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mage

böcker i norden

Jamie Chen (info [a t] jamie (dot) se)

Utför översättningar mellan svenska, engelska och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版主獲頒瑞典作家基金會全年度工作獎助金!)

瑞典作家拉格洛芙Selma Lagerlöf(三)《阿爾納先生的錢》(Herr Arnes Penningar)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Tue, January 02, 2018 10:35:04

如同拉格洛芙在一九零九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致詞所言,文學債該如何償還啊?

(《阿爾納先生的錢》,拉格洛芙著,一九零四年出版。)

關於拉格洛芙,Jamie在2007年寫過一篇介紹她的文章。建議大家先到左邊的瑞典作家區(Svenska författare)看看那篇介紹文。

今天來說說拉格洛芙在一九零四年出版的《阿爾納先生的錢》(Herr Arnes Penningar)。

這個故事是拉格洛芙親耳聽聞發生在一五八六年索貝里(Solberga)的真實事件。

話說當年有個阿爾納先生是有錢的牧師,一五八六年二月十五日在牧師莊園裡遭人謀殺,舉家慘遭滅口

在事發的十六世紀那個年代,事發地點布胡斯省(Bohuslän)隸屬挪威,當時弗烈德二世(Fredrik II)是丹麥和挪威國王。弗烈德二世的母親是瑞典瓦薩國王第一任皇后的姊妹。

阿爾納先生是住在布胡斯省索貝里的有錢牧師。某夜,阿爾納先生與家人和家僕慘遭來自蘇格蘭的傭兵土匪殺害。歹徒下完毒手,接著放火燒屋,企圖營造眾人死於火災意外的假象。

歹徒們沒發現牧師家中的養女艾莎莉Esalill 藏身躲過了這場浩劫。

第一個抵達阿爾納牧師家遇害現場的是窮魚販子托拉林(Torarin)。拉格洛芙描寫托拉林身旁的狗狗筆觸生動幽默,並透過狗狗的喜怒反應來暗示事之吉凶與人之善惡,真是妙極。

托拉林手臂有殘疾,無法像當地壯丁一樣出海打魚,靠著在鄉間兜售醃魚和魚乾維生。

他在火場裡發現了倖存的艾莎莉(Elisalill),將她帶回家中,讓她有棲身之所。

後來艾莎莉愛上當時殺害她養父全家的其中一名匪徒,並且沒發現對方真實身份。

這名匪徒自稱亞奇爵士,希望艾莉莎隨他回蘇格蘭享受榮華富貴的日子。

當時天寒地凍,原本要出發前往蘇格蘭的船,因為海上結冰動彈不得,亞奇爵士和凶案同夥也被困在小鎮。

有一天,亞奇爵士的兩個凶案同夥允諾幫亞奇爵士帶回艾莎莉,他們向艾莎莉謊稱亞奇爵士重病,希望艾莎莉陪同她們去探望他。這兩個人和艾莎莉在暗夜巷弄走著走,艾莎莉忽然感覺腳踢到某個東西,她一心想趕到愛人身邊,不理會腳邊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卻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腳邊阻攔她。最後她心想,如果低頭看清楚這個東西,之後就把這東西丟得遠遠的,接下來就可專心趕路了。於是她彎腰撿起地上的東西,拿在手裡一看,赫然發現那是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而這樣罕見的大銀幣,她在阿爾納牧師家看過。這樣的大銀幣很少在市面上流通,阿爾納牧師將這些值錢的銀幣全鎖在家中的藏寶箱裡。

她驚喊:「這是阿爾納牧師的錢哪!」

當時艾莎莉依然不知亞奇爵士就是犯案凶手之一。

正當艾莎莉斟酌著是否要隨愛人同奔天涯之際,和她情同手足的阿爾納牧師的女兒死未瞑目,現身向艾莉莎揭發真相,希望艾莎莉舉發作案凶手,讓遇害的養父一家人能夠安息。

艾莎莉內心掙扎,如何在親情與愛情之間做出抉擇?



瑞典作家拉格洛芙Selma Lagerlöf(二)《馬車夫》(Körkarlen)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Sun, December 31, 2017 16:02:16

如同拉格洛芙在一九零九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致詞所言,文學債該如何償還啊?

(《馬車夫》,拉格洛芙著,一九一二年出版。)

關於拉格洛芙,Jamie在2007年寫過一篇介紹她的文章。建議大家先到左邊的瑞典作家區(Svenska författare)看看那篇介紹文。

今天來說說拉格洛芙在一九一二年出版的《馬車夫》(Körkarlen)。

看似平凡無奇的書名,內容可是驚悚萬分。

新年前夕,一般人歡慶新年,在午夜十二點前一起倒數,喜迎新春的日子,想不到透過一個作家巧筆構思,能夠轉化成讓人心驚膽跳的關鍵時刻,文學的神奇力量,穿越時空。

話說當年,在濟貧院助貧服務的一個姐妹艾蒂病榻臨終前,要求見大衛霍姆(David Holm)一面。

眾人不解為何艾蒂要見大衛霍姆這個酒鬼。

拉格洛芙在介紹這本書時曾說,這是她瑞典文版的《小氣財神》。《小氣財神》(又譯《聖誕頌歌》)是狄更斯一八四三年的作品。

在一個無名之城,艾蒂罹患肺癆重症,來日不多,氣若游絲要求在死前見大衛霍姆一面。

大衛霍姆正是一年前的新年前夕,艾蒂與母親管理的濟貧院開張第一天,她們第一個救濟的貧民,當時大衛已經染上肺癆。艾蒂在接下來的一年不斷透過各種方式要幫助大衛,而大衛也一再拒絕她的幫忙。艾蒂甚至偷偷愛上這個無可救藥的人。

艾蒂得知大衛已婚,而妻子趁著他因酗酒鬧事被關進牢籠時,帶著小孩離開他的家,獨立打拚並能自力更生。
艾蒂對大衛的妻子「曉以大義」,勸她帶著孩子回到大衛身邊,而這個心軟的傻女人也照做了。

但是大衛出獄後繼續酗酒並凌虐妻子。

下回艾蒂再見到大衛的妻子,是她重病躺在病榻,而大衛的妻子,已被他折騰得不成人形。艾蒂深深自責,更盼能見到大衛,勸說他改過自新。

這廂艾蒂重病。這一天是新年前夕,而大衛和兩個酒伴正坐在教堂外大鐘下。

大衛對酒友們說著有關馬車夫的傳說。根據傳說,馬車夫聽命於死神,手持鐮刀,拉著幽靈馬車。根據傳說,在年末最後喪命之人,必須接替馬車夫的職責,擔任馬車夫一年,直到下一年輪到另一人接手為止。

因此,新年前夕的教堂十二鐘聲響,是個關鍵時刻。死神的下一個馬車夫,輪到誰接替?

