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mage

böcker i norden

Jamie Chen (info [a t] jamie (dot) se)

Utför översättningar mellan svenska, engelska och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版主獲頒瑞典作家基金會全年度工作獎助金!)

《婚外情與其他娛樂》Adultery and Other Diversions by Tim Parks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7:12


Blog Image

Titel書名/《婚外情與其他娛樂》(Adultery and Other Diversions)
Författare作者/ 帕克斯 (Tim Parks)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婚外情與其他娛樂》
書背簡介:
不論是探索鬼魂或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
印度教神祇或維洛納足球隊婚外情或歐聯,
帕克斯都充滿名家自信,
讓讀者片刻領會自身最親密經驗與更廣大思想世界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提姆.帕克斯 (Tim Parks)
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在倫敦長大,曾就讀劍橋與哈佛兩大學府。一九八一年定居義大利。帕克斯著有多部小說,除了小說寫作外,帕克斯還擅長撰寫文學評論並從事翻譯。其作品Tongues of Flame獲頒毛姆小說獎及崔克獎,Loving Roger獲頒萊斯紀念獎,Europa 入圍布克獎。

目前與妻子及三名子女定居維洛納。



《風水行騙》Fixer Chao by Han Ong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5:35


Blog Image

Titel書名/《風水行騙》(Fixer Chao)
Författare作者/ 王涵 (Han Ong)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九歌天培出版社(Ten Points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2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風水行騙》
書背簡介:
紐約上流社會裡,流傳著一位風雲人物,
號稱是中國風水專家—「趙大師」。

威廉來自菲律賓,遊走在紐約最下層社會,
就在最貧困潦倒的時候,某天在酒吧中,薛姆向他提起一個高酬勞的復仇計畫。
自此,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一名叫山田蘇茜的日本女人。
她究竟和人結下什麼樑子?
這個計畫與山田蘇茜有何關係?而「風水」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作者被譽為二○○一年最受全美文壇矚目的亞洲作家。
他用獨特的觀點寫出紐約上流社會的種種,
也道出紐約不同層次、族群天壤之別的生活,
顯現他純熟的寫作技巧和高度才華。

關於作者:
王涵 (Han Ong)
生於菲律賓,青少年時期移民美國。是麥克阿瑟獎助學金最年輕的得主,並受全美劇評家讚賞的劇作家。本書是他第一本文學創作,立刻受到美國文壇注意。

九歌天培網站



《桃樂絲的秘密》Dolores Claiborne by Stephen King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3:22


Blog Image

Titel書名/《桃樂絲的秘密》(Dolores Claiborne)
Författare作者/ 史帝芬金 (Stephen King)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2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桃樂絲的秘密》
書背簡介:
地球的各端,都存在著桃樂絲的秘密。
唯有史蒂芬.金為弱勢的她們發聲,
尖叫出,有限世界裡一陣陣漫無邊際的酸楚。

作者簡介: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生於緬因州波特蘭郡。畢業於緬因大學,主修文學。七歲時迷上了恐怖電影,如今已是世界公認的恐怖大師,暢銷小說作家。其作品以驚悚、恐怖小說為主,筆法平易近人,常以真實人性為題材發揮,使讀者感到親切與真情流露,開創了驚悚、恐怖小說的新格局。多部作品被搬上大銀幕,備受好評,代表作品有「戰慄遊戲」、「刺激1995」、「綠色奇蹟」等。

他與妻子泰碧莎及三名子女定居緬因州波特蘭郡與班戈郡。



《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A Giacometti Portrait by James Lord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21:48

Blog Image
Titel書名/《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A Giacometti Portrait)
Författare作者/ 詹姆斯.路德 (James Lord)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書背簡介:
不論在美術館,或是畫冊上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我們只能看見畫家決定要呈現的部分,也就是完成的藝術品。創作過程本身—藝術品從開始到完成的各個面貌—是十分隱晦的,觀者無從得知。過程往往比結果更感人與寫實,《未完成的肖像》一書正勾勒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位藝術家的創過過程與方式。

詹姆斯.洛德(James Lord)擔任他的朋友亞柏多.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模特兒,讓賈克梅第在十八天當中,以油畫方式畫下他的畫像。藝術家作畫之時,模特兒則以文字記錄下整個過程,並且每天用相機拍下那幅畫作的進展。這讓讀者得以窺見何謂藝術家,以及何謂真正的賈克梅第。這幅畫像有如散文一般,忠實記錄這位偉人以及他的藝術。本書是不同凡響的文學作品,也是描繪一位偉大藝術家的精采紀實。

關於本書:
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瑞士畫家和雕塑家,是二十世紀傑出藝術家。天賦聰慧,年輕時即在巴黎嶄露頭角。早期受立體主義雕刻和非洲及大洋洲藝術的影響;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九年間,放棄了任何接近實際的形象,雕製出一些超寫實主義的作品;一九三五年斷然擺脫超現實主義,重新走寫實主義的道路,這個轉變不僅成為他終身奮鬥的目標,也是藝術史上一個轉折點。後來更因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沙特所寫有關他的藝術評論,使他聲名大噪。
本書作者詹姆斯.洛德是賈克梅第的多年好友,在一次訪問巴黎時充當他的模特兒。賈克梅第原本只想在畫布上畫一張快速的人物素描,最多一個下午便可完成,豈料欲罷不能,畫了十八天仍未完成,正應驗了他一開始說的話:「畫家越努力想畫好一張畫,這張畫就越不可能完成。」透過兩人之間的對話,以及作者每天為肖像拍攝的照片,讓我們看到隱藏在不朽的作品背後,對完美的追求與對藝術堅持的赤忱之心。

允晨文化網站



《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My Life by Isadora Duncan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19:17


Blog Image

Titel書名/《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My Life)
Författare作者/ 鄧肯 (Isadora Duncan)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1
Språk語言 :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書背簡介:
依莎朵拉.鄧肯(1877-1927)是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舞蹈改革家。有別於傳統芭蕾制式僵化的表演方式,她把舞蹈奠基於較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並以之詮釋一些大作曲家如布拉姆斯、華格納和貝多芬的作品,為舞蹈藝術開創新的視野,在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等地造成轟動,並深受藝文界人士的推崇。另一方面,她也是女性主義者的先驅,在當時女性地位處處受到壓抑的保守氛圍下,她隻身對抗社會不合時宜的禮教,鼓吹思想解放,甚至反對婚姻制度。有別於一般傳記刻意的隱惡揚善,鄧肯一開始即自詡藥效法盧騷(盧梭)撰寫《懺悔錄》的精神,向世人揭露其最隱密的行為與思想,相形之下本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透過這本回憶錄,她將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雖然我們無緣目睹她曼妙的舞姿,卻可以藉由文字與她的心靈相接,感受其波濤起伏、充滿傳奇的一生,而這也正是其舞蹈所欲傳達的宗旨。斯人已遠,其獻身藝術的典範長存。

