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mage

böcker i norden

Jamie Chen (info [a t] jamie (dot) se)

Utför översättningar mellan svenska, engelska och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版主獲頒瑞典作家基金會全年度工作獎助金!)

Grattis!

[nyheter] news Posted on Thu, October 09, 2008 13:34:19

Blog Image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1940-)
瑞典時間下午一點,瑞典學院常務祕書Horace Engdahl剛宣布了今年桂冠。


瑞典電視台此刻的直播節目,瑞典Norstedts出版社編輯Håkan Bravinger表示,Le
Clézio和瑞典文壇也有淵源,他正是當年將瑞典作家Stig Dagerman引進法國的推手。他也在今年六月獲頒Stig
Dagerman-pris達格曼文學獎。



在哥特堡遇見黑色莫札特

dikter Posted on Sat, September 27, 2008 22:59:09

Blog Image
前有浪奔流,是時間的河
後有人湧走,是死亡的陣列
不同的河,不約而同到大海
不同的人,推開不同的門,只有一個出口
貝魯特的聲音說,那是夢的入口
在你睡著了之後

天上的雲也飄流
約好往同一個方向去
趕著,Exit
三角旗幟飄揚
各個聽狂風的哨音,向右看齊

它們或想隨風而去
然而繩杆不依

繫住你的,是哪一條繩?
是哪一支旗桿,讓你在灰藍音調的海風中屹立
撼不倒

浪走了,人散去
該隨浪而去,跟著腳步走
或甘心被繫於繩上,杆頂
求人間一絲溫柔、些許慈悲
粉墨登場,不得不的

三角頂的碼頭街燈
為未來式的旅人們排演
你的步伐還留在風中,浪中,雲想中
你的舞步還凌於水央,心上

忽然,一艘胖嘟嘟、白帥帥的大船,亮著八字鬍燈
悠晃晃、閒懶懶,從視線左方出現
在海面上盪出一抹微笑的弧線


聽莫札特安魂曲(Mozarts Requiem),在哥特堡歌劇院(GöteborgsOperan)
20080927
謝謝莫札特。謝謝哥特堡的舞者

Blog Image



Välkommen till Göteborg!

apropå Posted on Sat, September 27, 2008 00:51:30

在哥特堡與冰島相遇
Blog Image(Georg Guðni)

為了哥特堡國際書展,踏上瑞典這西岸大城。哥特堡目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觀光客特愛的藍色電車spårvagn (tram,在地面和公車、汽車共用馬路,時常出現路人奔逃、險象環生的畫面,或者是我多慮了)、擠滿人潮的書展和聽不完的研討會,而是這幅意外發現的冰島畫家Georg Guðni的畫作Landskap。這幾天下榻Elite Plaza Hotel,飯店是一八八九年的古建築,在原有的建築格局,融入現代感與設計巧思,非常有意思。
在飯店餐廳用餐途中(松露奶油算不算是最沒有必要的發明?),前往地下樓的盥洗室。下了大理石階梯來到洗手間,需要飯店的通行卡才能進去。一進入之後,左手邊有一小幅Andy Warhol的貓王在打招呼,正對面,則是這幅讓我幾乎忘了下樓原因的Landskap。讓人聯想到Rothko,有那麼一點類似。又,Rothko的畫作九月二十六號起在倫敦Tate美術館展出。前天英國衛報評論家不客氣批評了Rothko的作品,不過Rothko迷應該還是會去朝聖一番。
又,隔壁桌客人不會是瑞典學院院士Sture Allén夫婦吧?

書展是集體大拜拜,不少瑞典神祇/名人出沒,包括最近撈過界出犯罪小說的前司法部長Tomas Bodström(以前還當過足球員)、電視台文化節目主持人/小說家Daniel Sjölin、文化部長、一大堆電視台主人持人。在瑞典當名人有個好處,那就是瑞典人看到你的時候,不會有人尖叫搶著要簽名,否則會被稱為是osvenskt (unswedish非瑞典人的,大致上我認為它是個負面的形容詞)的行為。



ett intressant möte med författaren Ulf Stark

apropå Posted on Tue, September 16, 2008 21:59:39

Det är inte varje dag man träffar en svensk författare vars bok man har översatt. Och mötet med den svenske barnboksförfattaren upplevdes som overkligt men inte mindre spännande. Ulf Stark var alldeles vänlig när jag gick fram och presenterade mig med hans bok Hunden som log på kinesiska i handen.
Vi skrev autografer åt varandra, och det uppfattades som ett kollegialt tillmötesgående. Tack så mycket, Ulf!