大衛說著說著,忽然一言不合和那兩個酒友打了起來。這時午夜的教堂鐘聲響起,大衛躺在血泊中,動彈不得。

不遠處,忽然傳來不絕於耳的金屬嘎吱聲響。那令人打從心底發寒的怪聲,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只見幽靈馬車朝著大衛的方向駛來。大衛一看,馬車夫正是一年前過世的酒友喬治。

喬治對大衛說,他已經當馬車夫一年,接下來,該由大衛接手了。

喬治將大衛扔上幽靈馬車,載著大衛去見那些深愛他,而他也深深傷害過的人。

艾蒂終於如願在臨終前見到大衛。

接著喬治帶著大衛去監獄。大衛覺得這地方有點熟悉,不正是自己的親弟弟被關的監獄嗎?他一心急,心想,死神的馬車夫喬治所到之處,表示有人即將過世。這兒不會有人即將臨終吧。

大衛教壞自己的弟弟,讓他也染上喝酒惡習。弟弟酒醉時不慎殺人入獄。

大衛見到自己的行徑害慘了弟弟,如今弟弟即將病死牢籠,大衛深感自責。

接著喬治帶著大衛來到一戶人家。大衛一驚,這不是他自己的家嗎?這裡不會有人要過世了吧。

這時,大衛的妻子正準備帶著孩子們一起服毒自殺,趁著大衛不在家的時候,一死百了,省得再受折磨。

這時大衛真是醒了,心急了。他的妻子無法看到他,無法聽到他,他該如何拯救妻兒免於一死?

大衛轉身向死神的馬車夫求救。



瑞典作家林格倫(二)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Sun, January 11, 2015 11:04:12

一九七六年,林格倫在報上瑞典《快報》(Expreseen)發表了一篇文章「獨裁國的巫婆」(Pomperipossa i Monismanien),抗議瑞典的累進稅制。七零年代林格倫因為長襪子皮皮等暢銷童書,成為瑞典文壇少見的繳稅大戶。某天她的一個律師朋友告訴她,她繳了102%的稅。也就是說,賺100克朗,必須繳出102克朗的稅金。林格倫起初不相信,認為這簡直是荒唐。後來她為了這件事,在報上發表文章「獨裁國的巫婆」,抗議瑞典稅制。這篇文章引起廣大迴響與討論,執政四十四年的瑞典社民黨甚至因此下台。

七零年代的瑞典人對於繳稅這檔事可是非常認真,逃稅是莫大的恥辱。一個作家有勇氣發文質疑稅制的不公,甚至獲得民眾的廣大支持,這和林格倫的廣大知名度以及本身也是社民黨人有莫大的關係。

童書不登大雅之堂?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九一年,四十六年間,瑞典學院一共頒發了半個諾貝爾文學獎給女性。瑞典學院重視女性的程度可見一般。根據內線消息人士指出,瑞典學院某院士認為童書非正統文學,童書作家是沒有真本事寫嚴肅文學的三腳貓。由於瑞典學院內部的一些阻力,因此林格倫未能進入瑞典學院,也未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不過瑞典學院倒是在一九七一年頒發金獎章給林格倫,算是安慰獎?

八零年代,林德倫的兒子拉斯罹患腦瘤,一九八六年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林格倫的孫子在受訪時表示,林格倫一輩子未能原諒自己,當初將初生兒留在寄養家庭。或許拉斯也一輩子未能原諒林格倫當初拋棄他。

凱莎事件

八零年代,愛沙尼亞小女孩凱莎的雙親叛逃蘇聯,凱莎獨留愛沙尼亞。凱莎的雙親兩年奔走,希望愛沙尼亞政府讓凱莎放行凱莎,讓她到瑞典與雙親團員。

林格倫非常關注這則新聞,對於陷入困境的孩子,她通常無法置之不理。後來她寫了一封信給愛沙尼亞外交官,請外交官代為轉交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懇請戈巴契夫為一個無辜的孩子說說話。膠著了兩年的凱莎事件,因為林格倫的一封信,就在一日內獲得解決。

不久後,凱莎乘著瑞典《快報》的私家飛機抵達瑞典。(話說林格倫與《快報》主編斯德姆斯德Bo Strömstedt私交甚篤,通常透過《快報》發表文章。)

當時的瑞典總理卡爾森(Ingvar Carlsson)受訪時表示,蘇聯為何一夕之間轉念,決定放了凱莎,原因不明。重點是事情有了完美的結局。

林格倫在整件事扮演了關鍵角色,但她為善不欲人知,並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後來有蘇聯記者來訪問林格倫。他們表示,全蘇聯有三億人,而林格倫是在蘇聯可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哦。

蘇聯在八零年代與瑞典聯手合作,將林格倫一九五四年出版的《米歐王子》改拍成電影,由後來飾演蝙蝠俠的好萊塢影星貝爾(Christain Bale)等人主演。電影以英文發音,後來配音瑞典文與俄文。該片跨國製作,預算高達五千萬克朗,可說是林格倫在世時,最耗資龐大的林格倫作品改編影片。

這部電影在斯德哥爾摩上映時,包括瑞典總裡、美國和蘇聯的駐瑞外交官全都出席捧場。

巧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影業也在一九八八年改拍了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蘇聯的米歐王子和美國的長襪皮皮,儼然是另一場美蘇大戰!



瑞典作家林格倫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Sat, January 10, 2015 18:49:44

2014年聖誕節,瑞典國家電視台播映了一部以作家林格倫為主題的紀錄片。

林格倫生於一九零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故鄉在瑞典南方斯莫蘭省的溫莫村。聽說那一年的夏天特別長,到了十一月,仍有熟透的野莓。

林格倫一生中有許多祕密,成了她創作的靈感來源,變成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那些故事裡有力大無比的女孩,也有孤單的男孩。

在林格倫出生的那個年代,瑞典仍是農業社會,瑞典女性無投票權。已婚女性在法律上歸屬於丈夫,沒有自主權。婚外情被視為是違法的行為,而沒有婚約之下所孕育的孩子,是令人蒙羞的恥辱。

林格倫小時候家庭環境還算小康,家裡有女僕和長工。父親Samuel August是教會委員,在村子裡是個受人尊敬的人物。林格倫的雙親是虔誠基督徒。林格倫在家排行老二,哥哥Gunnar,妹妹Stina和么弟Ingegerd。

林格倫小時候和哥哥年紀相近,是彼此最佳的玩伴。

林格倫小時候是班上文筆最好的學生,文章曾發表於溫莫村報紙,被稱為溫莫村的拉格洛芙。(拉格洛芙是瑞典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

林格倫將小時候所見所聞,所有人事物,全收藏在記憶庫裡。

一九二一年,瑞典女性終於有了投票權,也是全北歐最晚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

二零年代,是個新時代,新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

所有新的潮流,也來到了溫莫村。

一九二一年,林格倫十四歲,逐漸告別歡樂的童年,青少年時期,林格倫覺得自己外貌不如其他女孩,有時甚至因此生氣。後來索性把一頭長髮給剪了,這在當時算是非常前衛的舉動。

小時候的林格倫常去電影院觀賞美國影片。這些美國影片令林格倫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成了她寫書的靈感來源。

二零年代,好萊塢影星瑪麗畢克馥( Mary Pickford)在影片 「Through the Back Door」飾演一個野孩子,在廚房裡養了一匹馬。類似的情節,後來就出現在林格倫的經典作品長襪子皮皮裡。
林格倫中學畢業後,溫莫村報社主編布倫貝(Reinhold Blomberg)讓她到報社工作。主編甚至安排讓林格倫到斯德哥爾摩有名的布倫貝藝術學校上繪畫課,藝術學校是報社主編的哥哥所經營。林格倫在藝術學校上了春季課程。一九二五年,林格倫十七歲,這一年她的生活是旅行和寫作,這正是她夢想的人生。而主編也對這個年輕女記者越來越有好感。

