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聖誕節,瑞典國家電視台播映了一部以作家林格倫為主題的紀錄片。

林格倫生於一九零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故鄉在瑞典南方斯莫蘭省的溫莫村。聽說那一年的夏天特別長,到了十一月,仍有熟透的野莓。

林格倫一生中有許多祕密,成了她創作的靈感來源,變成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那些故事裡有力大無比的女孩,也有孤單的男孩。

在林格倫出生的那個年代,瑞典仍是農業社會,瑞典女性無投票權。已婚女性在法律上歸屬於丈夫,沒有自主權。婚外情被視為是違法的行為,而沒有婚約之下所孕育的孩子,是令人蒙羞的恥辱。

林格倫小時候家庭環境還算小康,家裡有女僕和長工。父親Samuel August是教會委員,在村子裡是個受人尊敬的人物。林格倫的雙親是虔誠基督徒。林格倫在家排行老二,哥哥Gunnar,妹妹Stina和么弟Ingegerd。

林格倫小時候和哥哥年紀相近,是彼此最佳的玩伴。

林格倫小時候是班上文筆最好的學生,文章曾發表於溫莫村報紙,被稱為溫莫村的拉格洛芙。(拉格洛芙是瑞典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

林格倫將小時候所見所聞,所有人事物,全收藏在記憶庫裡。

一九二一年,瑞典女性終於有了投票權,也是全北歐最晚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

二零年代,是個新時代,新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

所有新的潮流,也來到了溫莫村。

一九二一年,林格倫十四歲,逐漸告別歡樂的童年,青少年時期,林格倫覺得自己外貌不如其他女孩,有時甚至因此生氣。後來索性把一頭長髮給剪了,這在當時算是非常前衛的舉動。

小時候的林格倫常去電影院觀賞美國影片。這些美國影片令林格倫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成了她寫書的靈感來源。

二零年代,好萊塢影星瑪麗畢克馥( Mary Pickford)在影片 「Through the Back Door」飾演一個野孩子,在廚房裡養了一匹馬。類似的情節,後來就出現在林格倫的經典作品長襪子皮皮裡。
林格倫中學畢業後,溫莫村報社主編布倫貝(Reinhold Blomberg)讓她到報社工作。主編甚至安排讓林格倫到斯德哥爾摩有名的布倫貝藝術學校上繪畫課,藝術學校是報社主編的哥哥所經營。林格倫在藝術學校上了春季課程。一九二五年,林格倫十七歲,這一年她的生活是旅行和寫作,這正是她夢想的人生。而主編也對這個年輕女記者越來越有好感。

這一年夏天,她帶了幾位女性友人一起去採訪瑞典知名作家愛倫凱(Ellen Key)。她住在瑞典第二大湖瓦特爾(Vättern)湖邊的一棟大宅子裡。

愛倫凱文筆前衛,提倡婚姻必須有愛情為基礎,並且主張愛的教育,反對體罰。

林格倫記得愛倫凱養了一隻聖伯納犬。聖伯納犬後來出現在六零年代林格倫創作的電視影集Saltkråkan,就是小男孩Pelle養的狗「船夫」(Båtsman)。


林格倫青少年時期的摯友Anne-Marie,外號瑪蒂(Madicken)。六零年代,林格倫寫下了以瑪蒂為主角的同名童書,請看板主拙譯《淘氣瑪蒂1:

屋頂上的野餐》與《淘氣瑪蒂2:天使的禮物

》。

一九二五年,報社主編布倫貝近五十歲,已婚,有七個孩子。他開始追求十七歲的林格倫。

隔年林格倫十八歲,懷了布倫貝的孩子。這對林格倫保守信教的父母親是一大打擊,女兒未婚懷孕,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大恥辱。原本在外人眼中完美的家庭,因為林格倫懷孕,而染上了一大汙點。

林格倫不希望連累家人,因此逃離溫莫村,一九二六年,她來到斯德哥爾摩,和幾個女孩一起分租公寓。一個未婚媽媽,一個未知的未來。

隨著瑞典女性有了投票權,瑞典女性運動也開始萌芽,前衛的周刊雜誌Tidevarvet提倡新主張,希望喚起女性的政治熱情,能夠獨立思考,有獨立的主張。當時瑞典知名的女性文人都在Tidevarvet發表文章,包括拉格洛芙、愛倫凱、艾琳瓦格納,以及瑞典第一位女律師艾娃安登。她的專長是捍衛未婚媽媽的權益。林格倫在Tidevarvet看到艾娃安登的廣告,與她取得聯繫,獲得了許多幫忙。

