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mage

böcker i norden

Jamie Chen (info [a t] jamie (dot) se)

Utför översättningar mellan svenska, engelska och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版主獲頒瑞典作家基金會全年度工作獎助金!)

瑞典向後看(五)

Historia Posted on Thu, December 02, 2021 17:33:10

今天不談戰爭,來說說一個丹麥公主的故事吧。

(「跳舞熊風景畫」,烏麗卡.艾莉諾拉(Ulrika Eleonora) 1682年所繪油畫。她是丹麥公主,1680年成了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的皇后。)

烏麗卡.艾莉諾拉(Ulrika Eleonora d.ä.)

1655年卡爾十一世(1655-1697)在斯德哥爾摩皇宮誕生,但是他的父親卡爾十世.古斯塔夫(Karl X Gustav)長年在外征戰,當時正在丹麥打仗。1659年聖誕節卡爾十世回到瑞典,小卡爾才第一次見到父王。而卡爾十世那年冬天染上肺炎,幾個星期後駕崩,小卡爾還不到五歲就當上瑞典國王。

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一點,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呂岑戰役陣亡,當時由年僅六歲的克莉絲汀娜接任王位,1650年加冕正式成為瑞典女王,同時她指定卡爾.古斯塔夫當王儲。1654年克莉絲汀娜宣布放棄王位並改信天主教,將王位讓給了卡爾.古斯塔夫,之後她就搬去羅馬過自己的奢華文化人生活,並且所有開銷由瑞典人買單。

卡爾.古斯塔夫接替了放棄王位的瑞典女王克莉絲汀娜,1654年成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和克莉絲汀娜同是瓦薩國王的小兒子卡爾九世(Karl IX)的孫子,卡爾十世是卡爾九世和第一任皇后的外孫,克莉絲汀娜則是卡爾九世和第二任皇后的長孫女。嫡系相傳,因此1632年由克莉絲汀娜接了王位。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和丹麥打了兩場戰爭,奪取了原本屬於丹麥的不少領土,包括今日瑞典南部的斯康納省(Skåne)、布列金爾省(Blekinge)、赫蘭省(Halland)和布胡斯省(Bohuslän),都是卡爾十世拿下的江山。

1670年烏麗卡.艾莉諾拉的父親丹麥國王弗烈德三世(Fredrik III)駕崩。雙方多年征戰,後來都希望言和。1675年瑞典駐丹麥大使布拉赫(Nils Brahe)替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相中了丹麥公主烏麗卡.艾莉諾拉,希望瑞典與丹麥結成親家。烏麗卡.艾莉諾拉的母親也同意這項提議。讓自己的十九歲小女兒烏麗卡.艾莉諾拉和瑞典國王十一世結成連理,如此一來瑞典丹麥結了親家,就沒有再打仗的必要。卡爾十一世也在1675年夏初送了訂婚禮物、訂婚戒指和自己的畫像派人送到丹麥給烏麗卡.艾莉諾拉。卡爾希望烏麗卡.艾莉諾拉八月就到瑞典來與他成親。

但是不久後爆發斯康納戰爭(Skånska kriget 1675-1679),丹麥國王也是烏麗卡.艾莉諾拉的哥哥克莉斯蒂安五世(Kristian V)派兵進攻當時屬於瑞典領土的斯康納省,希望重新奪回失土。卡爾十一世也回擊。

丹麥國王克莉斯蒂安五世原本同意妹妹和瑞典國王的婚事,但是戰爭爆發後(是丹麥來攻打瑞典),他就反對這樁婚事了。但是訂婚儀式已經舉行,雙分也交換了訂婚禮,因此烏麗卡.艾莉諾拉認定卡爾十一世是自己的未婚夫,不肯再考慮其他人選。

四年後戰爭結束,雙方算是沒輸沒贏,瑞典南方那些從丹麥奪來的領土仍然屬於瑞典, 克莉斯蒂安五世是白忙一場。

在戰爭期間,身在丹麥的烏麗卡.艾莉諾拉想辦法幫助在丹麥打仗受傷的瑞典兵,典當私人財物換取食物和醫藥給他們,甚至連卡爾十一世給她的訂婚戒,她都拿去典當就為了助人。1679年丹麥瑞典再次展開和平談判,雙方討論到1675年的婚約,1679年簽約決定了卡爾十一世和烏麗卡.艾莉諾拉的婚事。

一張圖秒懂婆媳關係

猜猜誰是卡爾十一世的皇后烏麗卡.艾莉諾拉?誰又是母后赫德薇?

(卡爾十一世的「全家福」。左起太后、卡爾十一世、小王子卡爾十二世,皇后烏麗卡.艾莉諾拉、小公主和母親同名是小烏麗卡.艾莉諾拉、皇后姊姊的兒子霍爾斯坦.戈托普王朝的弗烈德四世(Fredrik IV av Holstein Gottorp)、皇后的姊姊芙烈德莉卡.亞瑪麗亞(Fredrika Amalia av Danmark)、卡爾十一世的大女兒赫德維.蘇菲亞(Hedvig Sofia)。瑞典畫家艾倫史達(David Klöcker Ehrenstrahl)繪於1690年時期。)

張愛玲說,同行相忌,而女人,都是同行。

1680年五月四日,烏麗卡.艾莉諾拉踏上瑞典土地赫辛堡(Helsingborg),來迎接她的是她的準婆婆,卡爾十一世的母后赫德薇(Hedvig Eleonora av Holstein-Gottorp)。

話說卡爾十一世自小和母后赫德薇相依為命,第一次見到父親才四歲,幾個星期後父親就過世,而卡爾十一世當上國王時,母親垂簾聽政,和一些大臣共同攝政,定奪國家大事。因此這對母子的關係深厚複雜,親情之外還有政治權力的到底誰說了算的現實。

如果不說畫中人的關係,一般人會猜最左方的女士坐在象徵權勢的椅子上應該是皇后,其實她是母后呢。國王的臉朝向母后而且是背著自己的皇后,這張畫其實切成兩半也不違和,因為左方的母子兩人完全在自己的世界,衣服顏色都相配,而國王和皇后倒像是陌生人。只有小卡爾十二世望著媽媽。

這幅畫也真實地描繪了這三個人的權位階。聽說卡爾十一世初見烏麗卡.艾莉諾拉還問後來促成這樁婚事的于倫赫納(Johan Göransson Gyllenstierna),為什麼沒有幫他找漂亮一點的皇后。而于倫赫納回答:「陛下很快就會發現她內心住著一位天使呢。」

這位天使會在瑞典遇到什麼樣的磨難呢?