作者簡介:
依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是出生美國的著名舞蹈家。成長於一個貧困的單親家庭,母親是一位鋼琴老師。她自幼熱愛舞蹈,並表現出獨立叛逆的個性,對古典芭蕾的嚴苛性相當排斥,主張以自由流暢的方式展現舞蹈。早年在美國本土發展並不順利,二十一歲時搭著一艘運牛船赴英國尋求發展,經由知名女演員坎貝爾夫人的贊助,獲邀在倫敦一些名媛、貴婦的私人宴會中表演,令許多王公貴族及文人雅士大為激賞,隨後巡迴歐洲各地表演,聲名大噪。此外由於其思想前衛、作風大膽,經常反抗社會的禁忌,使她的私生活和舞藝同樣引人注目。雖然她備受當代一流藝文界人士所推崇,但也飽受衛道人士的批評。她捨棄做作的技巧限制,依賴自然動作的優雅,間接促成後來魏格曼、葛蘭姆等人發展出來的現代舞為世人所接受。

允晨文化網站



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11:55

塞爾瑪.拉格洛芙Lagerlöf, Selma Ottilia Lovisa
(1858/11/20 – 1940/03/16)

Blog Image

Selma Lagerlöf是瑞典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她不僅是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獎人(1909),也是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1914)。她的肖像印在瑞典二十克朗紙鈔上,紙鈔背面則是瑞典學童必讀的《騎鵝歷險記》(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Blog Image

(插圖 / Lars Klinting;這是一九八九年Bonnier Carlsen出版的精簡本封面,內頁有多幅Lars Klinting充滿童趣的感人畫作,與文本相得益彰。)

2008年聖誕節,瑞典電視台播放了影集Selma,描述Selma Lagerlöf 與密友Sophie Elkan和Valborg Olander的三角關係。這部以作家Selma Lagerlöf為主角的影集,對於她的性向和私生活多有著墨,至於文學面向則幾乎是付諸闕如。有不滿的觀眾投書報社,認為這是對Selma Lagerlöf不敬。不論如何,這位在1909年戴上諾貝爾桂冠的瑞典作家,其作品歷經百年歲月考驗,到了今日仍有廣大讀者群,足見其文學魅力之歷久彌新。(20090414補充)

(由瑞典演員Helena Bergström主演的電視迷你影集Selma)

拉格洛芙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在Värmland縣Östra Ämtervik教區的Mårbacka莊園誕生,卒於一九四○年三月十六日。她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父親Erik Gustaf Lagerlöf是中尉與地主,母親是Louise Elisabeth Wallroth。

一八八一年
離家到首都斯德哥爾摩受教育。

一八八二年
進入斯德哥爾摩高等女教師研討會(Högre Lärarinneseminariet)修習。

一八八五年
自高等女教師研討會畢業,八五年秋開始受聘於Landskrona女子初級學校(Elementarläroverket)擔任教師。

一八九○年
小說Gösta Berlings saga其中五篇章節在Idun雜誌文學競賽中勝出。

一八九一年
第一部小說Gösta Berlings saga出版。(一九二四年改編成電影,由Greta Garbo主演。)

一八九四年
出版短篇小說集Osynliga länkar。與女作家Sophie Elkan建立友誼,成為畢生摯友。兩位女士同遊歐陸義大利。

一八九五年
辭去Landskrona教職,專職寫作。

一八九七年
出版Antikrists mirakler。搬遷至姊姊Gerda夫家所在地Falun。拉格洛芙在Falun定居至一九一○年,在那兒結識了Valborg Olander。

一八九九年
出版了Drottningar i Kungahälla歷史短篇小說集以及小說En herrgårdssägen。

一九○○年
在世紀交迭之際,與Sophie Elkan再次攜手遠遊,目的地是埃及與巴勒斯坦。

一九○一至一九○二
出版小說Jerusalem上下兩集。一九○九年做了修訂。

一九○三年
Herr Arnes penningar在Idun雜誌連載。

一九○四年
Herr Arnes penningar出版,由Albert Edelfelt插畫。拉格洛芙該年獲瑞典學院金牌獎章。

一九○五年
出版Kristuslegender。

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
完成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一九○七年
獲頒Uppsala大學榮譽博士學位(filosofie hedersdoktor)。

一九○八年
五十大壽,同時出版En saga om en saga och andra berättelser。

一九○九年
拉格洛芙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七至一九一○年
拉格洛芙重新購回童年莊園Mårbacka。

一九一一年
出版Liljecronas hem。發表提倡選舉權的演說「家與國」(Hem och stat)。

一九一二年
小說Körkarlen出版。

一九一四年
出版Kejsaren av Portugallien。同年拉格洛芙被選為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七號座位)。

一九一五年與一九二一年
出版Troll och människor上下集

一九一七年
Tösen från Stormyrtorpet改編成電影(由Victor Sjöström執導),之後拉格洛芙的多部著作陸續被翻拍成電影。

一九一八年
出版小說Bannlyst,該年遷回故居Mårbacka。

一九二○年
出版Zachris Topelius傳記

一九二一年
摯友Sophie Elkan辭世。

一九二二年、一九三○年與一九三二年
出版自傳三部曲Mårbacka、Ett barns memoarer與Dagbok för 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

一九二五年
出版Löwensköldska ringen與Charlotte Löwensköld(一九三○年改編成電影)。

一九二八年
出版第三部續集Anna Svärd。七十歲大壽。

一九三三年
自行出版最後一部著作《秋》(Höst)。

一九四○年三月十六日
於故居Mårbacka辭世。葬於Östra Ämtervik教區家族墓地。



Nordiska rådets litteraturpris år 2007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nyheter] news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23:35:24

Blog Image

北歐理事會文學獎由北歐國家政府於1961年制定,頒發給以北歐語言寫作之文學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劇作、小說、詩作、散文等等。目的在於促進北歐國家之間的文學及語言交流以及提升北歐文化認同。該文學獎項自1962年起每年頒發,獎金為35萬丹麥克朗。

該獎項至今頒發46次,其中瑞典得獎次數最多,15次。
挪威8次,丹麥8次,芬蘭7次,冰島6次,法羅群島2次,沙米語言區1次,格陵蘭島0次。1965年破例頒給兩位得獎人,分別是瑞典作家Olof Lagercrantz的Från helvetet till paradiset(《從地獄到天堂》)與法羅群島作家William Heinesen的Det gode Håb

相較於瑞典的奧古斯特文學獎(請見News類別文章),北歐理事會文學獎並不保證得獎作家作品因此暢銷熱賣。原因包括,奧古斯特文學獎是由瑞典出版人協會於12月初頒發,出版人協會自然會以市場做為主要考量。此外,奧古斯特文學獎主要得獎作品為小說,讀者群較廣。北歐理事會文學獎的作品類別則較為廣泛,例如2003年瑞典詩人Eva Ström以詩集Revbensstäderna獲獎。得獎之後Ström知名度水漲船高,讀者群也有增加,但詩集銷售量並未見大幅增長。另一例子是2006年以詩集Oceanen獲獎的瑞典詩人Göran Sonnevi。Sonnevi不太一樣,他是瑞典知名詩人,之前已被提名五次,2006年獲獎可說是錦上添花。相同點是,兩人都因獲獎而使作品有機會被譯為北歐其他語言,如Ström詩集出版丹麥文譯本以及Sonnevi詩集出版芬蘭文譯本,不過總體而言詩集本身銷售量並未有大幅增長。因此北歐理事會文學獎作家獲獎主要收入是35萬丹麥克朗(折約43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反觀奧古斯特文學獎雖然獎金「只有」十萬瑞典克朗,但由於頒獎時間特別選在十二月初,正好搭上聖誕節買書熱潮,因此得獎者作品通常自動登上暢銷書寶座,版稅絕對不輸北歐理事會文學獎的獎金。