當時全瑞典有不少所謂的媽媽之家,讓未婚女性可以產下孩子。

林格倫原本打算在瑞典生產。她寫信給位於Huskvarna的媽媽之家,表示自己的預產期在十二月,詢問媽媽之家是否可安排新生兒暫居寄養之家,讓她可以隻身回家過聖誕節。

就在林格倫忙著安排生產事宜,報社主編的婚姻也觸礁。主編的夫人聽聞丈夫出軌,因此告他觸犯了招妓法。這下子整件事不僅是恥辱,而且也牽涉到主編的名譽和可能必須付出的賠償金。

由於這場官司,林格倫多次遷徙躲藏。就在她滿十九歲生日的前一個星期,她和主編秘密約在Nässjö的Continental飯店見面。儘管他們刻意約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見面,身分仍被識破。根據後來在法庭上的證人表示,他們認出在餐廳用餐的女孩是溫莫村的林格倫,她當時大腹便便,即將臨盆。

這時律師艾娃安登建議林格倫到丹麥生產。當時丹麥是北歐唯一一個接受女性在不提供身分的情況下得以祕密產下孩子的國家。十一月二十一日,林格倫來到丹麥即將暫時棲身的家庭。這是律師艾娃安登為她牽線的寄養家庭。寡婦史蒂文森太太(Marie
Stevens)和十六歲的兒子卡爾在希望街三十六號(Hoppets
Allé 36)的公寓經營寄養之家。這裡還住了一些寄養的孩子。每個孩子一個月收費六十丹麥克朗。

在當時的瑞典,所有出生的孩子都必須登記在教堂的名冊上。但是在丹麥,母親可以選擇祕密產子,不透露身分。在丹麥國家醫院(Rigshospitalet),每個星期六會安排為前一個星期出生的孩子在醫院附設小教堂受洗。這也是當時社會的縮影,一個道德社會,容不下未婚生子的單身女性。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四日,林格倫在丹麥國家醫院產下兒子拉斯。十二月二十三日,林格倫將拉斯留在丹麥,獨自回到了溫莫村和家人共度耶誕節。

由於林格倫在丹麥秘密產子,聖誕節這種家人團聚的大節日,若是林格倫不出現,林格倫的雙親很難向其他人解釋女兒去處。林格倫為了不讓父母親為難與難堪,選擇放下剛出生的孩子,單獨回老家過節。後來她對此非常自責。

一九二七年一月,林格倫回到斯德哥爾摩,拉斯則留在哥本哈根的史蒂文森寄養之家。

當時斯德哥爾摩到哥本哈根的火車票價五十克朗,是林格倫當時做事務員月薪的三分之一。由於票價高昂,林格倫一年只能前往丹麥四至五次探望兒子,而且每次只能待一夜。

當時住在史蒂文森寄養之家的孩子,通常很早就被家人接回,但是拉斯在寄養之家住了好幾年。

二零年代,許多瑞典人從鄉下來到大城市打拼,斯德哥爾摩住宅供不應求,林格倫經濟拮据,沒有固定居所,經常搬遷。有時甚至得靠老家的雙親救濟。

一九二七年,林格倫做速記員和事務員的工作。

後來林格倫在瑞典皇家汽車俱樂部謀得一職。

一九二七年聖誕節,林格倫接到來自丹麥史蒂文森寄養之家的消息,史蒂文森太太生病,無法再繼續照顧寄養的孩子。最後林格倫決定將拉斯接回瑞典,與她一同住在租來的房間。這一年,拉斯三歲。

一九三零年,紐約股市崩盤後,歐洲也陷入經濟蕭條,歡樂無虞的二零年代已然結束,數百萬人失業。

後來拉斯生重病,住在家鄉溫莫村的雙親才終於點頭答應代為照顧拉斯。

拉斯待在溫莫村的那一年,也與父親報社主編見面。這時報社主編已經再婚,生了更多的孩子。

皇家俱樂部主席史鐸與林格倫墜入愛河,史鐸與妻子離婚,和林格倫共結連理。

林格倫與史鐸結婚後,林格倫順理成章成了家庭主婦。三年後,女兒卡琳出世。

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在希特勒的開場下展開。在瑞典大選,有三個納粹黨派參選。瑞典和德國關係密切,有緊密的文化交流。