瑞典向後看(四)

Historia Posted on Mon, November 29, 2021 13:09:21

北方雄獅

(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呂岑會戰(Slaget vid Lützen)陣亡。
瑞典畫家瓦布姆Carl Wahlbom繪於1855年。瑞典國家博物館收藏)

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為何瑞典在1630年決定加入這場戰局?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羅馬帝國)皇帝的斐迪南二世(1620-1637在位)是狂熱的天主教信徒,非常反對當時的宗教改革與新教信仰。他受到西班牙哈布斯堡的政治和經濟支持,以極端手段鎮壓新教徒的反抗行動,強迫新教徒皈依天主教。

1625年他受到波希米亞(現今捷克的一部分)的軍事家瓦倫斯坦(Albrekt von Wallenstein)之助, 瓦倫斯坦成為斐迪南二世的統領大元帥,帶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哈布斯堡軍隊與反天主教與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新教聯盟作戰。

瓦倫斯坦與天主教聯軍指揮官蒂利(Johann TiIly)聯手,勢如破竹,朝西北進攻,將丹麥打得節節敗退,1627年攻進了日德蘭半島,而當時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無力阻止日耳曼軍團的步步逼近。

1630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決定新發制人,在這一年的夏至登陸北日耳曼等於向天主教聯盟宣戰。但是歐陸的新教徒們除了給予精神上支持,事實上並不抱太大希望。日耳曼的天主教聯盟也不把這支北方軍團放在眼裡。在敵軍眼中,當時的瑞典只是北方一個不起眼的國家,那裡住了一些野蠻人。瑞典區區一萬六千人的軍力,想和斐迪南二世訓練有術的傭兵們和整個帝國對抗,簡直不自量力。所有許多人根本不把瑞典登陸日爾曼的進攻行動當一回事。

瓦倫斯坦由於戰場上的勝利更加野心勃勃,引來其他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甚至是皇帝本人不滿,1630年八月被皇帝解除職務,回到自己的封地。

斐迪南二世當時忙著處理日耳曼南方北義的反抗行動,瑞典軍因此有時間慢慢逼近。

斐迪南二世把瓦倫斯坦炒魷魚,身邊還有蒂利這張王牌。蒂利當時已72歲高齡,但戰績輝煌,一輩子從未打過敗仗。因此瑞典軍要面對的是一大強敵。

馬格德堡(Magdeburg)當時宣布向瑞典軍靠攏,1631年蒂利帶領天主教軍團圍攻馬格德堡,馬格德堡居民頑強抵抗多日,最後天主教軍團攻下馬格德堡。

原本馬格德堡希望瑞典軍支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深知馬格德堡位於易北河畔,是中歐航運樞紐的重要據點,但他仍決定按照原本的戰略前進,四月三日瑞典拿下奧德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我們一般熟稱的法蘭克福是位於德國西部的梅茵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

1631年五月二十日蒂利帶領天主教軍團攻下馬格德堡,由於之前多日的圍城,導致士兵們憤恨在心,因此破城而入之後燒殺擄掠,三萬居民死了兩萬人,一萬名婦女被擄走,最後城中只剩四百人。

蒂利雖然拿下馬格德堡,但他無力阻止士兵們喪心病狂的血洗行動,戰役結束,馬格德堡城全毀,已經失去戰略價值,而且整個日耳曼城邦之間,天主教軍團的野蠻失心瘋的行為,讓眾人不齒。瑞典軍雖然因此失去了一個盟友,但趁機大打文宣戰,廣為宣傳天主教徒的邪惡行徑,以及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將如何解放天主教徒,免於天主教的荼毒。

馬格德堡大屠殺之後,最重要的影響是致使當時日耳曼諸邦最強盛的薩克森的約翰.喬治一世(Johan Georg I av Sachsen)由原本的中立態度,不得不轉為支持瑞典軍。約翰.喬治一世為人猶豫不決,由於薩克森是最強盛的日耳曼城邦,因此薩克森的立場攸關天主教或新教聯盟的成敗。而他在三十年戰爭中多次變換立場。

1631年九月七日,由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帶領的瑞典軍與薩克森軍隊聯手,在萊比錫附近的布萊登菲爾德與蒂利帶領的天主教軍團開戰,這是史上著名的布萊登菲爾德戰役(Slaget vid Breidenfeld)。

(1631年布萊登菲爾德戰役(Slaget vid Breidenfeld)。畫家不詳。Jamie翻拍於瑞典軍事博物館)

聽說蒂利畢生沒碰過女人,也沒打過敗仗。但是經過布萊登菲爾德戰役,他是不是真的不近女色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他在這場戰役是第一次首嘗敗仗了。

1632年四月十五日,他在與瑞典與薩克森同盟軍在萊希河戰役(Slaget vid Lech)再次交手,這回他被瑞典大砲打中,腿傷不治不久後就離世。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經過布萊登菲爾德戰役,一戰成名。原本被天主教聯盟嘲笑的北方不見經傳的野蠻人,這時所到之處無不令人聞風喪膽,拿下一個又一個日耳曼城市,在美茵茲(Mainz)另設首府,拿下慕尼黑,而且掌控了阿爾卑斯山脈隘口。下一步,是不是直搗黃龍,殺到斐迪南二世的首府維也納,直接叫斐皇無條件接受和平協議呢?

這下子斐達南二世慌了,趕緊召回瓦倫斯坦,重新任命他為主戰大統帥。

呂岑會戰(Slaget vid Lützen)

1632年十一月六日清晨,濃霧籠罩呂岑。待濃霧漸漸散去,只見歐洲各國人馬分成兩個陣營激烈開戰。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瑞典軍、芬蘭人、支持清教的日耳曼人、蘇格蘭人、波羅地海人和英國人對上了瓦倫斯坦帶領的天主教聯盟日耳曼人、奧地利人、捷克人、義大利人、匈牙利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西班牙人和瓦隆尼亞人(比利時南部)。

在混戰之中,北方雄獅被火蠅槍子彈打穿左臂,左臂全廢,只能用右手緊握住馬韁繩,並逐漸和自己的陣營越離越遠。他的隨從們試著引領國王受傷的馬匹Streiff回到自己的陣營,但被敵軍團團包圍。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背部中彈,從馬背上跌落,他的隨從們拔槍奮戰,而國王則一腳被卡在馬踏環,頭下腳上被馬一路拖著向前。這時天主教軍團的義大利統帥皮科洛米尼(Ottavio Piccolomini)出現了。重傷倒地的國王胸部被刺、頭部中彈陣亡,全身外層衣物與金飾被敵軍搶光,只剩貼身的襯衫還在。他當時所穿的麋鹿皮大衣被敵軍當成戰利品送到維也納給斐迪南二世,證明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已死。當時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由於五年前的頸部舊傷,因此無法穿戴盔甲上戰場,而是穿了這件麋鹿皮大衣。

這件外衣於1920年被送回瑞典,仍可看見上面的戰痕,如今收藏於瑞典國立皇家文物博物館(Livrustkammaren)。國王的愛駒Streiff也隨著國王遺體準備回瑞典,但在德國東北部的沃爾加斯特Wolgast死亡。Streiff 的外皮被保留送回瑞典,做成標本,如今也收藏於皇家文物博物館。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632十一月六日在呂岑陣亡的消息,隔了一個多月才傳到瑞典。而國王的葬禮更是等到了1634年六月才舉行。

今天,瑞典日曆上十一月六日是古斯塔夫.阿道夫日,聽說瑞典西部大城哥特堡會在這一天享用古斯塔夫.阿道夫甜點來緬懷這位於1621年創建哥特堡的瑞典國王。

古斯塔夫的青澀之愛

本來想寫的是愛情故事啊,結果深陷戰局無法自拔。

(少年古斯塔夫.阿道夫與艾芭.布拉赫。 畫家不詳。 收藏於瑞典國家博物館。)

