Blog Image

böcker i norden

Jamie Chen (info [a t] jamie (dot) se)

Utför översättningar mellan svenska, engelska och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版主獲頒瑞典作家基金會全年度工作獎助金!)

《黑暗回聲》The Black Echo by Michael Connelly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51:34

Blog Image

Titel書名/《黑暗回聲》(Black Echo)
Författare作者/ 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7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作者簡介: 美國享譽全球的知名作家麥可‧康納利是經年蟬連暢銷書榜的作家,獲獎無數,曾在洛杉磯時報擔任犯罪新聞記者的他,以其獨到的觀察與筆鋒寫出冷硬派的犯罪小說,今仍創作不輟,作品風行全球、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血型拼圖》於2001年被改拍成電影。
麥可‧康納利1957年生於東岸費城附近,1980從佛羅里達大學畢業,主修是新聞學,副修文學創作,之後曾於《洛杉磯時報》主跑犯罪新聞。洛杉磯工作三年後,康納利決定開始著手創作,更從新聞記者搖身變為推理大師。他的第一部小說《黑暗回聲》(The Black Echo)發表於1992年,故事根據洛杉磯一宗罪案改寫而成,不但贏得美國偵探小說最高榮譽愛倫坡大獎(Edgar Awards),更奠定其在文壇的地位,此外也帶出一系列以探長哈瑞.鮑許(Harry Bosch)為主角的作品,包括著名的《黑冰》,《水泥中的金髮女子》和《最後的美洲狼》。鮑許探長系列之外,康納利亦寫了多部單本的偵探作品,如《詩人》、《血型拼圖》等,作品陸續獲美國安東尼大獎、尼羅˙吳爾夫獎、麥克維提獎等。他曾任美國推理作家協會2003、2004年主席,現居佛州。

譯者簡介
陳靜芳(Jamie Chen),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詩人》(麥可‧康納利作品)、《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愛因斯坦的夢》作者艾倫˙萊特曼之《診斷》、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以及瑞典文的青少年文學作品《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等書。現旅居瑞典。

精采文摘:
他們在黑暗中爬行。麥道斯在前,他們節省使用手電筒燈光,最後來到通道盡頭,是條死巷。麥道斯在地道的泥土地板上四處戳著,終於找到密門。他撬開門,他們往下進入地道迷宮第二層。麥道斯不發一語地指著一個方向,然後逕自往前爬去。鮑許知道兩人必須分頭行動,遂往另一方向前進。他們將各自獨行於地道內,除非前方有越共埋伏。鮑許走的是一條蜿蜒通道,燠熱有如蒸氣浴。地道潮濕,隱約有股公廁氣味。他在見到那名失蹤士兵之前,已聞到他的味道。士兵已死,屍體腐爛發出惡臭,坐在地道中央,雙腿往外岔開伸直,靴子前端朝天。屍體靠在一根插在地道地板中的柱子上。一條鐵絲線深深割入他咽喉,然後往後繞到柱子,將他固定。鮑許擔心有詭雷陷阱,因此未碰觸他。他將手電筒照向死者咽喉傷口,沿著乾血跡往下照向身體前方。死者身穿綠色T恤,上面印有白色字體寫著其姓名艾爾.克羅弗頓。那名字被血跡覆蓋。蒼蠅被黏在死者胸膛上凝固乾血中動彈不得,鮑許納悶牠們如何有辦法尋路來到這地底下。接著他將燈光轉移至死者胯部,那兒同樣滿是黑色乾涸血跡。褲子被撕開,克羅弗頓狀似遭到野獸攻擊抓傷。汗水開始刺痛鮑許眼睛,且呼吸聲漸顯急促。他立即意識到此狀況卻難以自制。克羅弗頓左手掌朝上擱在地上貼近大腿側。鮑許將燈光移到那手掌,赫見一對血淋淋的睪丸。他強忍住沒當場嘔吐,卻克制不住驚慌而呼吸緊迫。
他雙手捂住嘴,試著緩和呼吸。沒用。他無法克制自己。他驚慌不知所措。他二十歲之齡,恐懼不已。地道牆壁似乎離他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他踉蹌往後,遠離屍體,手電筒不慎掉落,光束仍照著克羅弗頓。鮑許慌張踢著地道泥牆,身體蜷縮成一團。方才落入眼中的汗水此時換成淚水。剛開始淚水悄悄流下,不久後啜泣使全身克制不住地顫動。黑暗中,哭聲似乎在四面八方發出回聲,那聲音飄抵好整以暇等待著的敵人所在處。飄抵地獄。



《詩人》The Poet by Michael Connelly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43:07

Blog Image

Titel書名/《詩人》(The Poet)
Författare作者/ 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6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譯序/ Översättarens förord

