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雄獅

(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呂岑會戰(Slaget vid Lützen)陣亡。
瑞典畫家瓦布姆Carl Wahlbom繪於1855年。瑞典國家博物館收藏)

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為何瑞典在1630年決定加入這場戰局?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羅馬帝國)皇帝的斐迪南二世(1620-1637在位)是狂熱的天主教信徒,非常反對當時的宗教改革與新教信仰。他受到西班牙哈布斯堡的政治和經濟支持,以極端手段鎮壓新教徒的反抗行動,強迫新教徒皈依天主教。

1625年他受到波希米亞(現今捷克的一部分)的軍事家瓦倫斯坦(Albrekt von Wallenstein)之助, 瓦倫斯坦成為斐迪南二世的統領大元帥,帶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哈布斯堡軍隊與反天主教與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新教聯盟作戰。

瓦倫斯坦與天主教聯軍指揮官蒂利(Johann TiIly)聯手,勢如破竹,朝西北進攻,將丹麥打得節節敗退,1627年攻進了日德蘭半島,而當時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無力阻止日耳曼軍團的步步逼近。

1630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決定新發制人,在這一年的夏至登陸北日耳曼等於向天主教聯盟宣戰。但是歐陸的新教徒們除了給予精神上支持,事實上並不抱太大希望。日耳曼的天主教聯盟也不把這支北方軍團放在眼裡。在敵軍眼中,當時的瑞典只是北方一個不起眼的國家,那裡住了一些野蠻人。瑞典區區一萬六千人的軍力,想和斐迪南二世訓練有術的傭兵們和整個帝國對抗,簡直不自量力。所有許多人根本不把瑞典登陸日爾曼的進攻行動當一回事。

瓦倫斯坦由於戰場上的勝利更加野心勃勃,引來其他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甚至是皇帝本人不滿,1630年八月被皇帝解除職務,回到自己的封地。

斐迪南二世當時忙著處理日耳曼南方北義的反抗行動,瑞典軍因此有時間慢慢逼近。

斐迪南二世把瓦倫斯坦炒魷魚,身邊還有蒂利這張王牌。蒂利當時已72歲高齡,但戰績輝煌,一輩子從未打過敗仗。因此瑞典軍要面對的是一大強敵。

馬格德堡(Magdeburg)當時宣布向瑞典軍靠攏,1631年蒂利帶領天主教軍團圍攻馬格德堡,馬格德堡居民頑強抵抗多日,最後天主教軍團攻下馬格德堡。

原本馬格德堡希望瑞典軍支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深知馬格德堡位於易北河畔,是中歐航運樞紐的重要據點,但他仍決定按照原本的戰略前進,四月三日瑞典拿下奧德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我們一般熟稱的法蘭克福是位於德國西部的梅茵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

1631年五月二十日蒂利帶領天主教軍團攻下馬格德堡,由於之前多日的圍城,導致士兵們憤恨在心,因此破城而入之後燒殺擄掠,三萬居民死了兩萬人,一萬名婦女被擄走,最後城中只剩四百人。

蒂利雖然拿下馬格德堡,但他無力阻止士兵們喪心病狂的血洗行動,戰役結束,馬格德堡城全毀,已經失去戰略價值,而且整個日耳曼城邦之間,天主教軍團的野蠻失心瘋的行為,讓眾人不齒。瑞典軍雖然因此失去了一個盟友,但趁機大打文宣戰,廣為宣傳天主教徒的邪惡行徑,以及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將如何解放天主教徒,免於天主教的荼毒。

馬格德堡大屠殺之後,最重要的影響是致使當時日耳曼諸邦最強盛的薩克森的約翰.喬治一世(Johan Georg I av Sachsen)由原本的中立態度,不得不轉為支持瑞典軍。約翰.喬治一世為人猶豫不決,由於薩克森是最強盛的日耳曼城邦,因此薩克森的立場攸關天主教或新教聯盟的成敗。而他在三十年戰爭中多次變換立場。

1631年九月七日,由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帶領的瑞典軍與薩克森軍隊聯手,在萊比錫附近的布萊登菲爾德與蒂利帶領的天主教軍團開戰,這是史上著名的布萊登菲爾德戰役(Slaget vid Breidenfeld)。

(1631年布萊登菲爾德戰役(Slaget vid Breidenfeld)。畫家不詳。Jamie翻拍於瑞典軍事博物館)

聽說蒂利畢生沒碰過女人,也沒打過敗仗。但是經過布萊登菲爾德戰役,他是不是真的不近女色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他在這場戰役是第一次首嘗敗仗了。

1632年四月十五日,他在與瑞典與薩克森同盟軍在萊希河戰役(Slaget vid Lech)再次交手,這回他被瑞典大砲打中,腿傷不治不久後就離世。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經過布萊登菲爾德戰役,一戰成名。原本被天主教聯盟嘲笑的北方不見經傳的野蠻人,這時所到之處無不令人聞風喪膽,拿下一個又一個日耳曼城市,在美茵茲(Mainz)另設首府,拿下慕尼黑,而且掌控了阿爾卑斯山脈隘口。下一步,是不是直搗黃龍,殺到斐迪南二世的首府維也納,直接叫斐皇無條件接受和平協議呢?