古時王公貴族享盡榮華富貴,但婚姻是交易,愛情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1611年當時十五歲來自貴族家庭的艾芭.布拉赫(Ebba Brahe)由於這一年母喪而被送進宮廷學習,成為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后克莉絲蒂娜(Kristina av Holstein-Gottorp)的宮女。入宮不久之後,艾芭和古斯塔夫.阿道夫墜入情網,他們的情書還保留至今。

1611年十月30日,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親也是當時的國王卡爾九世(瓦薩國王的小兒子)駕崩,古斯塔夫.阿道夫年僅十七歲就當上國王。 古斯塔夫.阿道夫私下和艾芭互訂終生,但他的母后克莉絲蒂娜堅決反對這件親事,認為唯有歐洲皇室望族之女才配得上她的兒子。艾芭到了1614年受不了克莉絲蒂娜的對待,要求改當瓦薩國王的第三任皇后Katarina Stenbock的宮女,後來也如願(另有一說是克莉絲蒂娜故意將她支開,讓她離開皇宮)。

1615年古斯塔夫.阿道夫有了情婦,情婦隔年還替他生了孩子。艾芭至此心冷,決定放棄古斯塔夫.阿道夫

艾芭追求者眾,1618年六月24日與雅克.加爾迪(Jacob de la Gardie)成親。典禮由 Katarina Stenbock主持在瑞典皇宮舉行, 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親克莉絲蒂娜也到場,但古斯塔夫 .阿道夫沒有參加,而是安排到斯德哥爾摩外海巡視戰艦。

1620年十一月25日,古斯塔夫.阿道夫 和來自日耳曼城邦顯赫家族的瑪麗亞.艾莉諾拉(Maria Eleonora av Hohenzollern-Brandenburg)成親。瑪麗亞.艾莉諾拉也就是後來的瑞典女王克莉絲蒂娜(她正好和祖母同名)之母。

( 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后克莉絲蒂娜於1623年在「翠綠城堡」(Grönsöö)親手種植的西洋椴。Jamie攝。)

2021年五月Jamie到斯德哥爾摩西部百公里遠的「翠綠城堡」(Grönsöö) 一遊,碰巧發現這棵再過兩年就要慶四百歲生日的西洋椴。這棵樹歷經四百年寒暑,依然挺立且綠意盎然。

旁邊的小字牌寫著是Drottning Kristinas lind (Queen Kristina’s linden),原本以為是瑞典女王Kristina (1626-1689),後來發現原來是另一個Queen,她的祖母也就是古斯塔夫 .阿道夫的母后克莉絲蒂娜(Kristina av Holstein Gottorp, 1573-1625)於1623年造訪 「翠綠城堡」 時所親手種植。

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寧靜中,自有一股向上的固執。硬是不理,遠方的干戈。



瑞典向後看(三)

Historia Posted on Tue, November 23, 2021 19:12:35

十六、十七世紀瑞典干戈不休,與丹麥、挪威、俄羅斯、波蘭來來回回打了好幾場戰爭。想像四百多年前軍隊行進的工程之浩大,到底是何動力驅使這麼一大群人甘願耐著艱辛的生活環境,冒著戰死沙場的風險,南征北討,非得與「敵人」廝殺格鬥到你死我活不可?何謂 「敵人」?昨日的敵人,今日的戰友,明日的風馬牛不相干。

(瑞典軍事博物館(Armémusem)內部一景。 Jamie攝 )

拿破崙曾說:「軍隊是靠著肚子前進的。 」

當時瑞典士兵每人每天要喝三公升的啤酒,由於水質不佳,因此啤酒是最常見的飲品,三公升還算少的了。此外士兵每人每天還得吃一公斤的麵包加上半公斤的肉。

此外軍隊馬匹還得吃草,那草原得有多大啊。當然軍隊不可能帶著那麼多軍糧隨行,因此得邊行進邊想辦法填飽肚子,無法在同一個地點紮營太久。而且冬天一到,士兵們就分散暫居在途經的村莊農舍。老百姓當然無權拒絕。當時的戰爭原則是,軍隊必須自行求溫飽。換成白話文就是從老百姓那兒打劫糧食。軍隊每到之處,打家劫舍,對農民而言是一大負擔。

( 瑞典軍事博物館(Armémusem)內部一景。 Jamie攝)

十五、十六世紀,日耳曼傭兵算是最訓練精良的。他們在酒館外或市集被徵召,主辦單位則以銀幣、免費的啤酒和刺激的探險旅程來吸引他們。傭兵們不為自己的國家或宗教信仰而戰。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金錢。他們不惜為了錢冒著自身生命安危並且殺死其他人。

1280年起,國王對於所有為國家提供騎士與裝備者給予免稅的優待。這些騎士長久以來是瑞典國防的主要核心。但是到了十五世紀期間,瑞典隊對步兵的需求大增。此時一般的農夫開始在戰事上扮演重要角色。

這時瑞典幅員廣闊且人口稀少,村莊與村莊之間距離遙遠,而且國家沒有經費能夠長期擁有大批軍隊。因此在戰爭初期成軍,到了糧倉空空如也,也是戰事必須中止時。

到了十六世紀,國王古斯塔夫瓦薩緊握國家經濟大權,依照德國模式建立了專業的戰力。農夫們被送往戰場,成為國家的傭兵。國家組織架構下的軍隊取代了中古世紀時期的短暫集結的軍隊。這時唯有國家有權使用武力。

士兵哪裡來?

十七世紀,瑞典鄉村的某村婦可能先生、父親和兄長都戰死沙場。她可能再婚,而丈夫再次被挑中得去從軍。他們可以選擇花大筆金錢請他人替代上戰場。

這個時期瑞典征戰不休,軍隊急需新的生力軍。成千上萬的成年男子必須離鄉背井,到國外打仗。農夫成了砲灰,瑞典到處有在戰場上失去丈夫的寡婦。

隆冬初春交替之際,軍隊的長官們就乘著雪橇到瑞典各村落挑選士兵。長官們先拜會村落的牧師,拿到村子裡15-60歲青壯年男子的名單。然後長官們和牧師以及村子裡有身分地位者一起挑選士兵,十個人當中必須選出一位送去當兵。

無所事事的遊民、愛鬧事的農舍男傭和青少年最先被挑中。有些被挑中的人會逃到樹林,甚至自殘割掉自己的手指,就為了逃避當兵。(記得電視劇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裡的男管家二號為了逃避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軍隊裡故意受傷好被送回莊園。)

有些族群則有豁免權,完全不用擔心被挑去當兵,包括打造武器的鐵匠和製作砲彈的工匠。瑞典北部的原住民薩米人(samer)也是例外。因為瑞典政府要是強迫他們去當兵,他們可能會乾脆帶著麋鹿離開瑞典,遷居到挪威或俄羅斯。有少數女性去從軍,但只是她們喬裝成男士的情況下是如此。

神奇的哈根朵夫日記

(德籍傭兵哈根朵夫(Peter Hagendorf) 。Jamie翻拍於瑞典軍事博物館 )