「張開眼睛,正視那黑暗的角落」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日傍晚,十歲大的瑞典小女孩海倫(Helén)在自宅附近失蹤。瑞典軍警出動大批人力連日搜尋海倫蹤跡,數百名民眾也加入搜尋行列,但毫無所獲。六天後,海倫屍首被人發現裝在黑色塑膠袋內棄置林中。一個小生命,就此結束。
法醫鑑定人員發現,凶手不但多日拘禁了海倫,未給予任何食物,而且對海倫進行性侵害與嚴重肢體凌虐,最後以兇殘手法加以殺害。海倫生前照片刊登在各大報紙頭版,生前可愛模樣與慘死過程引起瑞典社會一片震驚與氣憤,要求警方迅速破案。不過儘管警方全力查緝,但事隔多年仍毫無斬獲,案情陷入膠著。
或許也算是老天有眼,在案發十五年之後,眾人引頸期盼的好消息終於傳來。二○○四年瑞典警方透過在英國進行的DNA成功比對,終於逮捕到了五十三歲嫌犯歐爾森(Ulf Olsson)。歐爾森於二○○五年被判處無期徒刑。
我們衷心盼望,所有侵害兒童的犯罪案件最後都能如水落石出,令人痛恨的做案者都能被繩之以法。是的,我們如此期盼。但是全世界還有許多類似海倫的案例,而且許多性侵害兒童者仍逍遙法外,繼續犯下令人不齒的惡行,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而人們仍堅稱,對此問題束手無策。直到下次悲劇重演。
二○○四年,在海倫命案終於出現破案契機時,我正在閱讀美國作家麥可˙康納利的這本小說。小男孩躲在衣櫃中,男子的魔掌即將伸出。我想到海倫的遭遇。多麼希望這一瞬間好萊塢影片中的神勇警探突然現身,大腳踹開木門,手腳俐落制服惡徒,拯救了小男孩。但是閱讀的此刻,我只能仰賴作者的慈悲。
本書作者康納利曾在《洛杉磯時報》擔任犯罪新聞記者。由於此一工作經驗,康納利有機會深入犯罪現場,對於報界競爭生態、人性黑暗面、犯罪事件調查及警界內部官僚運作有深入了解,因此書中所描繪勾勒的世界與現實緊密呼應,且各色人物之性格刻劃鮮明頗具說服力。
康納利冷眼觀察這脫序的世界,冷硬派風格犀利精采,得獎記錄也相當輝煌,幾乎囊括了推理界所有大獎。一九九二年第一部推理小說The Black Echo一出版,即贏得美國偵探推理小說最高榮譽愛倫坡大獎(Edgar Awards)。以洛城警探哈瑞˙鮑許(Harry Bosch)為主角的精采系列推理小說,就此展開。康納利的小說陸續贏得美國安東尼大獎(Anthony Awards)、尼羅˙吳爾夫獎(Nero Wolfe Award)、麥克維提獎(Macavity Awards)、法國.38口徑推理小說獎(.38 Caliber)、法國推理小說最高榮譽推理文學大獎(le 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Policière)、日本馬爾他之鷹獎(Maltese Falcon)、義大利書報亭獎(Premio Bancarella)等,並曾獲英國推理小說最高榮譽推理小說作家協會匕首獎(CWA Dagger Awards)提名。
或許一日記者,一世記者。康納利在完成四本以洛城警探鮑許為主角的小說之後,對於往昔的記者工作仍念念不忘,於是決定以記者一角為新書主人翁。如康納利本人表示,犯罪新聞記者都有一個夢,那就是有朝一日成為破案功臣,而非只是追著新聞與警察跑的旁觀者。(在所有警察包括韋蘭德警探(註)眼中,記者可不是受歡迎的人物。)於是康納利在成為專職作家之後,透過本書圓了當年擔任記者時的夢想。
本書於一九九五年出版。在一場簽書會上,有位讀者向康納利提出一個問題。由於以前從未有讀者提過類似問題,因此原本忙著為讀者們簽名的康納利好奇抬頭。這位讀者詢問康納利:「您沒有小孩,對吧?」當時康納利確實尚無子女。康納利抬頭禮貌微笑,以問句代替回答:「為何您如此認為呢?」
「因為這本書,」該讀者回答。「為人父者不會這麼寫。」
一九九七年,康納利在刊於《華盛頓郵報》一文中提到這段小插曲。當時他有了第一個女兒,於是又回頭翻閱這部作品。他以初為人父的心情重新檢視自己的著作,開始能夠理解該讀者的心情。不過康納利也表示,書中關於惡徒對兒童剝削部分之描述,大多以暗喻手法帶過,並未刻意著墨抹繪。此外,現實世界遠比書中虛構的世界來得殘酷。如果小說無法正視那黑暗的角落,無法映照出那蔓延社會的精神荒蕪,無法直搗黑暗之心,而選擇漠視現狀,選擇低頭沉默繞行過那恐懼之丘,選擇將人性黑暗留在文本之外,對於作家而言或許也算是另一種罪行吧。
我們深知正義在現實世界無法完全伸張,因此我們閱讀犯罪小說。我們期盼作者建構一個是非善惡涇渭分明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惡人終會受到報應。我們如此冀望。在這正義凋零的世界裡,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救贖。

註:韋蘭德警探(Kurt Wallander)是瑞典犯罪小說作家曼凱爾(Henning Mankell)筆下主角。曼凱爾也是瑞典導演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女婿。

譯者 陳靜芳
二○○六年仲夏於斯德哥爾摩

後記:根據臺灣內政部警政署發布的性侵害被害人統計資料,臺閩地區一九九八至二○○五年計有二二○七八人遭性侵害,男女受害者人數各為五九四人與二一四八四人。○至五歲幼童遭性侵害者計有五九七人,男女受害者各為五一人與五四六人。六至十一歲兒童遭性侵害者計有二一三六人,男女受害者各為一六六人與一九七○人。總計○至十七歲遭性侵害者計有一四二一五人,佔受害者總比例百分之六四,男女人數各為四七二人與一三七四三人。
(資料來源:http://www.npa.gov.tw)



《詩人》The Poet by Michael Connelly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41:12

The Poet by Michael Connelly
《詩人》
麥可.康納利 著

《詩人》
譯者導讀

「黑暗的層次與其他」

「我想在這世上我可能只確切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真相並無法讓我們自由。」
—麥可.康納利

美國重量級推理小說家麥可.康納利生於費城,十一歲時舉家遷居佛州羅德岱堡。家中有六個小孩,康納利排行老二。由於愛爾蘭裔的父祖都在建築業工作,因此康納利就讀佛州大學時主修的正是建築結構。康納利本身對建築科系並無多大興趣,成績普通,夜晚多流連於佛州根茲維的酒吧、書店與電影院。倒是大二的一次觀影經驗,讓他人生轉了個大彎。
這部影響康納利人生方向的電影正是根據美國推理小說大師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同名小說改編,由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執導的「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該片劇本由布雷克特(Leigh Brackett)操刀。當時康納利並未拜讀過錢德勒原著,單純受到電影劇情吸引。隔天晚上康納利已無心建築課業,回到電影院重新觀賞這部電影。接下來一週內,康納利拜讀錢德勒所有著作。他當下決心成為推理小說家,於是改修新聞及寫作課程,與水泥的漫長關係自此劃下句點。