在斯德哥爾摩文化中心的一場童書研討會上,真開心遇到瑞典童書作家Ulf Stark。Ulf Stark一頭白花花的頭髮,非常親切和善,我鼓起勇氣上前自我介紹,他立即開心與我握手和擁抱。幾年前曾為遠流出版社翻譯過Ulf Stark的

Hunden som log《微笑的狗》。他已經忘了自己是否收到過繁體中文譯本。我請他幫我簽名,他也請我幫他簽名(手抖…),很可愛的童書作家。

《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
瑞典原著作者 Författare :沃夫.史達克(Ulf Stark)
譯者 Översättare:陳靜芳 (Jamie Chen)
出版社 Förlag:遠流 (Yuan-Liou, Taiwan)
出版日期 Utgivningsdatum:2005.06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ISBN:9573255286

Blog Image
Blog Image



新書上架—小飛人上報嘍(3)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03, 2008 14:10:56

Blog Image

《小飛人上報嘍》( Karlsson på taket smyger igen)
瑞典原著作者 Författare :阿思緹.林格倫 (Astrid Lindgren)
繪者 Illustratör:伊蓉.威克蘭 (Ilon Wikland)
譯者 Översättare:陳靜芳 (Jamie Chen)
出版社 Förlag:天下雜誌 (CommonWealth)
出版日期 Utgivningsdatum:2008.09.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ISBN:9789866582257

作者簡介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

  瑞典童書作家,曾撰寫數十部繪本與兒童小說,1940年代出版的【長襪皮皮】系列廣受喜愛。林格倫獲獎無數,包括國際安徒生獎、德國書商和平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等,其作品除了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之外,也改編成電影、電視節目與戲劇。她相當關懷社會,強調人道精神。2002年逝世後,瑞典政府以她的名字成立兒童文學大獎,一方面紀念這位舉世聞名的國寶級作家,同時提供高額獎金,鼓勵創作,備受國際矚目。

繪者簡介
伊蓉.威克蘭(Ilon Wikland)

  1930年出生於艾沙尼亞,14歲移居瑞典,現居斯德哥爾摩。威克蘭畫風多元細膩,於1954年開始為林格倫的《米歐.我的兒子》(Mio, min Mio)作畫,之後幾乎所有林格倫作品的插畫,都出自她的畫筆。

譯者簡介
陳靜芳(Jamie Chen)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時報開卷好書《鯨騎士》、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美國舞蹈家鄧肯女士自傳《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麥可.康納利《詩人》和《黑暗回聲》、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和《蓋布瑞的禮物》,以及譯自瑞典文的《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和《陽光草地》(Sunnanäng)等書。

(譯者碎碎念:翻譯小飛人這套書時,經常回想起一些童年往事,喜的,苦的。我一邊教小飛人卡爾森說中文,一邊想起很久以前有個電視節目叫阿福。小女孩晚上寫作業,總愛胡思亂想,托腮望向窗外的大月亮,心想哪一天阿福突然飛來窗前,揮手說聲Hello!,那該多有趣呢。)



新書上架—小飛人逗管家(2)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03, 2008 14:03:36

Blog Image

《小飛人逗管家》( Karlsson på taket flyger igen)
瑞典原著作者 Författare :阿思緹.林格倫 (Astrid Lindgren)
繪者 Illustratör:伊蓉.威克蘭 (Ilon Wikland)
譯者 Översättare:陳靜芳 (Jamie Chen)
出版社 Förlag:天下雜誌 (CommonWealth)
出版日期 Utgivningsdatum:2008.09.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ISBN:9789866582271

作者簡介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

  瑞典童書作家,曾撰寫數十部繪本與兒童小說,1940年代出版的【長襪皮皮】系列廣受喜愛。林格倫獲獎無數,包括國際安徒生獎、德國書商和平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等,其作品除了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之外,也改編成電影、電視節目與戲劇。她相當關懷社會,強調人道精神。2002年逝世後,瑞典政府以她的名字成立兒童文學大獎,一方面紀念這位舉世聞名的國寶級作家,同時提供高額獎金,鼓勵創作,備受國際矚目。