這一年夏天,她帶了幾位女性友人一起去採訪瑞典知名作家愛倫凱(Ellen Key)。她住在瑞典第二大湖瓦特爾(Vättern)湖邊的一棟大宅子裡。

愛倫凱文筆前衛,提倡婚姻必須有愛情為基礎,並且主張愛的教育,反對體罰。

林格倫記得愛倫凱養了一隻聖伯納犬。聖伯納犬後來出現在六零年代林格倫創作的電視影集Saltkråkan,就是小男孩Pelle養的狗「船夫」(Båtsman)。


林格倫青少年時期的摯友Anne-Marie,外號瑪蒂(Madicken)。六零年代,林格倫寫下了以瑪蒂為主角的同名童書,請看板主拙譯《淘氣瑪蒂1:

屋頂上的野餐》與《淘氣瑪蒂2:天使的禮物

》。

一九二五年,報社主編布倫貝近五十歲,已婚,有七個孩子。他開始追求十七歲的林格倫。

隔年林格倫十八歲,懷了布倫貝的孩子。這對林格倫保守信教的父母親是一大打擊,女兒未婚懷孕,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大恥辱。原本在外人眼中完美的家庭,因為林格倫懷孕,而染上了一大汙點。

林格倫不希望連累家人,因此逃離溫莫村,一九二六年,她來到斯德哥爾摩,和幾個女孩一起分租公寓。一個未婚媽媽,一個未知的未來。

隨著瑞典女性有了投票權,瑞典女性運動也開始萌芽,前衛的周刊雜誌Tidevarvet提倡新主張,希望喚起女性的政治熱情,能夠獨立思考,有獨立的主張。當時瑞典知名的女性文人都在Tidevarvet發表文章,包括拉格洛芙、愛倫凱、艾琳瓦格納,以及瑞典第一位女律師艾娃安登。她的專長是捍衛未婚媽媽的權益。林格倫在Tidevarvet看到艾娃安登的廣告,與她取得聯繫,獲得了許多幫忙。

當時全瑞典有不少所謂的媽媽之家,讓未婚女性可以產下孩子。

林格倫原本打算在瑞典生產。她寫信給位於Huskvarna的媽媽之家,表示自己的預產期在十二月,詢問媽媽之家是否可安排新生兒暫居寄養之家,讓她可以隻身回家過聖誕節。

就在林格倫忙著安排生產事宜,報社主編的婚姻也觸礁。主編的夫人聽聞丈夫出軌,因此告他觸犯了招妓法。這下子整件事不僅是恥辱,而且也牽涉到主編的名譽和可能必須付出的賠償金。

由於這場官司,林格倫多次遷徙躲藏。就在她滿十九歲生日的前一個星期,她和主編秘密約在Nässjö的Continental飯店見面。儘管他們刻意約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見面,身分仍被識破。根據後來在法庭上的證人表示,他們認出在餐廳用餐的女孩是溫莫村的林格倫,她當時大腹便便,即將臨盆。

這時律師艾娃安登建議林格倫到丹麥生產。當時丹麥是北歐唯一一個接受女性在不提供身分的情況下得以祕密產下孩子的國家。十一月二十一日,林格倫來到丹麥即將暫時棲身的家庭。這是律師艾娃安登為她牽線的寄養家庭。寡婦史蒂文森太太(Marie
Stevens)和十六歲的兒子卡爾在希望街三十六號(Hoppets
Allé 36)的公寓經營寄養之家。這裡還住了一些寄養的孩子。每個孩子一個月收費六十丹麥克朗。

在當時的瑞典,所有出生的孩子都必須登記在教堂的名冊上。但是在丹麥,母親可以選擇祕密產子,不透露身分。在丹麥國家醫院(Rigshospitalet),每個星期六會安排為前一個星期出生的孩子在醫院附設小教堂受洗。這也是當時社會的縮影,一個道德社會,容不下未婚生子的單身女性。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四日,林格倫在丹麥國家醫院產下兒子拉斯。十二月二十三日,林格倫將拉斯留在丹麥,獨自回到了溫莫村和家人共度耶誕節。

由於林格倫在丹麥秘密產子,聖誕節這種家人團聚的大節日,若是林格倫不出現,林格倫的雙親很難向其他人解釋女兒去處。林格倫為了不讓父母親為難與難堪,選擇放下剛出生的孩子,單獨回老家過節。後來她對此非常自責。

一九二七年一月,林格倫回到斯德哥爾摩,拉斯則留在哥本哈根的史蒂文森寄養之家。

當時斯德哥爾摩到哥本哈根的火車票價五十克朗,是林格倫當時做事務員月薪的三分之一。由於票價高昂,林格倫一年只能前往丹麥四至五次探望兒子,而且每次只能待一夜。

當時住在史蒂文森寄養之家的孩子,通常很早就被家人接回,但是拉斯在寄養之家住了好幾年。

二零年代,許多瑞典人從鄉下來到大城市打拼,斯德哥爾摩住宅供不應求,林格倫經濟拮据,沒有固定居所,經常搬遷。有時甚至得靠老家的雙親救濟。

一九二七年,林格倫做速記員和事務員的工作。

後來林格倫在瑞典皇家汽車俱樂部謀得一職。

一九二七年聖誕節,林格倫接到來自丹麥史蒂文森寄養之家的消息,史蒂文森太太生病,無法再繼續照顧寄養的孩子。最後林格倫決定將拉斯接回瑞典,與她一同住在租來的房間。這一年,拉斯三歲。

一九三零年,紐約股市崩盤後,歐洲也陷入經濟蕭條,歡樂無虞的二零年代已然結束,數百萬人失業。

後來拉斯生重病,住在家鄉溫莫村的雙親才終於點頭答應代為照顧拉斯。

拉斯待在溫莫村的那一年,也與父親報社主編見面。這時報社主編已經再婚,生了更多的孩子。

皇家俱樂部主席史鐸與林格倫墜入愛河,史鐸與妻子離婚,和林格倫共結連理。

林格倫與史鐸結婚後,林格倫順理成章成了家庭主婦。三年後,女兒卡琳出世。

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在希特勒的開場下展開。在瑞典大選,有三個納粹黨派參選。瑞典和德國關係密切,有緊密的文化交流。

當時林格倫是犯罪研究員哈利瑟德曼(Harry Söderman)的秘書。瑟德曼有左輪哈利的外號。瑟德曼經常往來於美國聯邦調查局與英國警署總部之間,隨身帶著一把左輪手槍防身。瑟德曼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就懷抱單騎環世界的夢想,後來真的一路從瑞典騎到了印度。旅途中,他收容了一隻猴子,做為旅途上的同伴。後來猴子不慎從腳踏車上跌落,瑟德曼只好拔出左輪手槍,結束猴子的痛苦。

這隻猴子,後來出現在皮皮一書中。

一九三九年,瑞典總理裴爾·阿爾賓·漢森(Per Albin Hansson)向全民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瑞典宣告保持中立,不投入戰事。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林格倫開始寫日記。這是她的戰爭日記。

一九四零年,瑟德曼安排林格倫到瑞典國防部的情報單位工作。當年九月十五日,林格倫開始參與秘密國防行動,檢查管制國民信件,防止影響國安的信件內容流出國外。當時有數百位瑞典女性參與了這項安全警察的國防行動,拆閱讀取百姓的信件,以防秘密國安資訊落到德國人手中。