2007年北歐理事會文學獎入圍名單
冰島
Jón Kalman Stefánsson, Sommarljus, och sen kommer natten
Hallgrímur Helgason, Stormland

芬蘭
Eva-Stina Byggmästar, Älvdrottningen
Markku Paasonen, Sånger om sjunkna städer

挪威
Tomas Espedal, Gå. Eller konsten att leva ett vilt och poetiskt liv
Jan Jakob Tønseth, Von Aschenbachs frestelse

法羅群島
Carl Jóhan Jensen, O – historier om djävulskap

(北歐游牧民族)沙米語言區(Det samiska språkområdet)
Sigbjørn Skåden, Skomakarnas kung

丹麥
Morten Söndergaard, Ett steg i rätt riktning
Kirsten Thorup, Førkrigstid

瑞典
(得獎人)Sara Stridsberg, Drömfakulteten
Ann Jäderlund, I en cylinder i vattnet av vattengråt

歷年入圍與得獎名單



裴爾.拉格克菲斯特(Pär Lagerkvist)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23:32:29

Blog Image

Pär Lagerkvist是瑞典詩人、作家。一九四零年獲選為瑞典學院院士(八號椅子,一九四零—一九七四)。一九五一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Per Fabian Lagerqvist一八九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生於Växjö,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一日卒於斯德哥爾摩。他是七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父親是小鎮鐵道員,家人住在鐵道附設餐廳樓上的兩房一廳宿舍。Per得以繼續學業,一九一零畢業於Växjö Allmänna Läroverk學校。一九零八年起,他開始將自己的名字寫為Pär Lagerkvist。

Lagerkvist第一部重要作品為詩集《焦慮》Ångest (1916)。Lagerkvist在詩集Aftonland (1953)處理生命重要課題如對於無形上帝的追尋以及生命的意義。第一部重要劇作為Himlens hemlighet (1919)。

Lagerkvist在多部作品中表達了對於存在於世界邪惡以及人類殘忍的抗議,如Bödeln (1933)以及Dvärgen (1944)。Lagerkvist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處理上帝與生命等議題的小說Barabbas (1950)。信仰的問題也是Pär Lagerkvist在Sibyllan (1956)、Ahasverus död (1960)、Pilgrim på havet (1962)以及Det heliga landet (1964)探討的中心主題。

Blog Image

在斯德哥爾摩南島(Södermalm)書店找到一九五一年出版的Pär Lagerkvist自傳式小說《現實世界的過客》Gäst hos verkligheten。該書一九二五年首度出版。這本放了近一甲子的書,讀來特別有味道。

Gäst hos verkligheten場景設於瑞典某小鎮鐵道小站,鐵道餐廳樓上員工宿舍住著一大家庭。書中主人翁是家庭裡年紀最小的 Anders。

作者Pär Lagerkvist透過小男孩Anders之眼,以過客身分重遊/建構一個似夢的過往。母親與姊姊辛勤工作時的對話,若有似無,原本毫無意義,透過記憶的重現,帶點懷舊感傷,兩個勞動的形影,頓時成了幾可觸摸的實體。

Lagerkvist以過客身分重遊童年,他與書中主人翁試圖保持現實與回憶之間的安全距離。Anders歷經外祖母之喪,小男孩還不太清楚死亡究竟怎麼回事。一切嘎然而止。他在外祖母臨終前不願去探望,在葬禮上不願瞻仰外祖母儀容,試圖與死亡的陰影保持一種距離。這毋寧是作者的願望。死亡令他(Anders/Pär)開始思索信仰的本質。家人那般虔誠,晚間必讀聖經。但是上帝在何處?

Anders/Pär冷眼旁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虔誠。上帝究竟在何處?或許達爾文的理論才是真的?
“Nej, den nya läran som man fick i sig, den som sopade bort Gud och all förhoppning, som lade livet öpppet och rått, i hela dess nakenhet, hela dess planmässiga meningslöshet, den hjälpte bättre, den ville en väl. Och den var ju sann. Inte någon tro – bara som det är.”



[芬蘭作家剪影] 亞歷克希斯.基維Aleksis Kivi (1834-1872)

[fi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23:25:51

Blog Image

(亞歷克希斯.基維畫像 / Albert Edelfelt 繪於1870年代。圖片來源)

芬蘭文學之父亞歷克希斯.基維(原名史丹瓦Stenvall)一八三四年十月十日出生於努米亞維(Nurmijärvi)的帕洛尤基村(Palojoki)。基維誕生於父親艾利克.史丹瓦(Erik Stenvall)一八二四年親手打造的房子裡,屋舍建於村子中央。父親以裁縫為業。

亞歷克希斯.基維的父母有五個親生的孩子,分別為四個兒子—亞歷克希斯是么兒—和一個女兒,另外還領養一個兒子。偶爾艾利克.史丹瓦的學徒們也住在家中。

亞歷克希斯.基維六歲時在自家村莊的巡迴小學(ambulerande skola)就學。學校由努米亞維的第一位校長科斯提安德 (Malakias Costiander) 負責管理。科斯提安德對文學的熱愛廣為人知。他注意到亞歷克希斯天資聰穎。由於科斯提安德的緣故,亞歷克希斯十二歲時被送往赫爾辛基就學。

一八五七年,亞歷克希斯.基維二十三歲時取得大學入學許可。一八五九年春於赫爾辛基大學註冊入學,但學習爾有間斷,一八六五年結束學業。基維之母原本希望兒子成為牧師,但是基維在大學期間大多聆聽稜魯特 (Lönnrot) 與希格涅斯 (Cygnaeus) 的芬蘭文以及美學課程。他並未取得大學學位。

基維一八六三年搬遷至鶱迪歐 (Siuntio / Sjundeå)。一八七一年春由於憂鬱症和其他精神問題,進入拉普灣 (Lapinlahti / Lappviken) 醫院就醫。基維的作品大多寫於鶱迪歐。一八七二年三月,哥哥亞伯特(Albert)將他帶回徒司村 (Tuusula / Tusby) 的家中照顧。努米亞維社區為此支付五桶黑麥給亞伯特。亞歷克希斯.基維逝於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於徒司村墓園安息,享年三十八。

文學作品:
亞歷克希斯.基維在芬蘭文尚未被視為文學語言時,寫出了第一部重要的芬蘭文小說以及劇本與抒情詩。當時在芬蘭出版的極少數文學作品皆以瑞典文寫成。

亞歷克希斯.基維的首部劇作Kullervo於一八六○年在芬蘭文學協會(Finska Litteratursällskapet)舉辦的戲劇競賽中獲獎。(中譯:《湖海恩仇錄》。)

