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七年到一八六九年是瑞典史上最慘的大饑荒時期。這時候瑞典還是典型的農業社會。
一八六七年,瑞典最北部冰雪到六月才融退。農夫們在六月末的仲夏時節才能播種。但是到了八月秋霜驟下。隔年春天幾乎全瑞典都遭殃。
瑞典中南部的斯莫蘭省(Småland)四月到八月間大乾旱,一滴雨都沒有。天天三十度的高溫,導致土地幾乎寸草不生。
總算盼到了收成的時節,農夫準備將僅有的收成運回穀倉時,偏偏突然下大雨,接著降雪。所有心血一夕間化為烏有。數千瑞典人死於饑荒,更多人失去了一切,成了無家可歸四處漂流的乞丐。死亡率超過2%。這是瑞典史上死亡率最高紀錄。目前瑞典死亡率約為1%。
這個時期的瑞典基礎設施還不發達,鐵路線未及鄉間偏遠小鎮。鄉間的運輸都仰賴牛車行駛於顛頗不平的泥路。而且夏天食物儲藏不易,新鮮牛奶大概運送十公里左右就發酸了。這也是為什麼一八六零年代,人口僅有九萬的斯德哥爾摩境內就有超過一百五十座農場。
數千人沿途乞討來到大城鎮謀生。
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瑞典人開始決定離開這個饑荒之國,到大西洋對岸的美國謀更好的出路。
(瑞典作家莫貝里Wilhelm Moberg於一九四九年出版的小說《大移民》(Utvandrarna)描繪的正是這段歷史。)
在一八六八到一八七三年間,超過十萬瑞典人遷移到美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超過一百二十萬瑞典人離開瑞典,移民國外。大部分落腳北美洲。上萬人搬到鄰近的丹麥和挪威,十萬人選擇了德國。而挪威人移民美國的總人口比例更超過瑞典。
據估計,在十九世紀末,大約每五個瑞典人就有一個移居美國。當時芝加哥有十五萬瑞典移民,比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人口更多。今日,據估計有五百萬美國人是瑞典裔。瑞典最後一波移出瑞典的移民潮是在一九二零年代,超過十萬瑞典人離開瑞典遷往美北洲。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瑞典人大舉遷出瑞典、往國外移民是瑞典史上一大特殊現象。因為這些選擇將自己連根拔起、賣掉一切家當、遷居海外的瑞典人,一生中可能根本沒有離開過自己一輩子居住的村子。在十六世紀至一八六零年間,在瑞典國內還有所謂的國內通行證(inrikespass),一般人未持有這通行證,可不能隨便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瑞典到其他地方,否則可能會被視為是意圖謀反滋擾社會的問題人物,或是流浪漢乞丐等令人頭痛的人物。
一個腳未踏出自家村里半步的莊傢漢,選擇遷居到地球另一端的陌生國度,印地安人,高樓大廈,那裡沒有國王,也沒有盛氣凌人的牧師。
除了瑞典鄉村人口過剩、工作難找和大饑荒等國內因素,加上北美景氣好、掏金熱、還有幾乎免費提供土地讓人耕種的種種誘因,讓瑞典人選擇遠離家園,到北美築夢。
不僅經濟誘因,美國還能提供當時瑞典沒有的個人自由。農夫渴望的自由與沒有地主剝削、沒有威權的夢想,終於能夠在美國實現。
大部分瑞典人落腳美國伊利諾州和明尼蘇達州。一八六二年,美國總統林肯簽屬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以促進美國西部的發展。依法規定,只要是美國公民,耕種土地超過五年,即可免費獲得所耕種的土地,最多可免費取得六十五公頃的土地(六十五萬平方公尺或九十二個足球場。)據統計,超過一億六千萬公頃的美國土地,幾乎是美國總面積十分之一,透過這項法令免費送給了來西部定居的一百六十萬戶新住民。
六十五公頃的土地比大部分瑞典農夫在鄉下的農地來得大,而且只要住滿三年就能成為美國公民。試想,一個貧窮沒有地產的佃農小夥子在美國努力個十年,就能成為擁有自己農場的美國人了。
那起心動念的時刻。今日,是由多少個決定所組成?
(本文參考瑞典史學家林德克維斯特(Herman Lindqvist)一九九年著作《 瑞典史:蒸汽與炸藥 》 (Historien om Sverige. Ånga och dyna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