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腳步,以新的眼光慢慢回顧久居的北方威尼斯。
她的一磚一瓦,有著歷史的足跡。是戰火,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昂,是捍衛某種無以名之理想的衝鋒陷陣般的痴狂。而那理想,經年累月換上不同的面貌,繼續讓世人魂牽夢縈,甘之沉迷。
十六世紀對於斯德哥爾摩和整個瑞典是個充滿巨大變化的時代。瓦薩國王(Gustav I Vasa)課徵新稅,瑞典的宗教也從原本的天主教信仰轉為路德教派信仰。
隨著天主教堂被強制拆除,斯德哥爾摩的外觀也跟著改變。拆下的磚塊改用於興建新的防衛機制如城牆和監哨塔台。大家都憂心忡忡會有新的戰爭爆發。國防與軍隊需要船艦、武器和軍裝等裝備。這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吸引了全歐洲的人來到了斯德哥爾摩。
十六世紀的斯德哥爾摩仍然只是個木屋比鄰和巷弄蜿蜒的小城。由於木屋容易失火,因此瓦薩國王決定將木屋改建為石屋。
這個時期的斯德哥爾摩由市長和議會治理,他們同時也兼具法庭的功能。市政府支付薪水給兩個人:一個是劊子手,一個是書記。市議會議員則從事其他工作來獲得薪資。
對斯德哥爾摩而言,十六世紀是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斯城不僅新蓋了城牆,堡壘擴建,而且也築起了護城河。槍砲裝備隨處可見,而且斯德哥爾摩南區(Södermalm)也興建了一座砲台。斯德哥爾摩最外圍的防衛外移到了斯德哥爾摩外海的瓦克斯霍姆島(Vaxholm),以期能夠在前線就能及時擋住來攻城的敵軍。
宗教改革
1527年瑞典實行宗教改革,瑞典人從天主教徒改為清教徒。瓦薩國王是推動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大推手。瓦薩國王從天主教的主教們手中接收了教會的權力,這代表著他也掌控了教會的巨大財富。經過長年的征戰,瓦薩國王亟需財源來支付瑞典欠下的國債。
宗教改革不僅改變老百姓的日常,也改變了市容。天主教堂與修道院被強迫拆除,教堂裡的聖像被拆下,斯德哥爾摩人也不再能夠於街道上見到修士和修女的身影。此外,天主教的許多傳統和節日都被廢除了。
另一個改變是,清教派更為重視聖經與經文內容。這個時期,聖經的瑞典文譯本首度問世,經年累月下來,也逐漸提升了瑞典人的閱讀能力。
「俄羅斯大宅院」
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南區,位於今日博物館外的區域,在1617-1817年期間稱為「俄羅斯大宅院」。之所以有此一稱,是因為在這兩百年期間,俄羅斯商人在此地經營進出口貿易事業。 俄羅斯大宅院由一排排的商鋪與倉庫組成,周圍由圍牆圈起環繞。
這些俄羅斯商人大多只在斯德哥爾摩環海未結冰的時期待在斯城。他們必須遵守特定的法規。他們只能夠從事大盤交易。交易過程由特定的俄文口譯幫忙,口譯則抽成當佣金。主要的販賣商品包括動物毛皮、亞麻、麻纖維(可作為經濟作物與工業原料的大麻纖維)、動物性油脂(用來製造肥皂以及舊時蠟燭的原料)和蠟等。這些都是易燃物品,因此該區域多次遭祝融之災。
這些俄羅斯人有專屬的東正教教堂,這也是瑞典自從宗教改革以來第一個非路德教派的教會。
(本文圖片攝於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Stockholms stadsmuse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