一八六四年基維自掏腰包出版了劇作《教區裡的鞋匠》(Nummisuutarit / Sockenskomakarna),獲得俄國沙皇首度頒發的芬蘭文學國家獎。

Blog Image

(《教區裡的鞋匠》)

小說《七兄弟》 (Seitsemän veljestä / Sju bröder)於一八七○年出版。

Blog Image

(《七兄弟》)

基維開創了獨一無二的芬蘭文學,其作品元素涵蓋了芬蘭地方口語、寓言故事、宗教文本、瑞典語文以及世界文學。他在作品中以幽默與溫暖人心的筆觸描繪芬蘭人民。

Blog Image

《七兄弟》瑞典文譯本 Sju bröder
翻譯: 湯瑪士.瓦波頓Thomas Warburton
出版: Atlantis (1987)

瓦波頓的《七兄弟》譯序:



Stockholms blodbad / 《1520年斯德哥爾摩浴血》

[böcker] books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19:01:22

Blog Image

書名: Stockholms blodbad / 《1520年斯德哥爾摩浴血》
作者: Lars Ericson Wolke (拉斯.艾利克森.沃爾克)
出版社: Prisma (2006)

SvD書評 (2007/01/03)



Den moderna ensamheten / 《現代寂寞》

[böcker] books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18:56:59

Blog Image

《現代寂寞》 Den moderna ensamheten
編者:瑪麗亞.卡爾森(Maria Karlsson)與雪倫.萊德(Sharon Rider)
出版社:Symposion (2006)

書評:「現代人對於寂寞的恐懼」(Vår tids rädsla för ensamhet)
© 文∕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 H Svendsen),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博士
挪威原文刊於 挪威Aftenposten晚間郵報 2006/12/02
瑞典譯文刊於SvD瑞典日報 2006/12/09 藝文版Under strecket頁
© 中文翻譯∕陳靜芳

Antony & the Johnsons樂團在演唱會上經常演唱「All is Loneliness」這首歌。整首歌歌詞為「All is loneliness here for me」,以不同版本複唱。這首歌原創者是紐約流浪街頭的盲眼音樂製作人Moondog (1916-1999)。

Moondog在地球人口最為擁擠之城,於曼哈頓階梯寫下這首歌。世界上關於寂寞之歌何其多,但能像「All is Loneliness」以其重複與椎心之悲傷成功捕捉寂寞本質者卻幾乎沒有。

寂寞當然不是新興現象。《舊約》中有許多關於寂寞狀態之描述,如大衛在「詩篇」中的哀求:「求你向我右邊觀看,因為沒有人認識我;我無處避難,也沒有人眷顧我」(「詩篇」142:5)。
(譯註:應為「詩篇」142:4。)

約伯也覺得深受遺棄。之後十字架上的耶穌亦是如此。我們早在亞當的敘述之中即面臨了寂寞這主題,亞當是唯一的人類,沒有任何同伴。上帝明白了人類無法獨自生存—亞當必須有個同伴才行。

亞里斯多德也針對「人類本質為社會生命體」此一觀點進行了研究。此乃亞里斯多德哲思之重要基礎,他甚至堅稱自給自足而不需要別人的人不可能是人類,而肯定是「野獸或神祇」。

但追求自給自足卻正是我們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礎。在個人主義當道的時代,個人是意識形態中心,自給自足成為目標。之後,此一自給自足似乎將我們帶入一種寂寞狀態。我們所有人都能立即領略何為寂寞—因為我們所有人都體會過寂寞—但要給它一相當確切之定義,讓我們能清楚表達內心感受,卻困難至極。即使所有人都感受到寂寞,但每個人對於寂寞的感受程度並不同。在現代與後現代世界,寂寞顯然有增加的趨勢,但該現象難以衡量。

近日出版了一部由瑪麗亞.卡爾森與雪倫.萊德編纂、題為《現代寂寞》之文集,選集中諸多文章強調現代個人主義乃是寂寞之源。如兩位編者於引文所寫,文集乃是一場會議之成果,會議中多位演講者「繞著『現代寂寞』之概念自由發揮」。這結果是一部觸角延伸且涵蓋廣泛的文集,並非所有篇章皆明顯與主題相關。或許主題應該較為集中才是。然而必須強調的是,許多篇章相當值得一讀,筆者認為約然.盧森貝里(Göran Rosenberg)、梅蕾特.馬札瑞拉(Merete Mazzarella)與唐.庫立克(Don Kulick)之文皆屬佳作。
(譯註:盧森貝里是瑞典記者兼作家;馬札瑞拉是北歐文學教授;庫立克是斯德哥爾摩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現任教於紐約大學。)

盧森貝里貼切描述了此一現象:「寂寞並非一種有形有物的實體狀態。對人類而言並非如此。人可以實際上獨處,卻依然覺得與他人或存在本身有極深的歸屬認同。同樣的,人可以身處萬人之中,卻依然覺得孤單,與世界毫無交集,與現實完全失去接觸,就此終隱。」簡而言之,重點不在於週遭人數多寡,而在於一個人對於週遭環境的歸屬感—或是歸屬感之缺乏。許多人或許都有此體驗:眾人集聚的熱鬧派對可能令身在其中者感到無比寂寞。盧森貝里著重於探討現今個人自由之概念。個人自由經常被負面解讀為與其他人必須進行之義務關係背道而馳的自由。盧森貝里就此指出,在這些關係中必須包含一種正面的自由。他進一步表示,此一純然負面的自由實際上會破壞個人的獨立性,使他們成為一群寂寞之人。我認為盧森貝里的診對大致正確。

盧森貝里的文本中有不少對於早期社會的懷舊元素。我們在梅蕾特.馬札瑞拉之文則可見到其對於回到傳統且緊密的集體歸屬感此一浪漫夢想有著較不確定的態度。馬札瑞拉廣泛呈現寂寞概念,其中不僅兼用思想史並且也深入洞察我們當代現象。雖然焦點集中於現代社會關係的瓦解,但是馬札瑞拉也提出「對照」顯示該狀況並無法提供做為明確的悲慘描述之由。

唐.庫立克之論自慰的散文可能並不完全與本文集之主題密切相關,儘管他開門見山即宣稱:「自慰可說是代表了寂寞一詞之兩個涵義的本身象徵:孤單且覺得寂寞。」不過這仍是一篇佳文,庫立克在文中將當代對於自慰的觀點以及私人與公眾之間的關係變化兩者做了連結,並指出個人之寂寞再再反映出社會周遭環境。在此筆者也衷心推薦哈瑞.馬修斯(Harry Mathews)精采的短篇散文小集子《單身歡愉》(Singular Pleasures, 1988)做為庫立克之文的補充閱讀,該書由大約六十篇或多或少饒富創意自慰技巧之短文所組成。
(譯註:《單身歡愉》於一九八三年首先以法文Plaisirs singuliers出版。)