「1627年四月3日,我在烏姆(Ulm)的帕彭海姆(Pappenheim)軍團入伍,成了下士,因為我走投無路了。」

十七世紀,哈根朵夫只不過是個平凡的士兵,但奇特的是他在參與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期間,竟有寫日記的習慣。更神奇的是,在過了將近三百多年,他的日記竟然因緣際會在1988年於柏林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得見天日。一切幸虧愛書人史密特(Gottlieb Ernst Schmid 1727–1814)在1803將私人圖書收藏捐贈給當時的普魯士圖書館(後來成為普魯士文化基金會國立圖書館)。

(1992年元,普魯士文化基金會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和德國國立圖書館(Deutsche Staatsbibliothek)合併,成為柏林國立圖書館。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豐富,有世界最大的巴哈與莫札特手稿收藏,貝多芬九號交響曲的原稿也收藏於此。)

1988年,當時東德的教授彼德斯(Jan Peters)在圖書館發現了這本日記。

哈根朵夫的日記並未署名,但研究人員透過日記中的親友姓名比對附近教堂的人名冊,確認日記作者是哈根朵夫。他的日記紀載了1625-1649年的生活,提供世人那個戰亂年代的零距離觀察。

哈根朵夫將近200頁的日記,橫跨歐洲兩萬多公里的經歷,描述了發生在義大利、法國、日爾曼城邦、西屬低地國(神聖羅馬帝國之下,1556-1714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包括今日的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荷蘭南部、以及德國西部的地區,首都布魯塞爾)的大小戰役。他參與了三十年戰爭最慘烈的馬格德堡大屠殺。

馬格德堡(Magdeburg)位於德國易北河畔,是歐洲中古世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十三世紀成為漢薩同盟主要成員,為繁榮的商業中心。1631年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攻入(哈根朵夫以在其中),進行血洗式的屠城燒殺擄掠,三萬居民其中兩萬慘死。戰事結束後,被戰火蹂躪的城市只剩約400名居民。

當然,人類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歷史注定要重複的。

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馬格德堡受到盟軍砲火猛烈攻擊幾乎全毀,在德國,破壞程度僅次於德勒斯登。

( 瑞典軍事博物館(Armémusem)內部一景。 Jamie攝)

戰爭的得利者

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隨著1648年的西伐利亞和約(Westfaliska freden)結束。

法國、瑞典和荷蘭(荷蘭自此正式獨立於西班牙)是合約的得利者。而日耳曼是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飽受戰火摧殘,經過三十年生靈塗炭,數以百計的村莊城鎮化為灰燼。日耳曼各邦國有將50%男性戰死沙場,全歐洲有五-八百萬人喪生。

瑞典透過西伐利亞和約,獲得波莫瑞(今日德國與波蘭沿波羅的海區域),掌控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而且法國和瑞典成了日耳曼的諸侯,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瑞典自此搖身一變成為歐洲霸權之一。

在瑞典,這場戰爭的得利者莫屬瑞典軍隊裡的高階軍官。瑞典國王大手筆賜封爵位、城堡和土地來獎賞他們。而且他們還從飽受戰火蹂躪的歐洲劫掠一馬車又一馬車價值連城的戰利品帶回瑞典。

十七世紀中期,瑞典貴族佔有全瑞典所有可耕地的2/3。貴族不用繳稅,而且有權獵鹿,這是一般農民沒有的特權。

當然貴族們享有特權,也有義務,他們必須效忠皇室,並且帶領國家軍隊出征。

隨著戰爭機器的不停運轉,瑞典軍隊人數快速增加,許多貴族軍官也陣亡或在軍營裡染病身亡。戰爭機器需要有不停的新血才能繼續運轉。皇室為越來越多人的軍人和官方人員加封爵位。經過短短百年,瑞典貴族從450增加到2500名。



瑞典向後看(二)

Historia Posted on Sun, November 14, 2021 13:21:01

1523年六月6日古斯塔夫一世 .瓦薩登基成為瑞典國王。1983年起,瑞典人開始正式將六月6日訂為瑞典國慶日。2005年起,六月6日正式為瑞典假日。

至於瓦薩的歷史定位究竟是瑞典建國之父或是暴君,或許瑞典人各有不同的看法。

(「1523年瓦薩浩蕩進入斯德哥爾摩」,1908年卡爾.拉森繪。
Jamie攝於瑞典國家博物館。)

1908年瑞典畫家卡爾.拉森(Carl Larsson)長七公尺寬十四公尺的巨畫描繪1523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 .瓦薩(Gustav I Vasa)浩浩蕩蕩抵達斯德哥爾摩城門,畫作高高掛在瑞典博物館二樓寬敞階台牆面上,供世人景仰。畫中,瓦薩騎白馬來到斯德哥爾摩城門前。斯德哥爾摩長老們、主教們和市民扶老攜幼都來迎接國王的到來。長老手執象徵統御斯德哥爾摩的市鑰,屈身將鑰匙奉給國王。瓦薩後方有兩名達拉那農民,跟著歡欣來到斯德哥爾摩共襄盛舉。

這是一幅受到二十世紀初期瑞典嚮往國族主義風潮影響的作品,並非史實真相。當時SvD報社記者August Brunius讚嘆表示它如清新的春風,展現「純正的瑞典本質」。

史實是,1523年瓦薩來到斯德哥爾摩時,跟在他身邊的必非景仰他的達拉那農民,而是他付錢雇請的德國傭兵。
*********

(1926年的瓦薩越野滑雪比賽選手們抵達終點站達拉那省的木拉(Mora)。Jamie翻攝於木拉)

因應二十世紀初期瑞典嚮往國族主義及推崇國家英雄的熱潮,1922年三月瑞典舉辦了第一屆瓦薩越野滑雪比賽(Vasaloppet)。這是現今全世界歷史最悠久也是參賽人數最多的越野滑雪比賽,於每年三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全長90公里。

(位於木拉的「瓦薩滑雪者 」 。Per Nilsson-Öst 1973年銅雕。
Jamie攝於木拉)

瓦薩越野滑雪比賽是為了紀念1520年十二月聖誕節左右的那個冬天古斯塔夫 . 瓦薩為躲避丹麥國王克里斯丁二世士兵的追殺,從達拉那省的木拉(Mora)滑雪途經賽倫(Sälen)欲前往挪威找同盟對抗丹麥的過程。

(位於瓦薩越野滑雪比賽終點站木拉的瓦薩雕像,是生於木拉的瑞典藝術家佐恩(Anders Zorn)1903年的作品。當年揭幕儀式由瑞典王子古斯塔夫主持。現場觀禮人數兩萬人。Jamie攝於木拉。)

話說1520年十一月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斯德哥爾摩加冕當上瑞典國王,接著發生斯德哥爾摩大慘案,多名高官貴族與主教慘死。古斯塔夫 . 瓦薩的父親Erik Johansson也在慘案中喪命,而他的母親和兩名姊妹被送往丹麥遭到囚禁並死在獄中。古斯塔夫 . 瓦薩由於生性多疑,信不過克里斯蒂安二世,而婉拒了參加加冕典禮及宴會,也因此躲過了這一場死劫。