林格倫透過信件檢查的工作,掌握了歐洲戰事的發展。有時她會在日記上摘錄祕密信件的內容。

林格倫的童年好友瑪蒂也在同一個單位工作。

一九四一年十月,林格倫全家搬遷到Dalagatan 46。林格倫可以眺望泰格涅公園(Tegnérlunden)。在這座小公園的長凳上,米歐曾獨坐,思索著自己的孤獨,長嘆。

一九四四年,林格倫將自編的床邊故事長襪子皮皮編寫成書,送給女兒卡琳當生日禮,也將書稿寄給邦尼耶出版社。

林格倫的丈夫史鐸外表英挺迷人,風流韻事不斷,甚至要求離婚。林格倫全心投入寫作,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煩憂。林格倫為了孩子,選擇保住婚姻。一九五二年六月,史鐸酗酒早逝。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聯軍登陸諾曼第。

一九四五年,戰事結束。五月二十一日,林格倫的戰爭日記也畫下句點。林格倫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寫了十二本日記。

不識貨的邦尼耶出版社退了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書稿,林格倫轉投即將面臨倒閉的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長襪子皮皮在一九四五年秋天出版,剛開始頗獲書評家讚譽。接下來一年,開始出現批評的聲浪。有些書評家認為描述一個打赤腳的野女孩的童書乃是神經病患者的幻想之作。有些老師們也怕小朋友們會開始模仿皮皮,變成離經叛道的野孩子。但是林格倫並沒有被這些批評反對的聲浪打倒。林格倫後來也擔任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主編,身兼作家與主編兩職,可說是當時女性獨立運動的最佳表率。

一九七八年,瑞典童書作家林格倫到德國柏林接受「德國書商和平獎」(Friedenspreis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的表揚。當時德國法律仍允許體罰。而林格倫一向以捍衛兒童權利為己任。頒獎單位希望林格林別發表反對體罰的演講《拒絕暴力》。林格倫則表示,若德國書商不讓她發表這篇演說,她就拒絕到德國領獎。

林格倫在德國以德文發表了這篇呼籲父母以愛的教育對待孩子的演說,德國電視和電台直播了這場演講。
同年秋天,兩個德國小朋友隻身來到斯德哥爾摩。他們逃家,表示來斯德哥爾摩投靠林格倫。
這兩個孩子是寄宿在親戚家的孤兒,每天被揍。因此逃到瑞典,希望愛孩子的林格倫能收養他們。

林格倫未婚生子,原本一直是個祕密。林格倫到了七十歲,才向大眾公開此事。她在受訪時曾經表示,假如生命中沒有發過這件事,假如沒有生下拉斯,她仍然會成為作家,但是不會是這麼成功的作家。身為十八歲的未婚媽媽,面對二零年代瑞典保守社會的輿論與壓力,經濟與現實的壓迫,孩子生重病時的無力與無助感,一輩子覺得對孩子的虧欠等等複雜的心情,事隔多年後,在她的作品中可窺見一二。書中在黑暗中感到無助的孤單的孩子,他們身處在一個大人缺席的世界,就像是小時候的拉斯,也像是因為懷孕生子,而必須提前長大的十八歲女孩林格倫。生命的歷練,咬著牙撐過了,就是救贖。



不想睡覺的Alfons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Tue, September 21, 2010 16:06:25

第二十五集的Alfons於本星期出版囉。

瑞典童書作家Gunilla Bergström 於一九七二年創作了Alfons 這個小男孩角色。自此,Alfons 陪伴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成長,至今已近四十個年頭。根據瑞典圖書館統計,Alfons 系列作品(共二十四集)是繼林格倫之後,最受瑞典大小讀者青睞的童書,借閱記錄緊追在林格倫之後,可見Alfons 在瑞典受歡迎程度。不僅如此,Alfons 這孩子還會說多國語言,足足有三十種之多呢。

Alfons 在全世界有八百萬本的傲人銷售量,根據出版Alfons 的瑞典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估計,光是在瑞典,Alfons 系列售出四百萬本,總額高達四億克朗。

第一集Alfons 於一九七二年出版。故事內容是四歲的小男孩Alfons 到了就寢時間不肯乖乖睡覺,找各種理由要好脾氣的爸爸進臥室陪伴,最後爸爸自己累得倒在客廳地板上呼呼大睡。

Alfons 有別於虛構式的童書,場景就是一般日常生活,沒有距離感的故事架構,深獲讀者認同與共鳴。儘管Alfons 家中只有爸爸(媽媽的角色從未出現過,這在童書史上應可稱為創舉吧),但是好脾氣的爸爸,仍然能讓大小讀者對於父親角色感到窩心。

作者Gunilla Bergström今年六十八歲,她謙虛表示自己對於虛構童話和犯罪小說不在行。對她而言,日常生活就夠童話了。而且她認為,生命本身是個奇妙的謎。充滿了各種可能。人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這孩子最知道,只是大人忘記了。她希望透過故事,提醒小孩和大人,讓他們一起歡笑,一起對平凡的生命感到驚奇。

被問及Alfons 的媽媽究竟在何處,她說,不妨讓讀者自行決定。她打趣地說,或許Alfons 的媽媽在天堂,或許Alfons 的媽媽和爸爸離婚了,或許媽媽正在某個地方接受戒酒治療。也或許,媽媽正在好萊塢打拼演藝事業呢。



瑞典作家Moa Martinson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Tue, August 18, 2009 22:08:01

(立於Norrköping河畔的Moa Martinson雕像。偶遊Norrköping,未按圖索驥,因緣際會的巧合下,就這麼直直走到Moa Martinson面前。想必她知道我這篇文章寫完卻久久未刊,特別來提醒我吧。)

瑞典勞工作家茉亞.馬汀森全名Helga Maria (Moa) Martinson (1890-1964)。

她出生於斯德哥爾摩北邊的小鎮諾雪平(Norrköping)。其母是紡織廠女工,茉亞的成長過程艱辛,一生吃過許多苦。她自1927年開始發表文章,署名茉亞。

她在第一樁婚姻生了五個兒子,年紀最小的兩個兒子於1925年春死於意外。丈夫在1928年喪生。她的作家生涯,也從此展開。

1929年,她與瑞典詩人/小說家哈利馬汀森(Harry Martinson,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相遇。隔年兩人結婚。

後來哈利馬汀森外遇。1940年她訴請離婚,1941年婚姻正式失效。

茉亞最著名的作品是自傳式三部曲:《母親結婚》(Mor gifter sig)、《教堂婚禮》(Kyrkbröllop)以及《國王的玫瑰》(Kungens rosor)。小說描述世紀交迭之際,窮苦家庭出身的小女孩米亞奮鬥的故事。

茉亞馬汀森寫於《母親結婚》(Mor
gifter s
ig,1936)自序:

「本書主角是我的母親。

她在一九五五年十一月薄霧壟罩時離開人間,享年八十四歲。我幾乎無法承受她走後留下的空虛。在我一生中,她是我最能信賴的摯友,她有著豐富的人生知識與經驗,那是在學校和大學裡學不到,只能從生命最艱苦的樣貌學習的。在緬懷與思念母親之際,我必須提出這個問題:瑞典明明處於極和平的狀態,然而儘管人們辛苦工作且急切且從未間斷的尋求工作機會,掙到的錢卻也僅能勉強糊口而已。為什麼母親的生活、我自己的生活以及瑞典數百萬默默無名者的生活,需要如此困苦艱辛?以母親之名、我自己以及瑞典三分之二人民之名,我絕對有權利提出此問…。」




Svinalängorna av Susanna Alakoski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Tue, March 31, 2009 16:52:07


書名:Svinalängorna
作者:Susanna Alakoski
出版年:2006
ISBN:9100110337

孩子必須有大人照顧,遊戲規由大人來訂。小孩沒有選擇。
但是當大人以酒精麻痺自己,逃避當父母的責任時,一個十歲大的女孩,如何扛起照顧家人的精神重擔?