《現代寂寞》也收錄其他值得注意之文,或有關電影與文學中的寂寞主題,或有關哲學中的寂寞主題等等,但就整體而言,本書如上所言有些分散。可惜本書缺乏更詳細呈現前現代與現代寂寞之別的文章,例如在傳統家庭結構已然解體之後年長者所面臨之孤獨寂寞,以及越顯普遍之孤獨在社會層級上有何影響等等。簡而言之,本書內容仍有發展空間。就另一方面而言,本文集激發讀者進一步自我思索,這一點倒是不賴。

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在《魔鬼辭典》裡將寂寞的概念定義為「處於糟糕的群體之中」。這略帶揶揄之語不乏實質涵義。糟糕的群體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當寂寞找上門時,人又想緊緊抓住任何人或物,以求驅走寂寞。寂寞之感讓人覺得自己在大環境下顯得無足輕重。人覺得遭到全宇宙所遺棄,自身並不對外界構成任何差異,自身存在與否和外界沒有任何相關意義。

有足夠證據顯示寂寞與自殺之間有著明顯關聯,幾乎沒有人會對此感到驚訝。與其存在但不占任何份量不具任何影響,不存在可能被視為是更好的另類抉擇。證據也顯示寂寞會導致其他較輕微程度的後果,例如毒品問題、失眠、壓力荷爾蒙偏高以及高血壓等等。寂寞不僅瓦解靈魂,也瓦解身體。它也涵蓋了社會醫療層面,而不僅是對獨立的個體造成影響。

寂寞被視為從外在迫使個體之物。選擇獨處的人並不寂寞。寂寞的人是希望與他人有關係但卻缺乏此一關係者。此一寂寞有部分是後現代生活理想的結果。伊拉克裔英籍作家吉亞德.馬拉(Ziyad Marar)在《快樂弔詭》(2003)一書指出重要概念:現代人在努力追求快樂的同時似乎陷入了一種弔詭—既希望有無限自由,又渴望有歸屬感。令人有些沮喪的是,他認為此一弔詭無解。我自己並不至於如此悲觀,不過若要解開此一弔詭,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我們對於自由的了解。

筆者在拙著《時尚∕哲學論》(Mode. En filosofisk essä, 2006)描繪「時尚人類」;時尚人類可說是後現代人的極端版本,不過可歎的是這版本似乎越來越普遍。時尚人類自一切抽離,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有無盡的自由,但是這自由空洞毫無意涵。這自由從所有傳統抽離,從個人本身的過往抽離,從每一個生命歷程抽離,它延伸跨越下一次時尚轉換。這自由從所有深刻信念抽離,這自由從與他人之所有義務關係抽離。但它究竟是怎樣的自由呢?這問題尚待回答。時尚人類是一種絕對負面自由的管理者,但是對正面自由似乎缺乏任何概念。時尚人類有實現自我的自由,至於要實現的究竟是哪種「自我」,卻無法做出任何正面決定。

黑格爾在其對自我之浪漫概念的批評也有同樣指陳。這浪漫概念之「我者」成為存在的絕對中心,自我即是決定何者有價值、何者沒有價值之判斷者。然而黑格爾認為這掏空了周遭以及自我的意義。如黑格爾所寫,自我因而變得不快樂,無法「將自己從自身寂寞與自我造成之自足中解放」。

或許可能的出路在於接受寂寞並將它視為一種可能。對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而言,通往自我之路必經孤獨。他的話可能有點兒道理。孤獨時,人被狠狠地扔回自我狀態;在這狀態下,當人在存在之中迷失了方向時,有了整理自我且重新找回自我的可能。齊克果將新時代對孤獨之排斥視為一種病兆,他並指出孤獨以往在歷史上通常被視為有正面價值,因為它極適合做為向上帝奉獻虔誠以及致力於智性思索與自我檢討之用。今日極少人將寂寞視為正面現象。德國哲學家(Odo Marquard, 1928-)宣稱,我們失去了「寂寞的能力」。我們越來越難忍受與自己獨處。

此一寂寞的另一面是我們這時代毫不妥協的自我中心,我們越來越渴望受到注視。我們或許相信,只要有夠多的人注視我們,寂寞就會消失於無形,例如在電視台的真人實境秀參一腳的情況。自我中心者極度仰賴別人的注視。此人習慣填滿其他人的視線,藉此時時確認自身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者是一相當悲哀且值得同情之存在個體。自我中心者無法與他人或自己建立實際關係。自我中心者只能從他人眼神中看見所反映出之自身形象。而其他人對此人而言僅是一面面鏡子罷了。如此一來自我中心者比接受寂寞為生命之一部分者更為寂寞。

然而要接受寂寞並不容易。寂寞不僅痛苦而且令人尷尬。寂寞是種恥辱。若要逃避這恥辱,人不管內心多寂寞都得給人社交生活多采多姿之外在印象,這很重要。儘管寂寞是一種常人狀態,但是飽受寂寞之苦的人—無法取得足夠社會安慰劑之人—可說是個輸家。老實說,誰想和輸家當朋友呢?

文∕拉斯.史文德森
中文翻譯∕陳靜芳



Lovtal till intet 《謳歌虛無》

[böcker] books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19, 2007 18:54:15

Blog Image

書名: Lovtal till intet – essäer om filosofisk hermeneutik / 《謳歌虛無—論哲學詮釋學》
作者: Marcia Sá Cavalcante Schuback (瑪琪雅.薩.卡瓦坎特.舒巴克)
出版社: Glänta (2006)

瑪琪雅.薩.卡瓦坎特.舒巴克生於一九五七年,目前在瑞典Södertörns högskola 大學學院擔任哲學研究員。她先前於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教授哲學,著作繁多,並將海德格《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譯為葡萄牙文。

SvD書評 2007/01/19
“Tolkning kan handla om att förstå sig själv” / 「詮釋可能帶有自我了解之意涵」
文 / Arne Melberg 亞勒.梅爾貝里 (奧斯陸大學文學教授)
中文翻譯 / 陳靜芳

詮釋學意為詮釋之學。「詮釋學」也是三十年前我與一些後來成了名人的朋友們—霍洛斯.恩道爾(Horace Engdahl)、烏拉.霍姆格仁(Ola Holmgren)、安德斯.烏松(Anders Olsson)—共同編纂之一部文集標題。當時我們認為詮釋學在主流興盛之盎格魯薩克遜哲學與文學之外另闢蹊徑頗具新意,因此我們閱讀並翻譯了主要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伽達瑪(Hans-Georg Gadamer)與姚斯(Hans Robert Jauss)等人之德文篇章。當時哲學教授赫洛德.烏弗斯達(Harald Ofstad)禁止學生碰觸海德格作品的做法確實激勵了我們;我們因而將那些德國人視為激進思想家而可能忽略了他們的文化保守傾向。
譯註:霍洛斯.恩道爾是瑞典學院常任秘書;烏拉.霍姆格仁是瑞典Södertörns högskola大學學院文學研究員;安德斯.烏松是文學教授、評論家、作家。赫洛德.烏弗斯達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應用哲學三十載,退休之後遷居回到故鄉挪威。