他逃到木拉試圖說服達拉那的農民們起身反抗克里斯蒂安二世,但達拉那的農民們當時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大慘案老實說達拉那農民認為事不關己,農民甚至認為,丹麥國王上任,接下來天下太平,對於瑞典的封鎖解除了,對於做出口生意的大地主農民們和從事礦產生意的瑞典中部人都有好處。因此達拉那農民給古斯塔夫 . 瓦薩吃了閉門羹, 古斯塔夫 . 瓦薩於是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瓦薩滑雪之途,從木拉滑雪到賽倫。(瓦薩越野滑雪比賽的方向相反,從賽倫出發,終點是木拉。)

但是呢,克里斯蒂安二世剛當上瑞典國王,就在1520-1521這個冬天推行了北歐貿易公司的計畫,希望將丹麥、挪威、瑞典及芬蘭的出口貿易全收歸國有,以此對抗當時德意志北部以港口城市呂北克(Lübeck)為首的漢薩同盟(Hansan)在北海與波羅的海的貿易。克里斯丁二世因為戰爭而負債累累,因此剛當上國王就宣布要強迫課徵一筆額外的稅收,並且下命要沒收農民們的武器。這下子農民們的生計直接受到影響,大家都醒了,趕緊派人把前往挪威路上的古斯塔夫 . 瓦薩追回來,由他帶領農民們的反抗運動,後來推翻克里斯蒂安二世。古斯塔夫 . 瓦薩也在1523年當上瑞典國王,成為古斯塔夫一世.瓦薩。

至於歷史上赫赫有名的1520年古斯塔夫.瓦薩滑雪逃往挪威的事,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其實是有不同的說法。瑞典歷史教授哈里森(Dick Harrison)表示古斯塔夫.瓦薩是南部人,不會是滑雪好漢,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當年他絕對不是滑雪。至於他是穿了雪鞋還是騎馬或是拉雪橇,誰曉得呢。

(位於木拉的瓦薩滑雪比賽終點線。匾額上寫著:「沿先祖之跡,迎未來勝利 」 。)

瓦薩成為瑞典國王後,透過成功的文宣,豎立起他為瑞典的建國之父地位。但是在今日瑞典人的瓦薩史觀裡,瓦薩暴君的一面其實廣為人知。瓦薩透過宗教改革將瑞典人的信仰從天主教派改為路德教派,收編了一批忠誠的牧師,加上所謂的國王的監守官(fogdar)和外籍傭兵之助,建立起一個別於以往之嫡系血脈相傳的中央集權瓦薩皇朝。不願意服從新規者受到嚴懲並根除,上至貴族下至農民皆然。瓦薩和他的子孫們掌控權力,建造壯觀的城堡,並且將瑞典帶往與鄰國丹麥、波蘭及俄羅斯的長期征戰時期。

瓦薩為了對抗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讓瑞典負債累累,債主包括漢薩同盟的呂貝克。瓦薩當上國王後,為了償還債務,開始想方設法要增加國庫收入。當時反抗天主教的宗教改革正好和他的計畫不謀而合。天主教奉羅馬的教宗為至尊,連歐洲家的國王都要禮讓三分。路德教派則認為宗教屬於人民,而瓦薩認為他貴為國王是萬民之上,人民就是他的,因此照這邏輯,讓瑞典人改信路德教派,這下子天主教倒台,天主教會的大筆財產就能輾轉進入他的國庫。

除了宗教改革,瓦薩還大舉課稅,派遣國王的監守官們到瑞典鄉下丈量所有農戶宅院,依照大小向中央繳稅。以前農民們自給自足,天朝在萬里之外。但是瓦薩當權之後,監守官們不時捎來國王的新命令,要求人民嚴格遵守,讓人民們怨聲四起。

此外,瓦薩還要求每個鎮必須將教會裡的一個鐘繳給國庫,沒有鐘可繳的必須另外繳稅。這下子大家都火大了。達拉那農夫們真後悔當初幫助瓦薩擊退丹麥軍當上瑞國王。

瑞典農民們開始進行反抗,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斯莫蘭省的農夫達克(Nils Dacke)所帶領的「達克衝突事件」(Dackefejden)。其實有史家認為這個名稱委婉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反抗國王的內戰才是。達克帶領的農民軍對抗瓦薩的軍隊,當地森林地形讓國王的軍隊吃足了苦頭,最後達克戰線佔領了整個斯莫蘭省內部。

瓦薩不得不同意雙方展開談判達成和平協議。1542年十一月8日,達克戰線和瓦薩國王簽署停火和平協議。達克戰線撤退,放下防衛,並且在維克索(Växjo)的克諾貝里城堡(Kronoberg)度過了聖誕節。

(克諾貝里城堡如今只剩城堡廢墟。圖片來源)

瓦薩表面上簽署了和平協議,但私底下準備趁敵不備全面大反攻。

1543年春,瓦薩的軍隊違反和平協議,大舉反攻,毫不留情地打垮達克幫,斯莫蘭省再次落入瓦薩的掌控。瓦薩成功擊垮達克幫,更強化了他的中央集權制。達克在這場戰役受傷,但他的同袍們帶著他躲過國王的外籍傭兵追殺。但是最後他在八月被射殺。

敵人一倒,就是清算的時機。所有參與反抗行動的村莊和農民們都受到瓦薩嚴懲,無一倖免。達克的家鄉被徹底摧殘,他的親友們被處以死刑或流放。而且所有村鎮的農夫們都被處以連坐法式的罰款。而且每個農夫都要繳交牛隻給瓦薩國庫作為「和解之禮」。

瓦薩打鐵趁熱,1544年在國家還一片慌亂中,在韋斯特羅斯(Västerås)舉行的國家議會上,通過了皇位世襲制,取代了以往的皇位遴選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斯莫蘭省在這次反抗行動落敗,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人口數和經濟都受到嚴重影響,數十年後才恢復。

至於達克本人呢?他死後被斬首,首級被串在柱子上立於行刑坡,警惕世人。瓦薩並將達克的兒子下獄,活活餓死。

六月6日瑞典人唱著國歌,歡慶國慶時,是否想起達克呢?





瑞典向後看(一)

Historia Posted on Sat, November 13, 2021 19:35:31

斯德哥爾摩史,自是得放在瑞典史的框架裡來檢視的。

中古世紀末期,瑞典(包括今日芬蘭)、丹麥和挪威共組了卡爾馬聯盟(1397-1523),三個盟邦內政獨立但擁戴一個共同的君主,目的是為北歐帶來和平與穩定。但權力爭鬥(尤其是丹麥和瑞典之間)不時威脅著這個聯盟的存在。

1520年聯盟爆發內戰,當時的聯盟國王丹麥王室的克里斯蒂安二世(Kristian II)對上了由瑞典首領史鐸(Sten Sture den yngre)帶領的瑞典反抗軍。克里斯蒂安二世雇用了來自德國、蘇格蘭和法國的外籍傭兵對付瑞典人。