繪者簡介
伊蓉.威克蘭(Ilon Wikland)

  1930年出生於艾沙尼亞,14歲移居瑞典,現居斯德哥爾摩。威克蘭畫風多元細膩,於1954年開始為林格倫的《米歐.我的兒子》(Mio, min Mio)作畫,之後幾乎所有林格倫作品的插畫,都出自她的畫筆。

譯者簡介
陳靜芳(Jamie Chen)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時報開卷好書《鯨騎士》、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美國舞蹈家鄧肯女士自傳《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麥可.康納利《詩人》和《黑暗回聲》、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和《蓋布瑞的禮物》,以及譯自瑞典文的《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和《陽光草地》(Sunnanäng)等書。

(譯者碎碎念:這是第一次譯書譯到掉眼淚的。大人一巴掌呼的打上臉頰時,我為書中的弟弟心疼,我看見在音樂教室裡,一個小女孩遭變態老師痛打,壓著罰下跪。我的手往臉上一摸,她的眼淚,是溫熱的。)



新書上架—屋頂上的小飛人(1)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03, 2008 13:18:27

Blog Image

《屋頂上的小飛人》(Lillebror och Karlsson på taket)
瑞典原著作者 Författare :阿思緹.林格倫 (Astrid Lindgren)
繪者 Illustratör:伊蓉.威克蘭 (Ilon Wikland)
譯者 Översättare:陳靜芳 (Jamie Chen)
出版社 Förlag:天下雜誌 (CommonWealth)
出版日期 Utgivningsdatum:2008.09.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ISBN:9789866582264

作者簡介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

  瑞典童書作家,曾撰寫數十部繪本與兒童小說,1940年代出版的【長襪皮皮】系列廣受喜愛。林格倫獲獎無數,包括國際安徒生獎、德國書商和平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等,其作品除了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之外,也改編成電影、電視節目與戲劇。她相當關懷社會,強調人道精神。2002年逝世後,瑞典政府以她的名字成立兒童文學大獎,一方面紀念這位舉世聞名的國寶級作家,同時提供高額獎金,鼓勵創作,備受國際矚目。

繪者簡介
伊蓉.威克蘭(Ilon Wikland, 1930—)

  1930年出生於艾沙尼亞,14歲移居瑞典,現居斯德哥爾摩。威克蘭畫風多元細膩,於1954年開始為林格倫的《米歐.我的兒子》(Mio, min Mio)作畫,之後幾乎所有林格倫作品的插畫,都出自她的畫筆。

譯者簡介
陳靜芳(Jamie Chen)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時報開卷好書《鯨騎士》、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美國舞蹈家鄧肯女士自傳《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麥可.康納利《詩人》和《黑暗回聲》、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和《蓋布瑞的禮物》,以及譯自瑞典文的《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和《陽光草地》(Sunnanäng)等書。

(譯者碎碎念:細心的編輯來信提醒,這套書繪者Ilon Wikland名字原被譯為伊隆.維克蘭 ,希望我將Ilon
譯成較女性化的名字。Ilon
Wikland出生於Estonia,Ilon並不是瑞典人名字。當初我不確定發音為伊或艾,又不能瞎猜。想到一個方法。撥了電話給住在斯德哥爾摩國王島上的Ilon
Wikland本人。瑞典人一接起電話會先報上自己的名字。電話線那端,年近八旬的她中氣十足地說:伊蓉。我一時語塞,只好胡謅說自己打錯電話啦。任務達成,確定譯名為伊蓉。)



北歐史前石雕

apropå Posted on Sun, August 31, 2008 22:09:00

Hällristningar vid Nämforsen 南溪史前石雕遺跡。(詳細介紹在此)

Blog Image

南溪(Nämforsen)位於瑞典北部諾爾蘭區(Norrland)盎格曼蘭省(Ångermanland)的涅斯歐克(Näsåker),從蘇雷弗提歐(Sollefteå)順著悠悠的盎格曼大河(Ångermanälven)直上,就在蘇城與雍瑟勒(Junsele)之間。

六千年前的寶貴石雕,沒有任何的人工圍欄或防護。指尖拂於其上,瞬間的感動,跨越時空隔閡。六千年前的維京子民,曾經在這塊土地上與大自然搏鬥,石雕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孕婦,小孩,龍骨大船,歷史的輪廓一刀刀刻印在溪邊石板上。北歐的龍和中國的龍不無神似之處。或許六千年前,歐亞先民都是巨龍的子民?