康納利深知擔任犯罪新聞記者不僅可鍛鍊文筆,也能實際觀察犯罪調查過程與脆弱人性遭受暴力摧殘的反應,以及一窺警界與政界機制運作不為人知的內幕。因此大學畢業後首先在佛州達托納灣與羅德岱堡地方報紙謀職。一九八五年任職於《羅德岱堡太陽哨兵報》期間,曾參與報導由羅德岱堡升空在達拉斯墜機的Delta航空一九一班機事故,花了一年時間深入訪問生還者。一九八六年該系列精采報導獲普立茲獎提名,康納利也因此被挖角到美國西岸的《洛杉磯時報》。
康納利來到了洛杉磯,此地正是他敬仰的文壇前輩錢德勒筆下描繪之城。康納利白天當記者四處採訪,晚上與週末則埋首於小說創作,並謹守大學時期寫作課老師庫魯斯(Harry Crews)的叮嚀,每日必提筆寫作。
康納利一九九二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黑暗回聲》(The Black Echo)。《黑暗回聲》不僅叫好叫座且獲美國推理小說文類重要指標愛倫坡大獎肯定 。自此康納利與筆下主角鮑許探長(Hieronymus “Harry” Bosch)這黃金組合共同闖盪江湖,終結一樁樁懸案,給犯罪率節節攀升的洛城帶來一絲正義的希望。讀者經由康納利的小說窺見今日洛城面貌,正如同讀者透過錢德勒之筆一同與私家偵探馬羅(Philip Marlowe)感受四、五○年代洛城脈動。

康納利在書中不僅述及洛城的犯罪問題如毒品氾濫(The Black Ice)、色情猖獗(The Concrete Blonde)以及種族議題和警界貪污腐敗黑幕(Angels Flight),也在書中提及發生於洛城當地的實際事件,如灌叢火災(The Black Ice)、九四年洛杉磯大地震(The Last Coyote)、九二年因羅德尼.金(Rodney King)事件而起的洛杉磯暴動和掀起美國種族風暴至今餘波未平的辛浦森案(Angels Flight)。康納利於文本中穿插這些真實事件,在虛構的小說世界營造更為寫實的氛圍。
事實上,真實事件在康納利的小說及其作家生涯中扮演極重要角色。一場墜機悲劇,將康納利從佛州帶到美國西岸大報社。記者生涯所目睹之無數犯罪事件與實地採訪報導成為他步上作家之路的最佳基石,一系列以鮑許探長(Hieronymus “Harry” Bosch) 為主角的小說架構逐漸成型。更巧的是,就在康納利前往《洛杉磯時報》進行工作面談前一天,洛杉磯正好發生不可思議的銀行大搶案,事發經過有如電影情節,該案至今未破。
洛杉磯地底下有綿延數百公里之排水管道,在發生水災時供泄洪之用。一群聰明搶匪駕駛全地形機動車,一路開進地下排水管道,進入銀行五十公尺範圍內。接著他們在銀行金庫下方挖鑿地道,趁週末時清空銀行保險箱所有財物後逃逸無蹤。搶匪至今仍逍遙法外。這件轟動一時的真實搶案成為康納利之鮑許系列第一部小說《黑暗回聲》的背景題材。

繼廣受好評且獲愛倫坡大獎肯定的《黑暗回聲》之後,康納利接著出版了The Black IceThe Concrete Blonde。在The Concrete Blonde中記者仍佔重要角色。不過在完成此書之際,康納利終於辭去《洛杉磯時報》工作,結束記者作家雙重身分的生活,專心與鮑許共同打擊犯罪。
鮑許探長的角色與推理小說中常見的警探形象有不少相似處。中年單身男子,成長經驗不甚愉快,婚姻不順遂 ,痛恨一切不公之事與不義之人,對於急速攀升的犯罪率深有無力感,眉頭深鎖扛著沉重的破案壓力,偶爾尋求酒精慰藉,聽爵士樂紓解心情。但洛城警局的鮑許探長與喬治.派勒卡諾斯(George P. Pelecanos)筆下的華盛頓偵探德瑞克.史特蘭奇(Derek Strange)或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筆下的波士頓偵探派崔克.坎西(Patrick Kenzie)又是那麼截然不同。他們脾性南轅北轍,各在各的地盤思考、試探、經歷甚至質疑所謂黑∕白、光明∕黑暗、正義∕邪惡之間的模糊界線。在洛城警局,鲍許一方面要與躲在暗處的惡徒周旋鬥智,一方面還得提防警局同事冷不防扯他後腿甚至要他性命。

除了推理大師錢德勒之外,特立獨行文風迥異的美國推理小說家詹姆斯.艾洛依(James Ellroy)對康納利作品也有影響。此一影響可從鮑許母親一角看出。鮑許探長之母的形象塑造與艾洛依之母的遭遇極為類似。鮑許之母一九六一年遭人謀殺棄屍,當時他十一歲,父不詳,在寄養家庭長大。事隔三十多年仍是一樁懸案。小說家艾洛依之母一九五八年遭人謀殺棄屍,當時艾洛依十歲。事隔將近五十年,至今也是一樁未破懸案。
母親遭人謀殺三十多年後凶手仍逍遙法外,對於以「還死者公道」為職志的鮑許探長而言無疑是最深的痛。在The Last Coyote一書中,鮑許決定面對糾纏自己三十多年的夢魘,拂去舊檔案上的灰塵,決心找出弒母凶手。康納利在該書將時光倒轉,呈現錢德勒時代的洛城,有著向大師致敬的意味。
經過四本暢銷的鮑許系列小說,求新求變的康納利改以記者為破案英雄,寫出非鮑許系列但同樣叫好叫座的驚悚小說《詩人》。《詩人》不僅獲安東尼大獎與尼羅.吳爾夫獎肯定,更被評為和湯瑪斯.哈里斯之驚悚經典《沉默的羔羊》同屬水準之上的佳作。甚至驚悚大師史蒂芬.金也寫序真情推薦。