1520年一月19日隆冬之際,外籍傭兵們和瑞典農夫組成的反抗軍在斯德哥爾摩西南方近四百公里遠的歐孫登(Åsunden)冰湖兩軍對壘。丹麥人刻意選在寒冬湖面結冰時進攻瑞典,因為夏天時當地多湖泊的地理環境易守難攻,而冬日進攻,結冰的湖面等於路面,進攻的軍隊行進毫無障礙。史鐸在這場歐孫登冰湖戰役中彈,二月在前往斯德哥爾摩的途中於梅拉湖冰上離世。

(1520年「史鐸於梅拉冰湖上離世 」。1880年Carl Gustaf Hellqvist繪)
(佇立於瑞典皇宮外的于倫赫納銅像,斯德哥爾摩捍衛者。圖片來源)

史鐸的妻子于倫赫納 (Kristina Gyllenstierna) 26歲新寡,育有六名幼子。史鐸離世之後,于倫赫納被推選為瑞典領導者,繼續帶領瑞典反抗軍防守了斯德哥爾摩四個月,不讓丹麥人攻進。

1520年斯德哥爾摩大慘案(Stockholms blodbad)

克里斯蒂安二世深知他沒本錢在斯德哥爾摩打異地延長戰,尤其瑞典皇宮堡壘城牆難攻,因此他急於與反抗軍達成和解。他於九月頒發特赦諭令,保證大赦所有反抗軍,讓他們保有家園。

最後于倫赫納信了丹麥國王會的保證,打開了斯德哥爾摩城門,迎進了敵軍。

1520年十一月四日星期日,克里斯蒂安二世在斯德哥爾摩大教堂進行加冕典禮正式成為瑞典國王,隨著慶祝加冕儀式的慶典進行的第三天十一月7日,酒酣耳熱之際,克里斯蒂安二世趁瑞典人不備,大肆抓捕反抗軍政敵。

(1520年十一月斯德哥爾摩大慘案,左邊是兩名主教被斬首,右邊是史鐸棺木被開挖。)

十一月8日,在皇宮外的大廣場上,行刑儀式開始。首先是兩名主教馬提亞斯(Mathias)和文森(Vincent)被斬首。接著是十五名貴族同樣被斬首。接著斯德哥爾摩市長和市政廳官員被處以吊刑。隔天貴族的僕役和其他相關人等也被處死。十一月10日,在南區(Södermalm)升起了大火堆,所有被處死者的遺體被堆起焚燒,包括二月已離世的史鐸,棺木被開挖,遺體被丟入火堆中,無能倖免這場浩劫。

究竟有多少瑞典人在這場大慘案被處以死刑有不同的說法。根據當時負責行刑的劊子手德國軍官霍穆斯(Jörgen Homuth)的資料,共有82人被處死,比原本莫須有罪名名單上的人數還多出二、三十人,有些人根本不在名單上也被處死。

就在這場人間浩劫發生之際,克里斯蒂安二世還寫了一封信給遠在羅馬的天主教教宗里歐十世(Leo X),他在信中向教宗解釋,十一月7日史鐸的黨羽被發現預謀要搞破壞點燃瑞典皇宮的彈藥庫,而皇宮守衛發現後盛怒之下攻擊了史鐸的黨羽,而兩名主教馬提亞斯和文森也在一陣混亂中喪失生命。

克里斯蒂安二世從斯德哥爾摩回到丹麥的途中,繼續在數個瑞典城市進行了類似的大慘案,處死政敵和反抗者。于倫赫納則被帶往丹麥成為階下囚。

後來克里斯蒂安二世強迫瑞典農民繳更多的稅,並且沒收農夫們的兵器。於是瑞典農夫們開始進行反抗行動。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也有暴君克里斯蒂安之稱。

1524年于倫赫納得以返回瑞典。這時克里斯蒂安二世已經被推翻,丟了王位。

1559年于倫赫納辭世,當時她是瑞典最富有的女人之一。而她的死對頭克里斯蒂安二世也在三個星期後過世。這位被推翻的卡爾瑪同盟國王人生最後階段在獄中度過,而多年前,于倫赫納被監禁在同一座監獄並痛失兩名愛子。



斯德哥爾摩回顧展(三)

Historia Posted on Thu, November 11, 2021 18:58:31

十八世紀到十九世中期, 斯德哥爾摩和「 船橋 」碼頭區(Skeppsbron)是瑞典的貿易中心。70%的出口商品都得經過斯德哥爾摩。貿易商透過歐洲進出口船運貿易賺大錢。。

(1725年Johan Mynde所繪的斯德哥爾摩,由斯德哥爾摩東邊的堡壘島Kastellholmen眺望市區。)

聚集此地的貿易商家和商船為許多斯德哥爾摩帶來了工作機會。這時期的斯德哥爾摩髒亂擁擠,乾淨的水相當稀罕。

這時期的斯德哥爾摩人平均壽命35歲,比住在鄉下的鄉親短命。在市區外圍,道路通常沒有鋪砌,而且容易引起火災的木屋一間間擠在一起。

斯德哥爾摩的面積沒有增大太多,不過市中心的外觀改變了。許多屋子外牆漆成黃色。新改建的皇宮1754年落成,178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的歌劇院開幕。

(古斯塔夫三世歌劇院。1892年Anna Palm所繪。)

富裕的家族開始在當時市區即今日舊城(Gamla stan)的市郊包括南區(Södermalm)和北區(Norrmalm)興蓋所謂的郊區宅邸(Malmgård),作為夏日度假屋。郊區宅邸有花園、馬廄和馬車房等等設備。由於當初只設計作為夏日度假用途,因此當時並沒有防寒功能。斯德哥爾摩有38間這樣的郊區宅邸保存至今,大多位於今日的南區。

(1764年德國藝術家海克特(Jacob Philipp Hackert)所繪的 「派希郊區宅邸」。 派希(Johan Pasch)是瑞典宮廷畫家, 「派希郊區宅邸」 建於1757年,今日仍屹立於斯德哥爾摩的瓦薩區(Vasastan)。)

1747年派希和德國畫家謝菲爾(Johan Henrik Scheffel)合繪的「母雞圖」。

此畫為當時瑞典國王弗烈德一世(Fredrik I)的宰相泰辛(Carl Gustaf Tessin)所委託。當時法國風行以動物身體或動物的頭來畫人像。據說泰辛自比是圖中仰頭啼鳴的驕傲公雞,而他的宮廷仕女們就像是他的母雞。Jamie碰巧上個月到Gripsholm城堡一遊時,看到這幅掛在門框上方尺寸並不算大的畫作(如果沒仰頭看很容易就錯過)。當時心中真是五味雜陳。到底該以「純藝術」的觀點欣賞它,或是以平權的角度來看?有些人認為不應以當代的目光評斷古詩、古畫、歷史。但,所有的評斷,除了當代,還能有其他嗎?