當時伽達瑪仍相當活躍,並曾數次至瑞典演講。他對於海德格詮釋學與現象學思想之都市人文解讀深得我心,即使海德格更具引發聯想魔力。九○年代我在巴黎也聽過他的演說,當時九十二歲老翁以措辭精準敘述明確之法文與一群赫赫有名、以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里克爾(Paul Ricœur)為首之法國哲學家討論其詮釋學。從我的觀點來看,出發點與七○年代相反:在解構學有了突破性進展之後,此時輪到詮釋學被視為保守思想,這也是這場討論特色,其中對於詮釋學之批評主要由德希達闡述。討論主題在於對他者之觀點。伽達瑪宣稱其畢生哲學思想皆具對話性,而且對話—與傳統、文本、他人之對話—以尊重他者為前提。而德希達則懷疑此伽達瑪式對話能兼容並包且平整具和解性:在對話以伽達瑪所謂「視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概念為目的時,這事實上意指只能透過自身邏輯條件發生之他者之同化—如此一來即摧毀了他者之為他者的性質。

這簡短摘要可能讓人以為哲學家們在比賽誰最能頌讚他者。但實際上它傳達了兩種思想傳統:一方面是伽達瑪的(以及詮釋學的)兼容並包之思想,在此一切終究會融合為一具有意義之整體。另一分面則是德希達的(以及解構學的) différance思想,在此差異代表了一切。而且即使兩位先生們努力想進行一項禮貌性對話,但很顯然任何實際對話並無法具體實現。

換句話說,那是一場令人深感挫折的聚會,令我感傷且不解;我在七○年代發展詮釋學,在八○年代發展解構學,現在深切盼望見到它們握手言和。我當然清楚其他人對於跨越這對立鴻溝所做的努力,例如來自方才提及之里克爾,然而他在巴黎會議上卻有著明顯的防衛態度。之後到了九○年代,局面再度改觀,就我情況而言是我開始閱讀尼采(Nietzsche)作品,這位思想家對德國以及法國思想傳統的影響靜水流深。正如義大利哲學家吉亞尼.瓦第莫(Gianni Vattimo),他熟讀尼采、伽達瑪與德希達作品,一九九七年他的小書《詮釋之外:論詮釋學對哲學之意義》(Utöver tolkningen. Om hermeneutikens betydelse för filosofin)以瑞典文出版—促使我再次拿出伽達瑪作品並著手翻譯他一九六○年巨著《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之節選章節。

尼采不能稱為詮釋學者,而且他在自康德(Kant)以降的德國哲學中就分類而言是與所有和解策略背離對立的。有時之所以能將他拉入這場討論,在於他對詮釋理論的貢獻—在他實習知識評論時,該理論一閃而過。尼采曾是希臘考據學(filologi/philology)教授,因此他自然極為清楚在這學科中,哲學事實與主觀詮釋被分隔得相當清楚。不過他嘗試批評的正是這分隔差異—我用嘗試這字眼—因為他的批評算是即興之文而非完整定論:該批評可見於其目前出版的手札書籍而非其已完成之思想著作裡。以下是其中一段筆記:「相對於與『唯有事實存在』現象並立的樂觀主義,我想說的是:不,事實並不存在,只有詮釋。我們無法確定事實『本身』,或許意欲這麼做根本是愚蠢之舉。『一切都是主觀』,人們如是說:不過這句話本身即是詮釋,『主體』並非不證自明之物,而是透過詩文形成,從背後被塞入。」

(待續)



[Augustpriset]奧古斯特文學獎2006

[nyheter] news Posted on Sat, July 14, 2007 09:57:48

書名: Svenne: en (o)möjlig berättelse
作者: 裴爾.尼爾森(Per Nilsson)
出版社: Rabén & Sjögren

文學類其他入圍者:
Jörgen Gassilewski: Göteborgshändelserna
Lars Gustafsson: Den amerikanska flickans söndagar
Jonas Hassen Khemiri: Montecore
Göran Sonnevi: Oceanen
Sara Stridsberg: Drömfakulteten

非文學類其他入圍者:
Sigrid Combüchen: “Livsklättraren”
Sven-Eric Liedman: “Stenarna i själen”
Pär Holmgren och Claes Bernes: “Meteorologernas väderbok”
Ola Wikander: “I döda språks sällskap”
Brutus Östling och Susanne Åkesson: “Pingvinliv”.

兒童與青少年書籍類其他入圍者:
Pija Lindenbaum: “Lill-Zlatan och morbror raring
Frida Nilsson: Hedvig och Max Olof
Gunnar Ardelius: Jag behöver dig mer än jag älskar dig och jag älskar dig så himla mycket
Christina Herrström: Tusen gånger starkare
Ulf Nilsson: Alla döda små djur



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priset)

[nyheter] news Posted on Sat, July 14, 2007 09:49:41

2005/12/05
瑞典出版人協會於斯德哥爾摩的Berwaldhallen頒發2005年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priset)。
三個獎項分別是年度最佳瑞典文學類小說、年度最佳瑞典非文學類小說以及年度最佳瑞典兒童/青少年作品。

2005年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
年度最佳文學類獎項得主(Augustpriset för årets svenska skönlitterära bok)

Den amerikanska flickan
作者 Monika Fagerholm
Albert Bonniers出版

年度最佳非文學類小說(Augustpriset för årets svenska fackbok)

Ninas resa
作者Lena Einhorn
Prisma出版

年度最佳瑞典兒童/青少年作品(Augustpriset för årets svenska barn- och ungdomsbok)

Eddie Bolander & jag
作者Bo R Holmberg 與 Katarina Strömgård
Rabén & Sjögren出版

每獎項的得獎人除了奧古斯特獎座(由藝術家Mikael Fare創作)外並各獲頒十萬克朗的獎金。

瑞典出版人協會的奧古斯特獎始於1989年。奧古斯特是瑞典劇作家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



2006年一月 瑞典文書籍銷售排行

[nyheter] news Posted on Sat, July 14, 2007 09:46:35

2006年一月 瑞典文書籍銷售排行

上個月的排名在括弧內,登上前十大銷售排行的時間(以月計算)列於出版社名稱之後。

排行名單是以來自瑞典300家書店與商家的資料計算。

文學類(Skönlitteratur)前20名

1 (2) 《瞞天過海》I cirkelns mitt (原英文書名Deception Point) – 丹.布朗Dan Brown, Bonniers (3)
2 (4) 《幫派份子》Gangsters – 克拉斯.俄斯特葛廉Klas Östergren, Bonniers (3)
3 (3) 《琳達—一如琳達命案》Linda – som i Lindamordet – 列弗.皮爾松Leif G W Persson, Piratförlaget (3)
4 (1) 《米雅的秘密》Mias hemlighet – 瑪麗亞.艾瑞克松Maria Eriksson, Ordupplaget (2)
5 (-)《美國女孩》Den amerikanska flickan – 莫妮卡.弗格霍姆Monika Fagerholm, Bonniers (-)
6 (5) 《美好且受大家喜愛》Underbar och älskad av alla – 瑪蒂娜.哈格Martina Haag, Piratförlaget (2)
7 (-)《家族之墓》Familjegraven – 卡特琳娜.瑪瑟提Katarina Mazetti, Alfabeta (-)
8 (-)《掌控》Dominans – 比約.赫爾貝利Björn Hellberg, Ordupplaget (-)
9 (8) 《天使與惡魔》Änglar och demoner(原英文書名Angels and Demons) – 丹.布朗Dan Brown, Bonniers (10)
10 (7) 《紳士》Gentlemen – 克拉斯.俄斯特葛廉Klas Östergren, Bonniers (2)