這下子斐達南二世慌了,趕緊召回瓦倫斯坦,重新任命他為主戰大統帥。

呂岑會戰(Slaget vid Lützen)

1632年十一月六日清晨,濃霧籠罩呂岑。待濃霧漸漸散去,只見歐洲各國人馬分成兩個陣營激烈開戰。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瑞典軍、芬蘭人、支持清教的日耳曼人、蘇格蘭人、波羅地海人和英國人對上了瓦倫斯坦帶領的天主教聯盟日耳曼人、奧地利人、捷克人、義大利人、匈牙利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西班牙人和瓦隆尼亞人(比利時南部)。

在混戰之中,北方雄獅被火蠅槍子彈打穿左臂,左臂全廢,只能用右手緊握住馬韁繩,並逐漸和自己的陣營越離越遠。他的隨從們試著引領國王受傷的馬匹Streiff回到自己的陣營,但被敵軍團團包圍。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背部中彈,從馬背上跌落,他的隨從們拔槍奮戰,而國王則一腳被卡在馬踏環,頭下腳上被馬一路拖著向前。這時天主教軍團的義大利統帥皮科洛米尼(Ottavio Piccolomini)出現了。重傷倒地的國王胸部被刺、頭部中彈陣亡,全身外層衣物與金飾被敵軍搶光,只剩貼身的襯衫還在。他當時所穿的麋鹿皮大衣被敵軍當成戰利品送到維也納給斐迪南二世,證明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已死。當時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由於五年前的頸部舊傷,因此無法穿戴盔甲上戰場,而是穿了這件麋鹿皮大衣。

這件外衣於1920年被送回瑞典,仍可看見上面的戰痕,如今收藏於瑞典國立皇家文物博物館(Livrustkammaren)。國王的愛駒Streiff也隨著國王遺體準備回瑞典,但在德國東北部的沃爾加斯特Wolgast死亡。Streiff 的外皮被保留送回瑞典,做成標本,如今也收藏於皇家文物博物館。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632十一月六日在呂岑陣亡的消息,隔了一個多月才傳到瑞典。而國王的葬禮更是等到了1634年六月才舉行。

今天,瑞典日曆上十一月六日是古斯塔夫.阿道夫日,聽說瑞典西部大城哥特堡會在這一天享用古斯塔夫.阿道夫甜點來緬懷這位於1621年創建哥特堡的瑞典國王。

古斯塔夫的青澀之愛

本來想寫的是愛情故事啊,結果深陷戰局無法自拔。

(少年古斯塔夫.阿道夫與艾芭.布拉赫。 畫家不詳。 收藏於瑞典國家博物館。)

古時王公貴族享盡榮華富貴,但婚姻是交易,愛情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1611年當時十五歲來自貴族家庭的艾芭.布拉赫(Ebba Brahe)由於這一年母喪而被送進宮廷學習,成為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后克莉絲蒂娜(Kristina av Holstein-Gottorp)的宮女。入宮不久之後,艾芭和古斯塔夫.阿道夫墜入情網,他們的情書還保留至今。

1611年十月30日,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親也是當時的國王卡爾九世(瓦薩國王的小兒子)駕崩,古斯塔夫.阿道夫年僅十七歲就當上國王。 古斯塔夫.阿道夫私下和艾芭互訂終生,但他的母后克莉絲蒂娜堅決反對這件親事,認為唯有歐洲皇室望族之女才配得上她的兒子。艾芭到了1614年受不了克莉絲蒂娜的對待,要求改當瓦薩國王的第三任皇后Katarina Stenbock的宮女,後來也如願(另有一說是克莉絲蒂娜故意將她支開,讓她離開皇宮)。

1615年古斯塔夫.阿道夫有了情婦,情婦隔年還替他生了孩子。艾芭至此心冷,決定放棄古斯塔夫.阿道夫

艾芭追求者眾,1618年六月24日與雅克.加爾迪(Jacob de la Gardie)成親。典禮由 Katarina Stenbock主持在瑞典皇宮舉行, 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親克莉絲蒂娜也到場,但古斯塔夫 .阿道夫沒有參加,而是安排到斯德哥爾摩外海巡視戰艦。

1620年十一月25日,古斯塔夫.阿道夫 和來自日耳曼城邦顯赫家族的瑪麗亞.艾莉諾拉(Maria Eleonora av Hohenzollern-Brandenburg)成親。瑪麗亞.艾莉諾拉也就是後來的瑞典女王克莉絲蒂娜(她正好和祖母同名)之母。

( 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后克莉絲蒂娜於1623年在「翠綠城堡」(Grönsöö)親手種植的西洋椴。Jamie攝。)

2021年五月Jamie到斯德哥爾摩西部百公里遠的「翠綠城堡」(Grönsöö) 一遊,碰巧發現這棵再過兩年就要慶四百歲生日的西洋椴。這棵樹歷經四百年寒暑,依然挺立且綠意盎然。

旁邊的小字牌寫著是Drottning Kristinas lind (Queen Kristina’s linden),原本以為是瑞典女王Kristina (1626-1689),後來發現原來是另一個Queen,她的祖母也就是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后克莉絲蒂娜(Kristina av Holstein Gottorp, 1573-1625)於1623年造訪 「翠綠城堡」 時所親手種植。

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寧靜中,自有一股向上的固執。硬是不理,遠方的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