從康納利的作品可窺見其閱讀品味之廣,包括尼采、孫子、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Seicho Matsumoto)、美國冷硬派黑人小說家契斯特.海姆斯(Chester Himes)、專寫美國南方的推理小說家詹姆斯.李.博克(James Lee Burke)以及比爾.穆蒂(Bill Moody)都曾出現在康納利文本中。為何寫推理小說?康納利在非鮑許系列的《血型拼圖》一書中間接為讀者回答了這個問題。書中主角亦是聯邦調查局退休探員泰瑞.麥克凱勒柏(Terry McCaleb)見友人巴迪.洛克利奇(Buddy Lockridge)閱讀松本清張及比爾.穆蒂作品,於是兩人針對推理小說有段簡短對話。麥克凱勒柏表示現實生活中看多犯罪事件已疲於奔命,何必閱讀虛構的推理小說。洛克利奇則認為推理小說是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井然有序,善惡定義分明,惡徒終究會得到報應,英雄獲得最後的勝利凱旋而歸,誰都別想逃過法律制裁。相較於現實世界不知多少命案凶手逍遙法外的不爭事實,推理小說給讀者提供了定心丸。儘管前聯邦硬漢探員麥克凱勒柏認為這顯得乏味,洛克利奇卻認為推理小說相當令人安心。這是推理小說的理想狀態,但對於採訪犯罪事件有十幾年經驗的康納利而言,推理小說之凶手終究逃不過法律制裁的傳統並無法真實反應社會現況。康納利在《詩人》一書中試圖挑戰此一傳統。不過康納利在現實人生當上父親後,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八年後寫了《詩人》續集The Narrows。現實與虛構交互影響的痕跡處處可見 。

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一日,《洛杉磯時報》記者康納利報導了維克.威斯(Vic Weiss)命案 。五十一歲的維克.威斯是洛杉磯體育掮客、經紀人兼生意人。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四日威斯在比佛利山莊某飯店與人談成交易後,駕著勞斯萊斯汽車於返家途中失蹤。交易內容乃是關於從內華達大學挖角籃球教練傑瑞.塔坎尼(Jerry Tarkanian)至洛杉磯湖人隊一事。三日後威斯的勞斯萊斯座車被人發現停放在某飯店停車場。警方打開汽車赫然發現威斯陳屍於後車箱內,頭部遭槍擊身亡。十年後記者康納利報導此案件時,案子仍未偵破。這件真實命案也成為作家康納利鮑許系列Trunk Music之故事主軸。
康納利在本書讓鮑許與曾出現於《黑暗回聲》的聯邦調查局女探員艾莉娜.威許(Eleanor Wish)重逢。兩人關係出現一絲曙光,讀者可以感受到康納利作品中難得一見的「希望」元素。但是到了Angels Flight,兩人婚姻已岌岌可危。或許推理小說的英雄注定得一生踽踽獨行於這罪惡橫行的世界?

一九九八年康納利再次挑戰非鮑許系列的作品,寫出情節架構幾近完美的《血型拼圖》。本精采佳作不僅勇奪法國推理小說最高殊榮推理文學大獎(le 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Policière)以及麥克維提獎,也為康納利贏得第二座安東尼大獎。本書更獲好萊塢青睞,由克林.伊斯威特改拍成電影。
《血型拼圖》描述退休的FBI探員麥克凱勒柏剛進行完心臟移植手術正值復原期間。一女子拿著一對母子照片前來求助,希望他調查照片中女子的命案。麥克凱勒柏表示自己已退休,不想再干涉世事。女子表示他得到的心臟捐贈正是來自照片中受害女子,是女子的心臟救了麥克凱勒柏一命,倘若麥克凱勒柏不肯相助,如何對得起自己良心。麥克凱勒柏聞言深懷生還者的罪惡感,也想釐清一樁看似簡單搶案的重重疑點,於是重出江湖。麥克凱勒柏憑著數十年辦案經驗抽絲剝繭逐漸驅散案情迷團,但真相遠非他所能想像。小說靈感來自康納利友人接受心臟移植的親身經驗。

Angels Flight鐵道位於洛杉磯市區,號稱世界最短的鐵路線,鐵道上名為Sinai與Olivet的兩車廂交互運輸旅客上下坡。Angels Flight也是康納利繼《血型拼圖》後的鮑許系列作品書名。洛杉磯著名的黑人律師霍華.艾立亞(Howard Elias)週五午夜遭人槍殺陳屍於Angels Flight鐵道車廂內。艾立亞的法律訴訟案件專門針對洛城警局,指控警員執法時濫用暴力、種族歧視、貪污收賄等等,因此被洛城警局視為眼中釘。他遇害前正在處理一件指控洛城警員偵訊嫌疑犯時濫用暴力的官司,希望藉由官司再次讓洛城警局好看。週一開庭日在即,艾立亞卻遭人槍殺身亡。洛城警局每個警員都有嫌疑。沒有哪個警探想接這燙手山芋,當然這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就落在鮑許頭上。自家警局同事成了命案嫌疑犯,鮑許該如何調查?如果原本該執法守法維持正義的警員成了冷血手刃敵人的劊子手,正義的定義何在?如果正義的最後堡壘都已淪陷,區區一個命案組探長又有多大能耐可改變現狀?這深沉的無力感困擾著鮑許與讀者,真相也無法帶來救贖。