11. 《Carolus Rex:他的一生真實重述》Carolus Rex: hans liv i sanning återberättat – 恩斯特.布魯諾Ernst Brunner, Bonniers
12. 《恨女人的男人》Män som hatar kvinnor – 史提格.拉松Stieg Larsson, Norstedts
13. 《沒有目擊者的謀殺案》När ingen ser (原英文書名With No One as Witness) – 伊麗莎白.喬治Elizabeth George, Prisma
14. 《甘迺迪的腦子》Kennedys hjärna – 賀寧.曼克爾Henning Mankell, Leopard
15. 《掮客》Agenten (原英文書名The Broker) – 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 Bonniers
16. 《石匠》Stenhuggaren – 卡蜜拉.雷克貝利Camilla Läckberg, Forum
17. 《熱》Värmen – 沃弗.倫德爾Ulf Lundell, Wahlström & Widstrand
18. 《薩希爾》Zahiren (原葡文書名O Zahir) – 保羅.柯爾賀Paulo Coelho, Bazar
19. 《恥辱》Skam – 卡琳.亞弗提根Karin Alvtegen, Natur och Kultur
20. 《歷史學家》Historikern (原英文書名The Historian) – 伊麗莎白.Elizabeth Kostova, Forum

非文學類(Facklitteratur)前20名

1 (4) 《漢斯和塔吉—瑞典文字公司—童話和真相》Hasse & Tage. Svenska ord & co. Saga & sanning – 史蒂芬.威莫林Stefan Wermelin/史蒂芬.薛爾Staffan Schöier, Bonniers (2)
2 (2) 《好心的藝術》Konsten att vara snäll – 史蒂芬.安霍恩Stefan Einhorn, Forum (2)
3 (1) 《七種糕點》Sju sorters kakor, ICA (3)
4 (8) 《金氏世界紀錄:2006年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 rekordboken 2006, Forum (1)
5 (-)《妮娜的旅程》Ninas resa – 列娜.安霍恩Lena Einhorn, Prisma (-)
6 (-)《事件曆:2006年濃縮知識袖珍本》Faktakalendern: koncentrerat vetande i fickformat 2006 – Semic (-)
7 (6) 《地獄有個地方專收不互相幫忙的女人》Det finns en särskild plats i helvetet för kvinnor som inte hjälper varandra – 麗莎.馬克倫Liza Marklund/露塔.史尼卡洛Lotta Snickare, Piratförlaget (3)
8 (3) 《立即掌握自信!您的私人教練告訴您該怎麼做》Självkänsla nu! din personliga coach visar hur – 米雅.德恩布倫Mia Törnblom, Forum (2)
9 (-)《瑞典美食之旅》En matresa genom Sverige – 蒂娜.諾德斯德倫Tina Nordström, Damm (-)
10 (-)《我們的食譜》Vår kokbok – 芭芭拉.林德葛倫Barbro Lindgren/ 碧姬塔.安德魯Birgitta Andrews, Prisma (-)

11. 《早晨十點三十一分在泰國寇立海灘》Klockan 10.31 på morgonen i Khao Lak – 佩姬.威克林Pigge Werkelin/列娜.卡特琳娜.史凡貝利Lena Katarina Swanberg, Bonniers
12. 《大數獨書—超過500題!》Stora sudokuboken – över 500 pussel! – 馬提亞斯.布斯德倫Mattias Boström, Känguru
13. 《赫莉耶.安德森:與揚.倫霍德對話》Harriet Andersson: samtal med Jan Lumholdt – 揚.倫霍德Jan Lumholdt/赫莉耶.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 Alfabeta
14. 《王子中的王子:波坦金的一生》Potemkin och Katarina den stora – en kejserlig förbindelse (原英文書名Prince of princes: The Life of Potemkin)- Simon Sebag Montefiore, Prisma
15. 《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歐洲經驗》Segern i Europa: från D-dagen till Tredje rikets fall (原英文書名WW2 victory in Europe experience) – 茱莉亞.湯普森Julian Thompson, Bonniers
16. 《聖誕節快樂》En God Jul – 瑪琳.蘭德柯維斯特Malin Landqvist/卡勒.蘭德柯維斯特Kalle Landqvist,麥克斯.斯德倫Max Ström
17. 《今日怪胎》Dagens pucko – 克利斯.巴特斯Kristian Bartos, Nicotext
18. 《更多週五美食家:來自Allt om Mat的140道新食譜》Mera Fredagsgourmet: 140 nya recept ur Allt om Mat – 安娜.福斯特Anna Förster, Prisma
19. 《神話集:神、英雄、神話》Mytologi: gudar, hjältar, myter – 烏勒.薩林Olle Sahlin/莫妮卡.薩林Monica Sahlin, Parragon
20. 《索倫斯坦式高爾夫球》Golf på Annikas sätt –安妮卡.索倫斯坦Annika Sörenstam, Forum

兒童與青少年文學(Barn- och ungdomslitteratur)前20名

1 (1)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och Halvblodsprinsen (原英文書名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 JK羅琳J.K. Rowling, Tiden (1)
2 (2) 《日記》Dagboken – 蘿拉.崔特Laura Trenter, Tiden (2)
3 (-)《魔法師的外甥》Min morbror trollkarlen (原英文書名The Magician’s Nephew) – CS路易士C.S. Lewis, Bonnier Carlsen (-)
4 (-)《獅子、女巫、魔衣櫥》Häxan och lejonet (原英文書名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CS路易士C.S. Lewis, Bonnier Carlsen (-)
5 (5) 《羅莎的生活:你我之間一千里》Livet enligt Rosa: tusen mil från dej till mej – 約翰.烏涅哲Johan Unenge/孟斯.葛爾頓Måns Gahrton, Bonnier Carlsen (1)
6 (3) 《銀色兒歌精選》Den silvriga barnkammarboken, Bonnier Carlsen (15)
7 (9) 《茉莉.慕恩的催眠跨時空旅行》Molly Moons hypnotiska tidsresa (Molly Moon’s Hypnotic Time Travel Adventure)- 喬治.賓恩Georgia Byng, Damm (1)
8 (4)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巧克力工廠的秘密》Kalle och chokladfabriken (原英文書名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 Tiden (2)
9 (-)《蘇諾和吸血鬼小妹》Sune och syster vampyr – 安德斯.亞克伯松Anders Jacobsson/索倫.沃松Sören Olsson, Rabén & Sjögren (-)
10 (-)《牛仔褲的夏天》Systrar i jeans: tredje sommaren (原英文書名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ling pants)– 安妮‧布魯雪絲Ann Brashares, Bonnier Carlsen (3)