Svinalängorna(《豬圈》)是芬蘭裔作家Susanna Alakoski初試啼聲之作,一出版普獲好評,並獲2006年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priset)殊榮。

有書評家認為本書是半自傳體小說,描述六、七零年代落腳瑞典南部Ystad的芬蘭勞動階級移民家庭,由長女Leena的觀點來看經濟拮据的父母如何在新環境中為生活打拚,時而在生命無情的激流裡掙扎,時而向命運低頭,靠著酒瓶尋求短暫的恍惚慰藉。
這是小女孩Leena的成長故事,也是一則瑞典移民的辛酸奮鬥過程。

有人將它歸類為失根移民文學,也有瑞典書評將它視為瑞典勞動階級文學,芬蘭書評則視它為新一代芬蘭文學,探索的同樣是芬蘭文學中常見的童年、貧窮和酗酒等主題。

根據2009年最新一期Swedish Film 瑞典電影雜誌報導,Svinalängorna即將改編成電影,並且由瑞典演員Pernilla August(「星際大戰」、「芬妮和亞歷山大」)執導。這也是她首次嘗試拍攝長片。她曾在2005年拍過短片Blindgångare。

Susanna Alakoski 一九六零年生於芬蘭Vaasa。
在瑞典南部Skåne長大,現居斯德哥爾摩。
(攝影:Sara Mac Key)



Män som hatar kvinnor av Stieg Larsson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Fri, February 06, 2009 16:24:27

Män som hatar kvinnor 最新消息
改編電影將於2月27日在瑞典首映!
下星期五女主角Noomi Rapace (曾主演Daisy Diamond,讓人情緒盪到谷底的電影) 會上挪威脫口秀主持人Fredrik Skavlan 在瑞典的現場節目Skavlan。昨天的節目有人看了嗎?動物系教授對人這種動物的解析滿有意思的。

—————————————————————————————————————————
瑞典作家拉森(Stieg Larsson)犯罪小說《龍紋身的女孩》(Män som hatar kvinnor)中譯本導讀
Förord av Jamie Chen till Stieg Larssons Män som hatar kvinnor i den kinesiska översättningen.


(《龍紋身的女孩》,寂寞出版社)

傾聽——來自冰雪絕境的正義吶喊
文/陳靜芳

「復仇是一股強大的驅動力。」
—莉絲貝.莎蘭德(Lisbeth Salander)

這是一則出版界的傳奇。
根據瑞典《哥德堡郵報》(GP)書評說法,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千禧系列」(Millennium)三部曲在出版之前,就已經名列經典作品了。
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Män som hatar kvinnor) (註1)於二○○五年七十月出版。早在那之前,「千禧系列」已被賦予神話般的地位。也有讀者抱持觀望態度,直到拿起這本書,接著挑燈夜戰撐著眼皮看完,才心服口服,並且在網路上奔相走告大力推薦。
你在翻開「千禧系列」小說時,會知道所謂unputdownable指的原來是這回事。你可能一邊做你的莫札瑞拉乳酪番茄羅勒三明治,一邊堅持以高難度動作拿著書本,因為你的一顆心懸著,你的眼睛拒絕從書頁上移開。一九六六年,她從人間蒸發,連屍首都沒有的可疑命案,該從何查起?壞巨人與拳擊手的貼身肉搏戰,究竟誰能活著走出小木屋?法庭上的一幕,令你動容落淚,「洛城法網」只能靠邊站。你為福利社會的虛矯表象感到可笑,你為司法體系的腐敗感到痛心,你為受害者的悲慘遭遇感到不捨。你甚至覺得不可置信。這不是你熟悉的瑞典。
你掩卷,嘆息。
然後,你開始對這位作家感到好奇。這年頭,竟然還有人把正義當一回事?

(註1)中文直譯為《憎恨女人的男人》。

拉森是在即將完成三部小說之後,二○○三年夏天才開始和出版社接洽。這在出版界若不是絕無僅有,也算相當罕見了。拉森表示,這一來是因為他對「千禧系列」充滿信心,二是因為他樂在寫作,不希望隨出版而來的行銷活動、市場反應或書評好惡而影響寫作初衷。
史迪格‧拉森原本先和瑞典的海盜出版社(Piratförlaget)聯繫。海盜出版社是瑞典幾位暢銷作家合組的公司,以版稅優渥出名。不過史迪格‧拉森以郵件寄出的書稿,在兩個月後原封不動被退回給寄件人。出版社甚至未曾到郵局領取包裹。這不禁讓人回想起舉世聞名的瑞典童書作家林格倫女士(Astrid Lindgren)在一九四四年首度投稿到邦尼耶出版社(Bonniers Förlag),同樣被不識貨的出版社退稿的情況。林格倫女士顯然也是史迪格‧拉森敬佩的作家,拉森筆下的超級駭客莎蘭德一角,部分特質正是取自林格倫女士所創造的經典人物「長襪子皮皮」。這兩個女生都很有個性,都是紅髮,在外人眼中都是特立獨行的怪人,也都有可說是異於常人的不凡能力。不僅如此,拉森書中的男主角綽號「小偵探」Kalle Blomqvist也是取自林格倫筆下的同名小偵探(Kalle Blomqvist)呢。!

二○○四年四月,史迪格‧拉森透過友人牽線,與瑞典諾斯德出版社(Norstedts Förlag)簽約。史迪格‧拉森一口氣交出兩本書稿,不久後又送出第三本,而且第四本已經寫了一半。記者出身的他,至此尚未出版過任何小說。「千禧系列」首部曲在二○○五年十七月才出版。一個作家寫了三、四本小說才開始尋找出版社,這在出版界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事。 (註2)
二○○四年十月的法蘭克福書展,千禧旋風已然展開。焦點話題繞著史迪格‧拉森即將出版的三本大作打轉。書還沒來得及在瑞典出版,德國和挪威出版社已經在拍賣場上搶走出海外版權。同時在瑞典方面,製作公司也開始競標電視與電影版權。
一個月後,史迪格‧拉森愕然辭世。

(註2)史迪格‧拉森的「千禧系列」,原本以十集作為目標,無奈天不從人願。瑞典經典犯罪小說系列多以十集作結。這個傳統可見於七零年代創造出貝克探長這號響叮噹人物的瑞典夫妻檔作家麥‧荷瓦兒和派‧法勒(Maj Sjöwall / Per Wahlöö)。他們在一九七五年完成貝克探長第十集《恐怖份子》(Terroristerna)。瑞典犯罪小說天王曼克爾(Henning Mankell)在二○○二年算是完成韋蘭德探長(Kurt Wallander)系列第十集《冰霜將至》(Innan frosten)。繼曼克爾之後崛起的霍坎.涅瑟(Håkan Nesser)在二○○三寫完了以退休警探范.維特仁探長(Van Veeteren)為主角的第十集《G案》(Fallet G)。歐克.愛華森Åke Edwardson以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為場景的溫德探長(Erik Winter)系列,第十集《最後的冬天》(Den sista vintern)今年暑假正在《瑞典日報》(SvD)上連載,將於九月出版,愛華森也正式宣布讓溫德探長退休。