如果說Angels Flight瀰漫著一股無以名之的黑暗,那麼這股黑暗到了A Darkness More Than Night更形具體。比夜晚更甚的黑暗。康納利在本書致謝文中特別感謝前輩錢德勒給了他書名靈感。錢德勒在論及美國二、三○年代反映當代社會現況的冷硬派推理小說時如是寫:「書中人物活在一個失序的世界……。人為了利益與權力將法律玩弄於股掌之上。街道籠罩著一股比夜晚更甚的黑暗。」
康納利在本書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深入觀察鮑許,探索鮑許身處罪惡橫行的世界,多年執法看盡靈魂黑暗面,對於自身性格可能造成的改變。鮑許在直搗黑暗之心時,是否可能披上了黑暗的陰影?
FBI退休探員麥克凱勒柏(《血型拼圖》主角)受前同事之請,幫忙調查一樁案情陷入膠著的難解命案。麥克凱勒柏翻閱命案現場記錄,憑多年辦案經驗逐步拼湊細節,發現重重疑點指向一個不可能的嫌疑犯。麥克凱勒柏越是分析鮑許性格,越是懷疑鮑許一生與黑暗交手,真能絲毫不受影響全身而退嗎?人性的善與惡是絕對且恆久不變的特質嗎?鮑許是否可能如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言,在對抗惡魔的過程不慎自己也成了惡魔?在久久凝視黑暗深淵時,也被那黑暗深淵看透了內心?
本書另一焦點是與鮑許同名的十五世紀荷蘭畫家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畫作。康納利在本書提及多幅波希以原罪、天堂與地獄為主題的作品,善與惡在混亂怪誕的場景中呈現於世人眼前。波希畫中世界充滿瘋狂失序之感,與鮑許身處的骸骨之城(City of Bones)隔著時空互相映照。

康納利記者生涯報導過的一樁樁懸案成為筆下精采的小說題材。和現實世界犯罪事件不同的是,這些懸案到了小說中有了令人安心的結局。而推理小說弔詭之處就在於,做案者手段越是令人髮指,受害者遭遇越是淒慘,作品越能衝擊思維震撼人心。讀者在閱讀過程,一步步靠近內心最深恐懼,進行類似驅魔儀式。結局處,一切返歸平靜。

譯者 陳靜芳
二○○六年夏於斯德哥爾摩



《鯨騎士》Whale Rider / 賀!《鯨騎士》獲選為2006年時報開卷好書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9:44

Blog Image

Titel書名/《鯨騎士》(Whale Rider)
Författare作者/ 威提.伊希麥拉 (Witi Ihimaera)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6
Språk語言 :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本書獲選為2006年時報開卷好書 【最佳青少年圖書】

「翻譯書的選擇,除了考量文本的價值,評審也特別注意譯文的良莠。入選的《鯨騎士》……便達到這兩部分的要求。《鯨騎士》原作者以樸素如詩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激昂迷人的故事,翻譯者也準確、生動的將原文的韻味呈現,傳達出飽含海洋聲息的美感,使讀者在故事性與精神性兩方面,同時獲得滿足。」
李崇建—開卷評選委員

一位與傳統奮戰的英雌,突顯人與自然互動的重要。看似警世的現代寓言,卻全無說教氣味;猶如古毛利人神話,卻如此真實動人,作者文字如詩如歌,讓人讀後思潮澎湃不已。
張文婷—開卷評選委員

關於本書:
八歲大的卡瑚(Kahu)渴望得到祖父的關愛。祖父是紐西蘭北島東海岸旺格拉(Whangara)的科諾希(Ngati Konohi)部族族長,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個部族是傳說中的「鯨騎士」後裔。自鯨騎士起的每個世代,族長傳子不傳女,但是現在沒有男性繼承人—只有卡瑚。她將是新生代的領袖人選,但是她的祖父受傳統蒙蔽,認為女孩沒有用處。卡瑚不會就此認命,她要讓祖父對她刮目相看。在奮鬥的過程中,卡瑚發現自己從鯨騎士身上繼承了與鯨魚溝通的能力……。

關於作者:
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一九四四年出生於紐西蘭吉斯本。伊希麥拉是以英語寫作毛利文化的先驅者。一且七二年出版的《綠岩綠岩》(Pounamu Pounamu)是毛利人所著的第一本短篇故事選集,一九七三年的《葬禮》(Tangi)則是毛利人所著的第一本小說,也贏得當年的Wattie文學獎。之後又以家族史詩小說《女族長》(The Matriarch)和《吉普賽女王》(Bulibasha, King of the Gypsies)兩度獲得紐西蘭的蒙大拿年度好書大獎(Montana Book of the Year)。至今已發表八部長篇小說、五部短篇集、亦涉足舞台劇、交響樂編寫、編劇和童書寫作。他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為榮和書寫重心,數十年來熱情推廣毛利文化∕文學,對提拔後進亦不遺餘力。伊希麥拉曾擔任外交官多年,現任教於奧克蘭大學,教授英文、毛利文、太平洋文學與寫作。

允晨文化網站



Hunden som log av Ulf Stark《微笑的狗》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7:13

Blog Image

Titel書名/《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
Författare作者/ 沃夫.史達克 (Ulf Stark)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遠流出版社(Yuan-Liou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5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本書譯自瑞典文

《微笑的狗》
書背簡介:
昔日活蹦亂跳的大狗狗小霸王,
竟然變得虛弱不堪。
為了重病的愛犬快樂過完最後的日子,
小主人小喬和一群好朋友決定幫助小霸王實現許多的願望。
他們一起冒險同樂,假扮導盲犬進入兒童樂園、
幫忙追求牠心儀的母狗小公主……。
儘管最後一刻無情地到來,
但是,闔上雙眼的是一隻微笑的狗。

作者簡介:
沃夫.史達克 (Ulf Stark)
一九四四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主修教育與心理學,曾擔任瑞典職訓部講師,其後便全心投入寫作。他最早的兒童青少年作品為《彼得與紅鳥》(Petter och den röda fågeln, 1975)和《彼得與壞豬》(Petter och de upproriska grisarna, 1976)。是全歐洲最受小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

史達克曾說:「我認為,就是因為有悲傷,喜悅才會如此可貴。」因此,沃夫.史達克的作品,雖然經常描繪兒童的恐懼與悲傷,也同時帶給青少年讀者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與希望。他並且呼籲有能力者別忘了對弱勢者負起關照之責。