當時林格倫是犯罪研究員哈利瑟德曼(Harry Söderman)的秘書。瑟德曼有左輪哈利的外號。瑟德曼經常往來於美國聯邦調查局與英國警署總部之間,隨身帶著一把左輪手槍防身。瑟德曼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就懷抱單騎環世界的夢想,後來真的一路從瑞典騎到了印度。旅途中,他收容了一隻猴子,做為旅途上的同伴。後來猴子不慎從腳踏車上跌落,瑟德曼只好拔出左輪手槍,結束猴子的痛苦。

這隻猴子,後來出現在皮皮一書中。

一九三九年,瑞典總理裴爾·阿爾賓·漢森(Per Albin Hansson)向全民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瑞典宣告保持中立,不投入戰事。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林格倫開始寫日記。這是她的戰爭日記。

一九四零年,瑟德曼安排林格倫到瑞典國防部的情報單位工作。當年九月十五日,林格倫開始參與秘密國防行動,檢查管制國民信件,防止影響國安的信件內容流出國外。當時有數百位瑞典女性參與了這項安全警察的國防行動,拆閱讀取百姓的信件,以防秘密國安資訊落到德國人手中。

林格倫透過信件檢查的工作,掌握了歐洲戰事的發展。有時她會在日記上摘錄祕密信件的內容。

林格倫的童年好友瑪蒂也在同一個單位工作。

一九四一年十月,林格倫全家搬遷到Dalagatan 46。林格倫可以眺望泰格涅公園(Tegnérlunden)。在這座小公園的長凳上,米歐曾獨坐,思索著自己的孤獨,長嘆。

一九四四年,林格倫將自編的床邊故事長襪子皮皮編寫成書,送給女兒卡琳當生日禮,也將書稿寄給邦尼耶出版社。

林格倫的丈夫史鐸外表英挺迷人,風流韻事不斷,甚至要求離婚。林格倫全心投入寫作,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煩憂。林格倫為了孩子,選擇保住婚姻。一九五二年六月,史鐸酗酒早逝。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聯軍登陸諾曼第。

一九四五年,戰事結束。五月二十一日,林格倫的戰爭日記也畫下句點。林格倫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寫了十二本日記。

不識貨的邦尼耶出版社退了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書稿,林格倫轉投即將面臨倒閉的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長襪子皮皮在一九四五年秋天出版,剛開始頗獲書評家讚譽。接下來一年,開始出現批評的聲浪。有些書評家認為描述一個打赤腳的野女孩的童書乃是神經病患者的幻想之作。有些老師們也怕小朋友們會開始模仿皮皮,變成離經叛道的野孩子。但是林格倫並沒有被這些批評反對的聲浪打倒。林格倫後來也擔任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主編,身兼作家與主編兩職,可說是當時女性獨立運動的最佳表率。

一九七八年,瑞典童書作家林格倫到德國柏林接受「德國書商和平獎」(Friedenspreis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的表揚。當時德國法律仍允許體罰。而林格倫一向以捍衛兒童權利為己任。頒獎單位希望林格林別發表反對體罰的演講《拒絕暴力》。林格倫則表示,若德國書商不讓她發表這篇演說,她就拒絕到德國領獎。

林格倫在德國以德文發表了這篇呼籲父母以愛的教育對待孩子的演說,德國電視和電台直播了這場演講。
同年秋天,兩個德國小朋友隻身來到斯德哥爾摩。他們逃家,表示來斯德哥爾摩投靠林格倫。
這兩個孩子是寄宿在親戚家的孤兒,每天被揍。因此逃到瑞典,希望愛孩子的林格倫能收養他們。

林格倫未婚生子,原本一直是個祕密。林格倫到了七十歲,才向大眾公開此事。她在受訪時曾經表示,假如生命中沒有發過這件事,假如沒有生下拉斯,她仍然會成為作家,但是不會是這麼成功的作家。身為十八歲的未婚媽媽,面對二零年代瑞典保守社會的輿論與壓力,經濟與現實的壓迫,孩子生重病時的無力與無助感,一輩子覺得對孩子的虧欠等等複雜的心情,事隔多年後,在她的作品中可窺見一二。書中在黑暗中感到無助的孤單的孩子,他們身處在一個大人缺席的世界,就像是小時候的拉斯,也像是因為懷孕生子,而必須提前長大的十八歲女孩林格倫。生命的歷練,咬著牙撐過了,就是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