*******

(「取締喝咖啡的違法行徑」。1799年Martin Heland依Pehr Nordkvist原作所製的版畫。)

1759年,45名紡織工匠從位於今日德國的亞琛(Aachen)被偷渡到斯德哥爾摩國王島(Kungsholmen)的紡織廠。瑞典經歷了1710年的瘟疫和其他危機,亟需紡織工匠的技能。但是紡織工匠當時有重要的經濟功能,因此按規定不得離開自己的國家。

十八世紀,瑞典從西歐招攬了數千名不同行業的工匠,紡織工匠是其一。這個時期的瑞典有著自給自足的概念,希望在農業和工業方面都能夠自立自強,不用仰賴他國。 這也是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之間盛行的「重商主義」經濟理論&政策。重商主義挾著民族主義,藉由搜刮資源並盡可能留下其國內經濟活動,使國家富足與強盛達到極致,包括工業及特別是有軍事用途的商品,使國家佔有優先地位,領先其他國。

當時瑞典官方譴責瑞典人民消費奢侈的進口舶來品。有些時候甚至禁止喝咖啡,而且只有某些特權人士有權利穿戴進口的絲質衣裳。 舉世聞名的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é)派遣學徒們遠赴世界各地考察和採集,帶回了菸草植物、絲蠶、咖啡樹和茶樹,希望能在瑞典培植。由於瑞典寒帶氣候,因此大多不可行,不過菸草種植倒是成功了。



斯德哥爾摩回顧展(二)

Historia Posted on Sat, November 06, 2021 19:54:22

十七世紀的斯德哥爾摩又是什麼樣的光景?

古昔令人揪心的往事,經過了幾百年的時光流轉,彷彿,暗夜裡的陰冷的雨滴,無可奈何的熟悉。

十七世紀的瑞典進入了另一個時代,中央集權,多個政府機關成立,斯德哥爾摩也成為瑞典首都。許多人湧進這個城市,城市人口在百年間三倍成長。1635年瑞典約有一萬六千人口,到了1725年,人口數達到將近四萬八千人。

為了讓斯德哥爾摩展現首都的豪華氣派,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設計規劃,在市區(即今日的舊城)的北區(Norrmalm)和南區(Södermalm)建築了又寬又直的都會大道。瑞典皇宮附近區域則分發給貴族王公們來興建無與倫比的奢華城堡。

這時的瑞典依然戰事頻繁。士兵們聚集在斯德哥爾摩,就等著被分派搭船上戰場去。戰利品和難民從歐洲各地湧入市區。

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瑞典不太平和。1697年瑞典皇宮大火,農作物多年歉收,而且戰事失利。1710年瘟疫爆發,奪走了斯德哥爾摩幾乎三分之一的市民。

1697年五月七日,瑞典皇宮大火,整個皇宮幾乎付之一炬。整座皇宮重建,1754年才完工。

斯德哥爾摩幾百年以來經歷了多次大火肆虐。1330年的大火幾乎燒遍全城,瑞典皇宮也遭殃,整座皇宮花了多年整修,因此當時的國王幾乎很少待在斯德哥爾摩。1419年的大火,不僅皇宮遭殃,而且整個城市也未倖免,包括市政廳和檔案館全遭大火吞噬。1525年皇宮再次遭祝融光顧,國王的寢宮和寶庫都受到嚴重損壞。受損的皇宮需要大規模整修,歷時多年,一直到1560年瓦薩國王(在位1523-1560)駕崩為止。1648年,就在瑞典女王克莉絲汀娜(Kristina)登基第四年,皇宮再次大火,多處建築受到嚴重損傷。

那個年代的人們極為仰賴火,包括烹飪、照明、取暖,還有行業都倚賴火。同時火也是一個巨大威脅,無時不在。當時對於用火有極為嚴格的規定,而且官方也希望斯城民眾改建石屋或磚房,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斯德哥爾摩依然有許多木房。

大火奪去了人們的身家財產和性命,造成悲劇。但是大火之後,斯德哥爾摩隨著改變和更新。斯德哥爾摩史上最大的改建工程就是在1625年的一場大火之後展開。

戰爭
十七世紀的瑞典戰爭不斷。正值壯年的男丁被徵召當兵送往戰場,許多人戰死沙場,魂斷異鄉。能夠活著回鄉的,也多半是傷兵。許多家庭因此難以維生,於是轉往首都斯德哥爾摩謀求生計。

當時斯德哥爾摩東邊的布拉希半島(Blasieholmen)和船島(Skeppsholmen)是瑞典的海軍重地,戰艦也在此建造。士兵們在斯德哥爾摩結集,然後搭船被派送到歐洲戰場。斯德哥爾摩市民有義務接待這些來到首都等候發分的士兵,提供家庭住宿和飲食。士兵們喝酒鬧事,影響斯德哥爾摩治安。

同時斯德哥爾摩有另一群人靠著戰爭獲利。造船業、兵工業以及帆船業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帶來收入。士兵們將酬俸花在酒館和店鋪。透過戰爭發大財的莫屬貴族了。作為戰場司令官,他們獲頒傲人頭銜,並且被贈以戰利品和土地。

( 十七世紀加爾迪家族(de la Gardie)在斯德哥爾摩所蓋的「非凡宮」 )

幾個瑞典上流顯赫家族發戰爭財,變得富可敵國。他們過著豪奢的生活,並且引進昂貴的舶來品。

他們透過歐洲王貴族牽線,引進新的食尚習慣到瑞典,像是用叉子進餐和抽菸草等等。他們花大手筆建蓋的豪宅與一般斯德哥爾摩市民的住宅有著天壤之別。

瑞典皇室和貴族們待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時間越來越長。1634年,瑞典也有了第一部治國綱領,明文規定政府、國會和行政必須位於首都。位高權重的貴族家庭獲得城裡的土地,用來建造壯觀的城堡。

靠瑞典皇宮越近的城堡越是美輪美奐。花費最高昂的城堡當屬「非凡宮」(Makalös)。 「非凡宮」 為加爾迪家族(de la Gardie)所有,有五層樓高,紅磚外牆上有沙石裝飾。這座城堡是加爾迪伯爵(Jakob de la Gardie)與其妻布拉赫(Ebba Brahe)委託來自法國史特拉斯堡的建築師克利斯特勒(Hans Jakob Kristler)於 1635-1643年間建造而成。

(位於瑞典最大湖泊維那恩湖Vänern湖畔的拉科城堡Läckö在1615-1681年間也是加爾迪家族(加爾迪伯爵父子 Jakob de la Gardie和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所有。/Jamie攝於2021夏。)


(出版於1658年捷克教育家科梅尼斯Comenius所著的 《世界圖繪》(Orbis Sensualium Pictus ),這是首部有插畫的兒童教科書和讀物。一開始以拉丁文和德文出版。瑞典文譯本於1682年問世。圖中可看到一群小男孩在操場上玩耍。 )

童年
一個社會的進步,清楚展現於它如何對待弱勢者與孩童。

IKEA洗手間牆壁上的口號寫著:孩童唯一的職務是玩耍。十七世紀的孩童可能沒那麼幸運。當時孩童在十二歲左右就算是成人,而且年紀還小時就得幫忙家務。

當時通常只有男生有機會就學,而且學校通常由教會指揮運作。1649年發布了施行於全瑞典的教育通則。除了神學和古典語言如拉丁文之外,此時學生們還得學習歷史、數學和自然科學。但是不同的學校教授的內容可能有極大差別。

(斯德哥爾摩孤兒院,建於1637年,於1886年拆除。)

孤兒院接收七歲以上的孤兒,他們在孤兒院學習日後能夠賴以為生的技能,並且工作以換取食物和衣裳。男女生得以間隔一天上學,這些孩子不得離開孤兒院,不過他們到了十二歲就算是能夠自立自強的年紀,可以離開孤兒院到城裡工作謀生。