史達克為年輕讀者寫過十幾本小說,其中好幾本被拍成了電影,或是編成舞台劇,也擁有二十多種語言的版本,贏得世界各地青少年的心。他的文字幽默而深刻,因此多次獲得兒童文學最高獎項—國際安徒生獎的提名,重要作品如《讓北極熊跳舞》(Låt isbjörnarna dansa, 1986)等,中譯著作有《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 1995)、《哈娜,你會吹口哨嗎?》(Kan du vissla Johanna, 1992) 、《寂寞知心俱樂部》(Tor och hans vänner, 1996)、《爸爸帶我看見宇宙》(När pappa visade mej världsalltet, 1998)。

遠流出版網站



《捕捉天堂》Catching Heaven by Sands Hall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5:22

Blog Image

Titel書名/《捕捉天堂》(Catching Heaven)
Författare作者/ 霍爾 (Sands Hall)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2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by Hanif Kureishi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3:59

Blog Image

Titel書名/《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Författare作者/ 哈尼夫.庫雷西 (Hanif Kureishi)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4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全日午夜》
書背簡介:
我們選擇情人的眼光極準;選擇錯誤情人的眼光更準……似乎有一種本能,
猶如磁鐵或天線般盡被不適合的人選吸引……更糟的是,
總以為他們幾乎就是適合的人選,因此愛情總在擺盪之間。

作者簡介:
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ureishi),生長於英國肯特郡,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修哲學。他是現今英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多才多藝,創作包括小說、舞台劇、廣播劇以及電視電影劇本等,亦為電影導演。

父親為巴基斯坦移民,母親是英國人,此背景使其作品敏銳刻劃出多元社會的現實,也繼承了細膩的英國文學傳統。作品中喜好探討的主題包括:種族認同、青少年成長、階級差異、男女關係以及性解放。並擅以幽默反諷手法呈現議題關懷,受到世界文壇的注目與無數讀者的好評與歡迎。

電影劇本《年少輕狂》 / 又譯《美麗洗衣店》 (My Beautiful Laundrette)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劇本提名,舞台劇本《市郊》(Outskirts)曾獲得喬治迪凡獎。小說《郊區佛陀》(The Buddha of Suburbia, 1990)獲得惠特布萊德獎。小說作品包括《蓋布瑞的禮物》、《黑色唱片》(The Black Album, 1995)、《愛在藍色時代》(Love in a Blue Time, 1997)、《親密關係》(Intimacy, 1998)及《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等。



《蓋布瑞的禮物》Gabriel’s Gift by Hanif Kureishi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2:02


Blog Image

Titel書名/《蓋布瑞的禮物》(Gabriel’s Gift)
Författare作者/ 哈尼夫.庫雷西 (Hanif Kureish)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蓋布瑞的禮物》
書背簡介:
他終於了解為什麼大人說悄悄話,
也知道有哪些事情不能明說。
因為有個秘密。
這個世界只是表象,
超越表象之後,有座夢工廠製造夢境和故事。

十五歲的蓋布瑞熱愛搖滾樂與素描,
吉他手痞子老爸被母親逐出家門
他們正在尋找人生的方向……
音樂的天賦和大明星送的手繪能幫上什麼忙?

作者簡介:
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ureishi),生長於英國肯特郡,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修哲學。他是現今英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多才多藝,創作包括小說、舞台劇、廣播劇以及電視電影劇本等,亦為電影導演。

父親為巴基斯坦移民,母親是英國人,此背景使其作品敏銳刻劃出多元社會的現實,也繼承了細膩的英國文學傳統。作品中喜好探討的主題包括:種族認同、青少年成長、階級差異、男女關係以及性解放。並擅以幽默反諷手法呈現議題關懷,受到世界文壇的注目與無數讀者的好評與歡迎。

電影劇本《年少輕狂》 / 又譯《美麗洗衣店》 (My Beautiful Laundrette)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劇本提名,舞台劇本《市郊》(Outskirts)曾獲得喬治迪凡獎。小說《郊區佛陀》(The Buddha of Suburbia, 1990)獲得惠特布萊德獎。小說作品包括《蓋布瑞的禮物》、《黑色唱片》(The Black Album, 1995)、《愛在藍色時代》(Love in a Blue Time, 1997)、《親密關係》(Intimacy, 1998)及《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等。



《我的語言夢》 Me Talk Pretty One Day by David Sedaris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0:53

Blog Image

Titel書名/《我的語言夢》(Me Talk Pretty One Day)
Författare作者/ 大衛.塞德里 (David Sedaris)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九歌天培出版社(Ten Points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診斷》The Diagnosis by Alan Lightman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8:56

Blog Image

Titel書名/《診斷》(The Diagnosis)
Författare作者/ 艾倫.萊特曼 (Alan Lightman)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關於作者: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一九四八年生於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博士。他的著作包括兩部小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與《好小子貝尼特》(Good Benito),一部散文與寓言選集《時間旅行和老爸喬的煙斗》(Dance for Two),以及多本闡論科學的書籍:《起源:當代宇宙論者的生活與世界》(Origins: The Lives and Worlds of Modern Cosmologists) 、《古老之光》(Ancient Light) 、《物理學的偉大點子 》(Great Ideas in Physics) 、《星辰的時間》 (Time for the Stars)。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任物理資深教席、科學與寫作教授。
作品散見於「哈潑雜誌」(Harper’s)、「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關於本書:
比爾查默斯(Bill Chalmers)仲夏酷熱中趕赴資訊公司上班,突然發現腦袋一片空白,唯一記得的只有公司的宣傳口號:「最短時間內交付最多資訊」。一時之間成為遊民的比爾,歷經噩夢般遭遇,在醫院甦醒後,卻發現自己四肢逐漸麻痺,群醫束手無策,成為被社會放逐的廢物。比爾搞網路婚外情的太太梅莉莎受不了打擊,酗酒度日;他則控告解雇他的公司漠視弱者權利。科技理當帶來文明的躍昇,諷刺的是,失去身分的主角只有空想的腦袋和不聽使喚的身軀,孤獨地面對不可收拾的災難。

允晨文化網站



《婚外情與其他娛樂》Adultery and Other Diversions by Tim Parks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7:12