11. 《歐克的媽媽忘記了》När Åkes mamma glömde bort – 琵雅‧林登堡Pija Lindenbaum, Rabén & Sjögren
12. 《發亮的眼睛》Det lysande ögat – 蘿拉.崔特Laura Trenter, Tiden
13. 《兒童大辭典》Barnens stora lexikon – 貝利柯維斯特/麥格諾松/卡瓦林L Bergquist/T Magnusson/A Cavallin, Bonnier Carlsen
14. 《報紙的秘密》Tidningsmysteriet – 馬汀.威德馬克Martin Widmark, Bonnier Carlsen
15. 《深海》Djupt vatten -琵雅‧哈格馬Pia Hagmar, B. Wahlströms
16. 《柏特與冷戰》Bert och kalla kriget – 安德斯.亞克伯松Anders Jacobsson/索倫.沃松Sören Olsson, Rabén & Sjögren
17.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Harry Potter och Fenixorden (原英文書名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 JK蘿琳J.K. Rowling, Tiden
18. 《奇幻馬和傳說》Hästen och hans pojke (原英文書名The Horse and His Boy)- CS路易士C.S. Lewis, Bonnier Carlsen
19. 《龍騎士》Eragon – 克里斯多夫.鮑里尼Christopher Paolini, Bonnier Carlsen
20. 《獅子、女巫、魔衣櫥》Häxan och lejonet – CS路易士C.S. Lewis, Bonnier Carlsen

平裝版書籍(Pocketböcker)前40名

1 (1) 《黃色小檸檬》Små citroner gula – 凱莎.英耶馬爾松Kajsa Ingemarsson, Månpocket (6)
2 (3) 《女士們的偵信社》Damernas detektivbyrå – 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Månpocket (8)
3 (4) 《預言者》Predikanten – 卡蜜拉.雷克貝利Camilla Läckberg, Månpocket (6)
4 (2) 《達文西密碼》Da Vinci-koden – 丹.布朗Dan Brown, Månpocket (2)
5 (5) 《陰影和雨》Skuggorna och regnet – 霍坎.涅瑟Håkan Nesser, Månpocket (2)
6 (6) 《葛雷葛洛斯》Gregorius – 班特.奧森Bengt Ohlsson, Bonniers (1)
7 (5) 《數獨—含數字題的小書》Sudoku – Lilla boken med sifferpussel – 彼特.席登Pete Sinden, Känguru (1)
8 (-)《五月花女孩》Flickan med majblommorna – 卡琳.瓦貝利Karin Wahlberg, Månpocket (-)
9 (-)《早安晚安》Godmorgon midnatt (原英文書名Good morning midnight)- 雷吉諾.希爾Reginald Hill, Minotaur
10 (8) 《女傭》Hembiträdet – 瑪莉.霍曼松Marie Hermanson, Bonniers (3)

11. 《雷射槍男子》Lasermannen – 吉勒.塔瑪斯Gellert Tamas, Ordfront
12. 《全民數獨》Sudoku för alla – 安雅.古貝利Anja Gullberg, Semic
13. 《在一場犯罪案件之陰影下》I skuggan av ett brott – 赫列娜.亨賢Helena Henschen, Brombergs
14. 《數獨—日本數字謎題》Sudoku – Det japanska sifferpusslet – 偉恩.古爾德Wayne Gould, Bonnierpocket
15. 《在瑪蒂娜家》Hemma hos Martina – 瑪蒂娜.哈格Martina Haag, Piratförlaget
16. 《十一分鐘》Elva minuter – 保羅.柯爾賀Paulo Coelho, Bazar
17. 《冰雪公主》Isprinsessan – 卡蜜拉.雷克貝利Camilla Läckberg, Månpocket
18. 《數獨黑帶—200題!》Svart bälte i sudoku – 200 pussel! – 馬提亞斯.布斯德倫Mattias Boström
19. 《十一月四日深夜》Natt till den fjärde november – 卡琳Karin Fossum
20. 《紅狼》Den röda vargen – 麗莎.馬克倫 Liza Marklund, Piratförlaget
21. 《失常》Ett förvridet sinne (原英文書名Disordered Minds)- 米涅‧渥特絲Minette Walters, Bonnierpocket
22. 《撫摸》Beröringen (原英文書名The touch)- 柯琳.馬佳露Colleen McCullough, Månpocket
23. 《白色瑪塞的女兒》Den vita massajens dotter (原德文書名Zurück aus Afrika)- 柯琳‧霍夫曼Corinne Hofmann, Wahlström & Widstrand
24. 《保羅.瓦德林德的大數獨書》Paul Vaderlinds Stora Sudokubok – 保羅.瓦德林德Paul Vaderlind, liv & ledarskap
25. 《幸福男子》En lycklig man (原芬蘭文書名Onnellinen Mies)– 亞圖帕斯里納Arto Paasilinna, Månpocket
26. 《數獨:熱門新數字謎題》Sudoku: det nya heta sifferpusslet – Michael Mepham, Prisma
27. 《薇若妮卡想不開》Veronika bestämmer sig för att dö (原葡文書名Veronika decide morrer) – Paulo Coelho, Bazar
28. 《誰是比恩,誰又是班尼》Vem är Björn och vem är Benny – 弗瑞克.林德斯德倫Fredrik Lindström, Bonnierpocket
29. 《小數獨》Sudoku junior – 偉恩.古爾德Wayne Gould, Bonnierpocket
30.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Alkemisten (原葡文書名O alquimista)– 保羅.柯爾賀Paulo Poehlo, Bazar
31. 《在史拉坦.伊布拉希莫維奇的腦子裡》I huvudet på Zlatan Ibrahimovic – 賽門.班克Simon Bank, Scampi
32. 《國王之死》Kejsaren: Kungars död (原英文書名The death of kings) – 柯恩.伊古登Conn Iggulden, Bonnierpocket
33. 《Kakuro –數獨的精采後續》Kakuro – den spännande efterföljaren till sudoku – 馬提亞斯.布斯德倫Mattis Boström, Känguru
34. 《長頸鹿之淚》Giraffens tårar – 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Månpocket
35. 《在此靜夜》I denna stilla natt – 瑪莉.容史德Mari Jungstedt, Bonnierpocket
36. 《淑女與獨角獸》Damen med enhörningen (原英文書名The Lady and the Unicorn)- 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 Månpocket
37. 《數獨—日本數字謎題2》Su-Doku 2 – Det japanska sifferpusslet – 偉恩.古爾德Wayne Gould, Bonnierpocket
38. 《東印度行者》Ostindiefararen – 揚.莫騰松Jan Mårtenson, Månpocket
39. 《死亡彌撒》Dödsmässa – 亞尼.達爾Arne Dahl, Månpocket
40. 《空間淨化好風水》Rensa i röran med feng shui (原英文書名Clear your clutter with feng shui)– 凱倫.金史頓Karen Kingston, Månpocket



«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