死前已知道出版社準備盛大推出千禧系列,他知道自己可能成為瑞典第二個曼克爾。他可能也預見一則出版界的灰姑娘童話即將拉開序幕,而這則童話故事的主角正是他。但是二○○四年十一月九日,他在《Expo》雜誌社編輯室心臟病發送醫急救時,還沒有人知道,作家史迪格‧拉森將在全球文壇掀起多大的千禧旋風。
今天瑞典人知道史迪格‧拉森不僅是《Expo》雜誌社創辦人之一,也是全球研究極右派組織的專家,他經常到世界各地進行教學演講,包括倫敦警察廳。而且他留下傳世的千禧三部曲。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登上瑞典二○○六年最暢銷排行榜寶座。三年內,《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和《空中的城堡》在瑞典創下近三百萬冊的銷售佳績。不僅書籍熱賣,以千禧系列改編的電影也於二○○八年初春在瑞典隆重開拍了。之前主角由誰出線,可是保密到家。如今確定由瑞典師奶殺手麥可‧尼可維斯特(Michael Nyqvist)挑大樑主演 (註3),在瑞典以馬丁‧貝克探長形象深植人心的彼得‧哈柏(Peter Haber)也點頭參與演出。這樣的大卡司簡直是夢幻組合,想必又會帶動另一波千禧風潮!不僅如此,今夏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Stockholms Stadsmuseum)也趕搭這股熱潮,特別針對千禧書中的斯德哥爾摩重要景點和路線,規畫了千禧一日遊導覽,門票早已銷售一空。今年向隅的千禧迷們,只能飲恨等明年了。

(註3)臺灣觀眾可能在瑞典電影「一個屋簷下」(Tillsammans)看過他的精湛演出。

二○○六年,《龍紋身的女孩》勇奪北歐犯罪小說協會(Skandinaviska Kriminalsällskapet)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Glasnyckeln)。二○○八年,《空中的城堡》再度奪下玻璃鑰匙獎。史迪格‧拉森打破記錄,成為瑞典有史以來第一位兩度獲頒該獎項的作家。另一位也兩度獲頒該獎項的是冰島作家阿諾德‧英卓達森(Arnaldur Indriðason)。歷年的玻璃鑰匙獎得主都是北歐重量級作家,除了冰島英卓達森之外,還有瑞典曼克爾、享譽全球的丹麥作家彼得‧霍格(Peter Høeg)以及挪威犯罪小說女王卡琳‧弗森(Karin Fossum)等等。你不得不對這個來自瑞典北方烏米歐(Umeå)的小子刮目相看。

拉森喜歡犯罪小說,在書中對於犯罪小說作家如數家珍,如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Sayers)、米基.史畢蘭(Mickey Spillane)、薇兒.麥克德米(Val McDermid)以及伊莉莎白.喬治(Elizabeth George)等等。但是拉森的企圖心絕對不僅是寫出犯罪小說,而是寫出無人能敵的終極版瑞典犯罪小說,既融合典型推理小說和當代懸疑小說的重要元素,也以犀利的記者觀點注入社會批判。聰明的讀者會發現,千禧三部曲,部部風格迥異。第一部探索密室推理小說的界限,在向推理前輩致敬之餘也尋求突破,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第二部有如好萊塢懸疑動作片,橋段安排讓讀者大呼過癮。第三部是卡夫卡式的政治驚悚力作,以瑞典國安警察的秘祕辛醜聞為主軸,控訴國家機器的冷血無情。人民面對巨獸般的層層政治機制,一場大衛與巨人歌利亞(Goliath)之鬥於焉展開。拉森以此書二度獲得玻璃鑰匙獎肯定,可謂實至名歸。

拉森在許多方面刻意和一般犯罪小說的鋪陳相反。他使用了一些特別的寫作手法。例如男主角的角色描繪,並非由作者直接陳述,而是主客易位,透過女主角對男主角進行的身家調查,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書中大量運用科技元素,舉凡監聽、偷拍、跟蹤、手機、簡訊、電話留言、電子郵件、網上聊天等等,人與人的接觸,大多透過科技傳媒。即使兩個人面對面交談,手機也可能隨時響起,談話因而中斷。而且有時一通電話,甚至可能是導致無辜者喪命的導火線。科技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而且營造出一種快節奏以及現狀可能隨時改變的不確定感。
另一個特色是,拉森希望營造寫實的效果,書中人物虛實交錯,例如第二集扮演救命天使角色的拳擊手保羅.羅貝多(Paolo Roberto),在瑞典是真有其人,第三集有移民背景的庫多.巴克希(Kurdo Baksi),是拉森現實生活中的好友。另一位真實人物是第三集仁心醫術的哥德堡醫生,他是拉森的同鄉摯友。 (註4)

(註4)拉森突然過世以及千禧系列帶來的鉅額版稅,引起拉森三十多年同居女友和拉森父親與弟弟雙方的遺產爭執戰。由於拉森與女友並未結婚,因此拉森的鉅額遺產以及書籍版權是由住在烏米歐的父親與弟弟繼承。據今年五月瑞典電視台記錄片報導,在千禧系列第三部出現的這位醫生,本人也是哥德堡外科主治醫師。他知悉拉森的父親和弟弟得理不饒人的行徑(繼承了大筆遺產尚不滿足,甚至要求拉森女友搬出她與拉森同住多年的公寓等等),因此在造訪家鄉烏米歐時,與拉森的父親在商店裡起了口角。拉森的父親事後和拉森之弟商量,認為他不配出現在拉森書裡,因此在書籍付梓之前,即與出版社聯繫,更動了書中這位醫生的姓氏。這在尊重作者人格權的瑞典,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事。

此外,史迪格‧拉森很用心在架構這部小說,人物的構成和描繪都經過仔細推敲,而且極注重細節的真實度。拉森寫千禧系列是為了發不平之鳴。當然,也有女性無法認同男性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受害者角色,他們選擇主動反擊,例如書中女主角莎蘭德。她個子瘦小有如未成年人,「二十四歲,有時卻像只有十四歲。看起倒像是十四歲」,身高一五四公分,體重四十二公斤 (5)。不過如果有人以為外型看似瘦弱的莎蘭德好欺負的話,那他們會很後悔認識了這位超級駭客。
拉森塑造了與一般犯罪小說人物迥異的男女主角。他明白表示,書中男主角既沒有胃潰瘍、酗酒問題,也沒有焦慮。拉森擺明了是衝著曼克爾來。這些特質不正是曼老筆下的韋蘭德探長嗎?男主角基本上沒有個人問題,最引人注目的特質是,其行為有如典型的「騷貨」。 (6)拉森刻意讓書中男女主角的性別角色對調,男主角在諸多方面有著一般人對於金髮波霸的刻板印象,異性緣極佳,不介意隨時和人發生性關係;女主角則被賦予一般人認為屬於「男性的」價值觀和特質。莎蘭德是現代版獨行俠,有如武功高強的忍者,報仇絕不假他人之手。