罪與罰

十七世紀的瑞典社會與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教會對老百姓的生活有極大的掌控。當時瑞典唯一准許的宗教是清教派。

法規與罰則以聖經為基準。判刑嚴苛,而且體罰相當常見。十七世紀中期,類似勞改營的機構越來越常見。舉凡流離失所的遊民、逃家的僕役、惹是生非的青少年和其他罪犯都可能被判刑到勞改營去強迫勞動。目的是將這些「沒用的」窮人罪犯轉變為對社會有用的資源。

隨著公職人員人數增加以及1614年斯維亞上訴法庭(Svea Hovrätt)的成立,瑞典的法治漸進軌道(第一任上訴法庭庭長是加爾迪伯爵夫人布拉赫(Ebba Brahe)的父親Magnus Brahe)。上訴法庭評估各地方法庭的判決。但是法律之前並非人人平等。吉普賽人和居無定所的遊民可能在沒有經過法庭判決就被處以死刑。而有錢人通常可以支付罰鍰來抵刑責。

(1768年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和左側用以施行枷刑示眾羞辱的枷刑柱,柱上有個高舉木枝準備鞭打人的「銅伯」。)

當年這個用以施行枷刑示眾羞辱的枷刑柱位舊城的大廣場。罪犯以鐵具綁在柱上在大庭廣眾下被施以鞭刑,極盡羞辱。枷刑柱上有個高舉木枝準備鞭打人的「銅伯」(Kopparmatte),是執法的象徵。這座銅像1647年由木雕師瑞特納(Mårten Redtner)和鑄像家梅爾(Gerdt Meyer)所打造完成。(著名的瓦薩戰艦上許多木雕也是出自瑞特納之手。)

至於 「銅伯」 真正身分究竟是何許人,斯德哥爾摩人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當初訂製銅像者的敵人,也有人說他是當時的斯德哥爾摩市長Mathias Trost,但都沒有明確證據。

1776年枷刑柱和 「銅伯」 一起被移到斯城的北區廣場(Normalmstorg),1810再移到城中更北的艾立克貝里廣場(Erikbergsplan)。1833年春某個強風肆虐的周日夜晚, 枷刑柱上「銅伯」 被吹倒了。 「銅伯」 最後落腳在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

(聳立於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的 「銅伯」 。將近四百年得高舉著懲具,其實對他不也是一種懲罰嗎?)

審判女巫
1674年流傳的女巫將誘拐孩童帶到Blåkulla的謠言。根據瑞典民俗,Blåkulla是惡魔舉辦狂歡集會的地點。

當時法庭只憑藉兒童或成人的證詞,就能將被指控的女子判以死刑。法庭就位於今日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

女巫的謠傳讓家長們憂心忡忡。街坊鄰居互相指控彼此從事巫術。許多男女遭監禁並受拷問。大多數的人都拒絕認罪。有人甚至在監獄裡自戕。1676年經過漫長的審判過程,八名女被判處死刑。他們被斬首,然後被綁在柱上火燒。甚至有人被活活燒死。

在死刑執行過後,發現證詞造假。有些證人被金錢收買提供假證。其他人則串通好共同捏造證詞。四名青少年因提供假證而被處以死刑。所有被控以女巫罪的人後來都被證明無罪,包括那些已經被處死者。



斯德哥爾摩回顧展(一)

Historia Posted on Thu, November 04, 2021 17:42:42

放下腳步,以新的眼光慢慢回顧久居的北方威尼斯。

她的一磚一瓦,有著歷史的足跡。是戰火,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昂,是捍衛某種無以名之理想的衝鋒陷陣般的痴狂。而那理想,經年累月換上不同的面貌,繼續讓世人魂牽夢縈,甘之沉迷。

(十六世紀的斯德哥爾摩。)

十六世紀對於斯德哥爾摩和整個瑞典是個充滿巨大變化的時代。瓦薩國王(Gustav I Vasa)課徵新稅,瑞典的宗教也從原本的天主教信仰轉為路德教派信仰。

隨著天主教堂被強制拆除,斯德哥爾摩的外觀也跟著改變。拆下的磚塊改用於興建新的防衛機制如城牆和監哨塔台。大家都憂心忡忡會有新的戰爭爆發。國防與軍隊需要船艦、武器和軍裝等裝備。這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吸引了全歐洲的人來到了斯德哥爾摩。

十六世紀的斯德哥爾摩仍然只是個木屋比鄰和巷弄蜿蜒的小城。由於木屋容易失火,因此瓦薩國王決定將木屋改建為石屋。

這個時期的斯德哥爾摩由市長和議會治理,他們同時也兼具法庭的功能。市政府支付薪水給兩個人:一個是劊子手,一個是書記。市議會議員則從事其他工作來獲得薪資。

對斯德哥爾摩而言,十六世紀是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斯城不僅新蓋了城牆,堡壘擴建,而且也築起了護城河。槍砲裝備隨處可見,而且斯德哥爾摩南區(Södermalm)也興建了一座砲台。斯德哥爾摩最外圍的防衛外移到了斯德哥爾摩外海的瓦克斯霍姆島(Vaxholm),以期能夠在前線就能及時擋住來攻城的敵軍。


宗教改革

1527年瑞典實行宗教改革,瑞典人從天主教徒改為清教徒。瓦薩國王是推動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大推手。瓦薩國王從天主教的主教們手中接收了教會的權力,這代表著他也掌控了教會的巨大財富。經過長年的征戰,瓦薩國王亟需財源來支付瑞典欠下的國債。

宗教改革不僅改變老百姓的日常,也改變了市容。天主教堂與修道院被強迫拆除,教堂裡的聖像被拆下,斯德哥爾摩人也不再能夠於街道上見到修士和修女的身影。此外,天主教的許多傳統和節日都被廢除了。

另一個改變是,清教派更為重視聖經與經文內容。這個時期,聖經的瑞典文譯本首度問世,經年累月下來,也逐漸提升了瑞典人的閱讀能力。

「俄羅斯大宅院」

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南區,位於今日博物館外的區域,在1617-1817年期間稱為「俄羅斯大宅院」。之所以有此一稱,是因為在這兩百年期間,俄羅斯商人在此地經營進出口貿易事業。 俄羅斯大宅院由一排排的商鋪與倉庫組成,周圍由圍牆圈起環繞。

這些俄羅斯商人大多只在斯德哥爾摩環海未結冰的時期待在斯城。他們必須遵守特定的法規。他們只能夠從事大盤交易。交易過程由特定的俄文口譯幫忙,口譯則抽成當佣金。主要的販賣商品包括動物毛皮、亞麻、麻纖維(可作為經濟作物與工業原料的大麻纖維)、動物性油脂(用來製造肥皂以及舊時蠟燭的原料)和蠟等。這些都是易燃物品,因此該區域多次遭祝融之災。

這些俄羅斯人有專屬的東正教教堂,這也是瑞典自從宗教改革以來第一個非路德教派的教會。

(本文圖片攝於斯德哥爾摩市立博物館Stockholms stadsmuse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