Blog Image

Titel書名/《婚外情與其他娛樂》(Adultery and Other Diversions)
Författare作者/ 帕克斯 (Tim Parks)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婚外情與其他娛樂》
書背簡介:
不論是探索鬼魂或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
印度教神祇或維洛納足球隊婚外情或歐聯,
帕克斯都充滿名家自信,
讓讀者片刻領會自身最親密經驗與更廣大思想世界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提姆.帕克斯 (Tim Parks)
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在倫敦長大,曾就讀劍橋與哈佛兩大學府。一九八一年定居義大利。帕克斯著有多部小說,除了小說寫作外,帕克斯還擅長撰寫文學評論並從事翻譯。其作品Tongues of Flame獲頒毛姆小說獎及崔克獎,Loving Roger獲頒萊斯紀念獎,Europa 入圍布克獎。

目前與妻子及三名子女定居維洛納。



《風水行騙》Fixer Chao by Han Ong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5:35


Blog Image

Titel書名/《風水行騙》(Fixer Chao)
Författare作者/ 王涵 (Han Ong)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九歌天培出版社(Ten Points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2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風水行騙》
書背簡介:
紐約上流社會裡,流傳著一位風雲人物,
號稱是中國風水專家—「趙大師」。

威廉來自菲律賓,遊走在紐約最下層社會,
就在最貧困潦倒的時候,某天在酒吧中,薛姆向他提起一個高酬勞的復仇計畫。
自此,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一名叫山田蘇茜的日本女人。
她究竟和人結下什麼樑子?
這個計畫與山田蘇茜有何關係?而「風水」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作者被譽為二○○一年最受全美文壇矚目的亞洲作家。
他用獨特的觀點寫出紐約上流社會的種種,
也道出紐約不同層次、族群天壤之別的生活,
顯現他純熟的寫作技巧和高度才華。

關於作者:
王涵 (Han Ong)
生於菲律賓,青少年時期移民美國。是麥克阿瑟獎助學金最年輕的得主,並受全美劇評家讚賞的劇作家。本書是他第一本文學創作,立刻受到美國文壇注意。

九歌天培網站



《桃樂絲的秘密》Dolores Claiborne by Stephen King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3:22


Blog Image

Titel書名/《桃樂絲的秘密》(Dolores Claiborne)
Författare作者/ 史帝芬金 (Stephen King)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2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桃樂絲的秘密》
書背簡介:
地球的各端,都存在著桃樂絲的秘密。
唯有史蒂芬.金為弱勢的她們發聲,
尖叫出,有限世界裡一陣陣漫無邊際的酸楚。

作者簡介: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生於緬因州波特蘭郡。畢業於緬因大學,主修文學。七歲時迷上了恐怖電影,如今已是世界公認的恐怖大師,暢銷小說作家。其作品以驚悚、恐怖小說為主,筆法平易近人,常以真實人性為題材發揮,使讀者感到親切與真情流露,開創了驚悚、恐怖小說的新格局。多部作品被搬上大銀幕,備受好評,代表作品有「戰慄遊戲」、「刺激1995」、「綠色奇蹟」等。

他與妻子泰碧莎及三名子女定居緬因州波特蘭郡與班戈郡。



《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A Giacometti Portrait by James Lord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1:48

Blog Image
Titel書名/《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A Giacometti Portrait)
Författare作者/ 詹姆斯.路德 (James Lord)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書背簡介:
不論在美術館,或是畫冊上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我們只能看見畫家決定要呈現的部分,也就是完成的藝術品。創作過程本身—藝術品從開始到完成的各個面貌—是十分隱晦的,觀者無從得知。過程往往比結果更感人與寫實,《未完成的肖像》一書正勾勒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位藝術家的創過過程與方式。

詹姆斯.洛德(James Lord)擔任他的朋友亞柏多.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模特兒,讓賈克梅第在十八天當中,以油畫方式畫下他的畫像。藝術家作畫之時,模特兒則以文字記錄下整個過程,並且每天用相機拍下那幅畫作的進展。這讓讀者得以窺見何謂藝術家,以及何謂真正的賈克梅第。這幅畫像有如散文一般,忠實記錄這位偉人以及他的藝術。本書是不同凡響的文學作品,也是描繪一位偉大藝術家的精采紀實。

關於本書:
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瑞士畫家和雕塑家,是二十世紀傑出藝術家。天賦聰慧,年輕時即在巴黎嶄露頭角。早期受立體主義雕刻和非洲及大洋洲藝術的影響;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九年間,放棄了任何接近實際的形象,雕製出一些超寫實主義的作品;一九三五年斷然擺脫超現實主義,重新走寫實主義的道路,這個轉變不僅成為他終身奮鬥的目標,也是藝術史上一個轉折點。後來更因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沙特所寫有關他的藝術評論,使他聲名大噪。
本書作者詹姆斯.洛德是賈克梅第的多年好友,在一次訪問巴黎時充當他的模特兒。賈克梅第原本只想在畫布上畫一張快速的人物素描,最多一個下午便可完成,豈料欲罷不能,畫了十八天仍未完成,正應驗了他一開始說的話:「畫家越努力想畫好一張畫,這張畫就越不可能完成。」透過兩人之間的對話,以及作者每天為肖像拍攝的照片,讓我們看到隱藏在不朽的作品背後,對完美的追求與對藝術堅持的赤忱之心。

允晨文化網站



《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My Life by Isadora Duncan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19:17


Blog Image

Titel書名/《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My Life)
Författare作者/ 鄧肯 (Isadora Duncan)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1
Språk語言 :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書背簡介:
依莎朵拉.鄧肯(1877-1927)是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舞蹈改革家。有別於傳統芭蕾制式僵化的表演方式,她把舞蹈奠基於較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並以之詮釋一些大作曲家如布拉姆斯、華格納和貝多芬的作品,為舞蹈藝術開創新的視野,在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等地造成轟動,並深受藝文界人士的推崇。另一方面,她也是女性主義者的先驅,在當時女性地位處處受到壓抑的保守氛圍下,她隻身對抗社會不合時宜的禮教,鼓吹思想解放,甚至反對婚姻制度。有別於一般傳記刻意的隱惡揚善,鄧肯一開始即自詡藥效法盧騷(盧梭)撰寫《懺悔錄》的精神,向世人揭露其最隱密的行為與思想,相形之下本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透過這本回憶錄,她將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雖然我們無緣目睹她曼妙的舞姿,卻可以藉由文字與她的心靈相接,感受其波濤起伏、充滿傳奇的一生,而這也正是其舞蹈所欲傳達的宗旨。斯人已遠,其獻身藝術的典範長存。