(註5)記者出身的拉森對細節相當注重。為了寫實起見,他曾經想在地鐵詢問看起來瘦小的女生體重,以求能正確描述莎蘭德外型。後來怕被誤會,因而作罷。四十二公斤是後來出版社編輯的建議。

(註6)“slampa”,這是拉森的用詞。

即使作者的權威也不能凌駕在是非黑白之上。
拉森表示,他最厭惡犯罪小說中,主角可以為所欲為,完全不需要顧及後果的做法。如果書中主角開槍殺人,他絕對會讓此人接受司法審判。對於已經看慣好萊塢電影硬漢拿起自動武器掃射場面的觀眾而言,千禧系列真可謂回到純真年代。
拉森堅持絕不浪漫化罪行或犯罪之人,或是不把受害者當一回事。有些犯罪小說寫法是,由可呼風喚雨的作者先賜死倒楣的受害者,之後再由聰明的警探抽絲剝繭找出凶手。但是拉森不甩這套遊戲規則。對拉森而言,受害者絕對不是無名氏,也不是任作者擺布的棋子。受害者在遇害之前,和任何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圈。因此拉森會刻意對於受害者生前的生活多有著墨,讓讀者有熟悉感。因此當他們遇害時,讀者會覺得震驚,對讀者而言,他們是有形有體的人物,絕對不只是警方記錄的一項編號或是一筆犯罪數據而已。
此外,在千禧系列首部曲,由聖經暗號牽引出的女性遇害連環命案,其中三樁乃是真實案件。莎蘭德在首部曲的悲慘遭遇,也是幾年前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真實社會事件。也就是說,你現在看的這本書不只是犯罪「小說」,而是犯罪事件現形記。
不同於現實世界的是,在「千禧系列」中加害他人的惡徒———尤其是欺凌女性的男性———將無所遁形,而且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拉森開門見山引述了幾年前在瑞典引發廣泛討論的學術著作《受虐女子》(Slagen dam)書中數據:「瑞典百分之十八%的女性曾一度遭受男性威脅」。受到社會體制保護的男人———他們的身分可能是精神科醫師、律師、警察、企業鉅子———可以憑恃其社會地位或濫用職權,對他們認為是無反抗能力弱者的女性為所欲為,做出虐待、肢體傷害、精神迫害、性侵害、甚至殘忍謀殺等等令人髮指的行徑。試想,世界上有多少虐妻者、戀童癖者、強暴犯、殺人凶手可能因為其社會地位的掩護而依舊逍遙法外?但是在拉森的筆下世界,這些人一個個都逃不掉法律的制裁。
你心想,難道這年頭,公理正義只存在於小說裡?文學反映人生嗎?或者該說是,文學反映出現實人生的不完美,並透過作者的慈悲,彌補了這些缺陷?不論如何,拉森為無聲的受害者發不平之鳴,並且透過筆下這位拒絕當受害者的勇敢女孩莎蘭德,向黑暗勢力宣戰。相信有讀者的陪伴,莎蘭德在復仇的路上將不再踽踽獨行。遲來的正義,這回或許真的近在呎尺了。

謹將此文獻給史迪格‧拉森(1954.08.15 – 2004.11.09)

陳靜芳
二○○八年夏,於斯德哥爾摩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1954.08.15 – 2004.11.09)
Män som hatar kvinnor (200507)
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 (200606)
Luftslottet som sprängdes (200705)

1. 金石堂連結

2. 誠品連結



《夜遊者》(Nattorienterarna)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Sat, February 23, 2008 12:38:09

Blog Image
兩個女人的夜半囈語。

Nattorienterarna av Kristina Lugn

這是瑞典女詩人(也是瑞典學院院士)Kristina Lugn的劇本,一九九八年在斯德哥爾摩的布侖街四號劇場(Teater Brunnsgatan Fyra)上演,導演Åsa Kalmér,劇中只有兩位女性角色的對話,由瑞典著名的兩位女演員Lena Endre和柏格曼愛將Pernilla August分飾Vera和Bricken。一九九九年,劇本付梓出版(Bakhåll)。

Kristina Lugn在瑞典是出了名的一句大師,劇中不乏她的經典一句,通常會先令人淡淡一笑,接著是微微的心痛。兩個女人的夜半囈語,很棒。



瑞典作家Åsa Nelvin (1951-1981)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Fri, January 25, 2008 17:22:57

瑞典作家Åsa Nelvin於一九五一年出生,母親在她十歲時過世。她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寫書、畫畫,也當過演員。十五歲即申請進入瑞典哥特堡Göteborg 的戲劇學校就讀,是該校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不過她在半年後即退學。

雖然Åsa Nelvin未完成正規戲劇訓練,不過仍爭取到在瑞典電視劇Friställd演出,該劇共有十集,由Bengt Bratt製作、Jackie Söderman擔任導演(正是瑞典橫跨三十年的電視劇Hem till byn的製作和導演。Hem till byn從一九七六年演到二零零五年,演員們完全不用化老妝,一生歲月在戲劇中自然完整地被記錄下來。Hem till byn是瑞典從傳統農村社會進步(?)到現代機械化大量生產農業的縮影寫照,現有DVD)。Friställd於一九六九年在瑞典國營電視SVT播出,同年Åsa Nelvin出版了第一本童書,當年她十八歲。

當時也在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擔任校閱的Astrid Lindgren(正是享譽世界的童書作家,《長襪子皮皮》Pippi Långstrump的作者是也。前幾天正好有瑞典朋友問我Pippi Långstrump中文怎麼說。我說是長襪子皮皮,瑞典人覺得皮皮和Pippi感覺好像不是同一個人呀)也拜讀了Åsa Nelvin的手稿。(又,Astrid Lindgren的書之所以在Rabén & Sjögren出版,是因為當年瑞典大出版社邦尼耶Albert Bonniers Förlag不識貨地退了Astrid Lindgren的稿子。如今此事成為瑞典藝文界津津樂道的一個註腳,也是想出書但屢遭退稿的新作家常拿來自我安慰的例子。) Astrid Lindgren曾在一封信上寫著:「Åsa Nelvin有一天將會成為大作家。」Åsa Nelvin初試啼聲,令Astrid Lindgren驚豔的首部童書作品是《白熊們》(De vita björnarna),於一九六九年出版。書中插畫由Hans Arnold操刀,Hans Arnold以陰森恐怖畫風見長,成功營造《白熊們》的氛圍。

Åsa Nelvin的下一本作品是”Det lilla landet” / The Little Country (一九七一年,Bonniers出版社),同樣是童書,之後又出版了兩本小說:”Tillflyktens hus” / The House of Refuge (一九七五年,Norstedts出版社)以及”Kvinnan som lekte med dockor” / The Woman who played with dolls (一九九七年,Norstedts出版)。最後一本作品是詩集,或者應該說是散文集,書中描述了童年以旁觀者姿態看世界的印象。”Gattet” / The Inlet (一九八一年,Norstedts出版)出版時大受書評家讚賞,但Åsa Nelvin已不在人世。她在該書出版前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歲。



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11:55

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1858/11/20 – 1940/03/16)

Blog Image

Selma Lagerlöf是瑞典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她不僅是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獎人(1909),也是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1914)。她的肖像印在瑞典二十克朗紙鈔上,紙鈔背面則是瑞典學童必讀的《騎鵝歷險記》(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Blog Image

(插圖 / Lars Klinting;這是一九八九年Bonnier Carlsen出版的精簡本封面,內頁有多幅Lars Klinting充滿童趣的感人畫作,與文本相得益彰。)

2008年聖誕節,瑞典電視台播放了影集Selma,描述Selma Lagerlöf 與密友Sophie Elkan和Valborg Olander的三角關係。這部以作家Selma Lagerlöf為主角的影集,對於她的性向和私生活多有著墨,至於文學面向則幾乎是付諸闕如。有不滿的觀眾投書報社,認為這是對Selma Lagerlöf不敬。不論如何,這位在1909年戴上諾貝爾桂冠的瑞典作家,其作品歷經百年歲月考驗,到了今日仍有廣大讀者群,足見其文學魅力之歷久彌新。(20090414補充)

(由瑞典演員Helena Bergström主演的電視迷你影集Selma)

拉格洛芙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在Värmland縣Östra Ämtervik教區的Mårbacka莊園誕生,卒於一九四○年三月十六日。她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父親Erik Gustaf Lagerlöf是中尉與地主,母親是Louise Elisabeth Wallroth。

一八八一年
離家到首都斯德哥爾摩受教育。

一八八二年
進入斯德哥爾摩高等女教師研討會(Högre Lärarinneseminariet)修習。

一八八五年
自高等女教師研討會畢業,八五年秋開始受聘於Landskrona女子初級學校(Elementarläroverket)擔任教師。

一八九○年
小說Gösta Berlings saga其中五篇章節在Idun雜誌文學競賽中勝出。

一八九一年
第一部小說Gösta Berlings saga出版。(一九二四年改編成電影,由Greta Garbo主演。)

一八九四年
出版短篇小說集Osynliga länkar。與女作家Sophie Elkan建立友誼,成為畢生摯友。兩位女士同遊歐陸義大利。

一八九五年
辭去Landskrona教職,專職寫作。

一八九七年
出版Antikrists mirakler。搬遷至姊姊Gerda夫家所在地Falun。拉格洛芙在Falun定居至一九一○年,在那兒結識了Valborg Olander。

一八九九年
出版了Drottningar i Kungahälla歷史短篇小說集以及小說En herrgårdssägen。

一九○○年
在世紀交迭之際,與Sophie Elkan再次攜手遠遊,目的地是埃及與巴勒斯坦。

一九○一至一九○二
出版小說Jerusalem上下兩集。一九○九年做了修訂。

一九○三年
Herr Arnes penningar在Idun雜誌連載。

一九○四年
Herr Arnes penningar出版,由Albert Edelfelt插畫。拉格洛芙該年獲瑞典學院金牌獎章。

一九○五年
出版Kristuslegender。

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
完成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一九○七年
獲頒Uppsala大學榮譽博士學位(filosofie hedersdoktor)。

一九○八年
五十大壽,同時出版En saga om en saga och andra berättelser。

一九○九年
拉格洛芙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七至一九一○年
拉格洛芙重新購回童年莊園Mårbacka。

一九一一年
出版Liljecronas hem。發表提倡選舉權的演說「家與國」(Hem och stat)。

一九一二年
小說Körkarlen出版。

一九一四年
出版Kejsaren av Portugallien。同年拉格洛芙被選為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七號座位)。

一九一五年與一九二一年
出版Troll och människor上下集

一九一七年
Tösen från Stormyrtorpet改編成電影(由Victor Sjöström執導),之後拉格洛芙的多部著作陸續被翻拍成電影。

一九一八年
出版小說Bannlyst,該年遷回故居Mårbacka。

一九二○年
出版Zachris Topelius傳記

一九二一年
摯友Sophie Elkan辭世。

一九二二年、一九三○年與一九三二年
出版自傳三部曲Mårbacka、Ett barns memoarer與Dagbok för 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

一九二五年
出版Löwensköldska ringen與Charlotte Löwensköld(一九三○年改編成電影)。

一九二八年
出版第三部續集Anna Svärd。七十歲大壽。

一九三三年
自行出版最後一部著作《秋》(Höst)。

一九四○年三月十六日
於故居Mårbacka辭世。葬於Östra Ämtervik教區家族墓地。



裴爾.拉格克菲斯特(Pär Lagerkvist)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23:32:29

Blog Image

Pär Lagerkvist是瑞典詩人、作家。一九四零年獲選為瑞典學院院士(八號椅子,一九四零—一九七四)。一九五一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Per Fabian Lagerqvist一八九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生於Växjö,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一日卒於斯德哥爾摩。他是七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父親是小鎮鐵道員,家人住在鐵道附設餐廳樓上的兩房一廳宿舍。Per得以繼續學業,一九一零畢業於Växjö Allmänna Läroverk學校。一九零八年起,他開始將自己的名字寫為Pär Lagerkvist。

Lagerkvist第一部重要作品為詩集《焦慮》Ångest (1916)。Lagerkvist在詩集Aftonland (1953)處理生命重要課題如對於無形上帝的追尋以及生命的意義。第一部重要劇作為Himlens hemlighet (1919)。

Lagerkvist在多部作品中表達了對於存在於世界邪惡以及人類殘忍的抗議,如Bödeln (1933)以及Dvärgen (1944)。Lagerkvist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處理上帝與生命等議題的小說Barabbas (1950)。信仰的問題也是Pär Lagerkvist在Sibyllan (1956)、Ahasverus död (1960)、Pilgrim på havet (1962)以及Det heliga landet (1964)探討的中心主題。

Blog Image

在斯德哥爾摩南島(Södermalm)書店找到一九五一年出版的Pär Lagerkvist自傳式小說《現實世界的過客》Gäst hos verkligheten。該書一九二五年首度出版。這本放了近一甲子的書,讀來特別有味道。

Gäst hos verkligheten場景設於瑞典某小鎮鐵道小站,鐵道餐廳樓上員工宿舍住著一大家庭。書中主人翁是家庭裡年紀最小的 Anders。

作者Pär Lagerkvist透過小男孩Anders之眼,以過客身分重遊/建構一個似夢的過往。母親與姊姊辛勤工作時的對話,若有似無,原本毫無意義,透過記憶的重現,帶點懷舊感傷,兩個勞動的形影,頓時成了幾可觸摸的實體。

Lagerkvist以過客身分重遊童年,他與書中主人翁試圖保持現實與回憶之間的安全距離。Anders歷經外祖母之喪,小男孩還不太清楚死亡究竟怎麼回事。一切嘎然而止。他在外祖母臨終前不願去探望,在葬禮上不願瞻仰外祖母儀容,試圖與死亡的陰影保持一種距離。這毋寧是作者的願望。死亡令他(Anders/Pär)開始思索信仰的本質。家人那般虔誠,晚間必讀聖經。但是上帝在何處?

Anders/Pär冷眼旁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虔誠。上帝究竟在何處?或許達爾文的理論才是真的?
“Nej, den nya läran som man fick i sig, den som sopade bort Gud och all förhoppning, som lade livet öpppet och rått, i hela dess nakenhet, hela dess planmässiga meningslöshet, den hjälpte bättre, den ville en väl. Och den var ju sann. Inte någon tro – bara som det 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