作者簡介:
依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是出生美國的著名舞蹈家。成長於一個貧困的單親家庭,母親是一位鋼琴老師。她自幼熱愛舞蹈,並表現出獨立叛逆的個性,對古典芭蕾的嚴苛性相當排斥,主張以自由流暢的方式展現舞蹈。早年在美國本土發展並不順利,二十一歲時搭著一艘運牛船赴英國尋求發展,經由知名女演員坎貝爾夫人的贊助,獲邀在倫敦一些名媛、貴婦的私人宴會中表演,令許多王公貴族及文人雅士大為激賞,隨後巡迴歐洲各地表演,聲名大噪。此外由於其思想前衛、作風大膽,經常反抗社會的禁忌,使她的私生活和舞藝同樣引人注目。雖然她備受當代一流藝文界人士所推崇,但也飽受衛道人士的批評。她捨棄做作的技巧限制,依賴自然動作的優雅,間接促成後來魏格曼、葛蘭姆等人發展出來的現代舞為世人所接受。

允晨文化網站



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11:55

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1858/11/20 – 1940/03/16)

Blog Image

Selma Lagerlöf是瑞典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她不僅是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獎人(1909),也是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1914)。她的肖像印在瑞典二十克朗紙鈔上,紙鈔背面則是瑞典學童必讀的《騎鵝歷險記》(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Blog Image

(插圖 / Lars Klinting;這是一九八九年Bonnier Carlsen出版的精簡本封面,內頁有多幅Lars Klinting充滿童趣的感人畫作,與文本相得益彰。)

2008年聖誕節,瑞典電視台播放了影集Selma,描述Selma Lagerlöf 與密友Sophie Elkan和Valborg Olander的三角關係。這部以作家Selma Lagerlöf為主角的影集,對於她的性向和私生活多有著墨,至於文學面向則幾乎是付諸闕如。有不滿的觀眾投書報社,認為這是對Selma Lagerlöf不敬。不論如何,這位在1909年戴上諾貝爾桂冠的瑞典作家,其作品歷經百年歲月考驗,到了今日仍有廣大讀者群,足見其文學魅力之歷久彌新。(20090414補充)

(由瑞典演員Helena Bergström主演的電視迷你影集Selma)

拉格洛芙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在Värmland縣Östra Ämtervik教區的Mårbacka莊園誕生,卒於一九四○年三月十六日。她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父親Erik Gustaf Lagerlöf是中尉與地主,母親是Louise Elisabeth Wallroth。

一八八一年
離家到首都斯德哥爾摩受教育。

一八八二年
進入斯德哥爾摩高等女教師研討會(Högre Lärarinneseminariet)修習。

一八八五年
自高等女教師研討會畢業,八五年秋開始受聘於Landskrona女子初級學校(Elementarläroverket)擔任教師。

一八九○年
小說Gösta Berlings saga其中五篇章節在Idun雜誌文學競賽中勝出。

一八九一年
第一部小說Gösta Berlings saga出版。(一九二四年改編成電影,由Greta Garbo主演。)

一八九四年
出版短篇小說集Osynliga länkar。與女作家Sophie Elkan建立友誼,成為畢生摯友。兩位女士同遊歐陸義大利。

一八九五年
辭去Landskrona教職,專職寫作。

一八九七年
出版Antikrists mirakler。搬遷至姊姊Gerda夫家所在地Falun。拉格洛芙在Falun定居至一九一○年,在那兒結識了Valborg Olander。

一八九九年
出版了Drottningar i Kungahälla歷史短篇小說集以及小說En herrgårdssägen。

一九○○年
在世紀交迭之際,與Sophie Elkan再次攜手遠遊,目的地是埃及與巴勒斯坦。

一九○一至一九○二
出版小說Jerusalem上下兩集。一九○九年做了修訂。

一九○三年
Herr Arnes penningar在Idun雜誌連載。

一九○四年
Herr Arnes penningar出版,由Albert Edelfelt插畫。拉格洛芙該年獲瑞典學院金牌獎章。

一九○五年
出版Kristuslegender。

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
完成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一九○七年
獲頒Uppsala大學榮譽博士學位(filosofie hedersdoktor)。

一九○八年
五十大壽,同時出版En saga om en saga och andra berättelser。

一九○九年
拉格洛芙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七至一九一○年
拉格洛芙重新購回童年莊園Mårbacka。

一九一一年
出版Liljecronas hem。發表提倡選舉權的演說「家與國」(Hem och stat)。

一九一二年
小說Körkarlen出版。

一九一四年
出版Kejsaren av Portugallien。同年拉格洛芙被選為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七號座位)。

一九一五年與一九二一年
出版Troll och människor上下集

一九一七年
Tösen från Stormyrtorpet改編成電影(由Victor Sjöström執導),之後拉格洛芙的多部著作陸續被翻拍成電影。

一九一八年
出版小說Bannlyst,該年遷回故居Mårbacka。

一九二○年
出版Zachris Topelius傳記

一九二一年
摯友Sophie Elkan辭世。

一九二二年、一九三○年與一九三二年
出版自傳三部曲Mårbacka、Ett barns memoarer與Dagbok för 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

一九二五年
出版Löwensköldska ringen與Charlotte Löwensköld(一九三○年改編成電影)。

一九二八年
出版第三部續集Anna Svärd。七十歲大壽。

一九三三年
自行出版最後一部著作《秋》(Höst)。

一九四○年三月十六日
於故居Mårbacka辭世。葬於Östra Ämtervik教區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