Blog Image

(南溪水聲淙淙,猶在記憶裡奔流)

Blog Image

(三隻可愛的紅傢伙)

Blog Image

(min favorit, så klart!)

Blog Image

(Junsele動物園。大家通常專程到此觀賞罕見的白老虎和白獅子。不過在豔陽天下,兩隻前腳泡在浴缸裡的麋鹿也很性感的。)

Blog Image

(獵女巫的故事。下回再敘。或許你已經看過Jan Guillou的女巫專題報導?)



“Översättningsstöd kan fördubblas”

[nyheter] news Posted on Mon, August 25, 2008 00:58:54

Blog Image

文 / Johanna Ekström
中文翻譯整理 / 陳靜芳
瑞典原文出處

根據瑞典日報(SvD)報導,瑞典文化理事會(Kulturrådet)有意在海外大力推廣瑞典文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文化理事會要求文化部發出兩倍輔助金。此外文化理事會也希望負責辦理歐盟的新文學獎。

明年歐盟將頒發一項新的歐洲文學獎,其目的在於鞏固歐洲文學地位。瑞典文化理事會已提出申請,希望爭取成為二零零九年該獎項的主辦單位。部分考量原因是,明年瑞典將接手成為歐盟主席一職,此外,此舉也符合文化理事會打算在國外提升瑞典文學知名度的新策略。

文化理事會建議該獎項應頒發給作品從未在海外出版的新銳作家。如此一來對翻譯者也有益處。

根據文化理事會辦事員海倫.施傑藍(Helen Sigeland)表示,他們希望焦點別擺在獎項本身,而在於挑選出作家名單的過程。她說:「候選名單上可能列出十位作家,他們的作品將有機會被譯成其他語言。如此一來,翻譯者也會受到注意,我們認為翻譯者應該也是這個文學獎的一部分。」

文化理事會想承辦明年此項文學獎其一原因是,希望這能為瑞典文學帶來正面影響。海倫.施傑藍表示,即使瑞典和其他所有國家以同樣條件參與,舉辦頒獎典禮的國家仍會受到額外的注意。不過該獎項的目的並非只在於讓瑞典作家更引起注意,而是也是希望讓作家與譯者能夠在一個歐洲場合上聚會。

彼此的交流是重點。國際會議對國家有強化效果,不管在瑞典或國外舉辦都一樣。

對於這樣的歐洲文學獎而言,焦點很容易繞著作者的國家打轉。然而海倫.施傑藍特別指出,最重要的仍是作者本身。

她說:「一個作家只能代表自己,沒有其他。作家不能當成其他事物的象徵。我們認為這個獎項重要之處在於,它能夠為之前無緣和國際讀者打過照面的作家創造出版機會。」

今年秋季將會決定是否由瑞典文化理事會負責主辦這項文學獎。倘若如此,則由歐盟會負責百分之六十的開支。其餘金額由文化局支出。

然而歐盟的文學獎只是文化理事會計畫在國際上鞏固瑞典文學地位的其中一部分而已。今年一月,文化理事會負責頒發翻譯補助金。這筆補助金頒發前經過了一番熱烈辯論,因為原本支持在國外翻譯出版瑞典文學的瑞典協會(Svenska Institutet)已經不再提供補助。文化部先是表示,該部門不想負責處理翻譯金,儘管如此,文化部在去年九月提呈的文化經費中,仍撥出七百萬克朗款項給文化理事會

如今文化理事會對這筆金額並不滿意,要求金額提高一倍。文化理事會希望挪用部分金額來幫助國外出版社翻譯瑞典文學。而且主要是小眾文學。

海倫.施傑藍表示,小出版社的經費不多。暢銷書不需要這樣的翻譯補助,因為出版社這些書會熱賣。但是小眾文學,例如散文,相較之下就比較難推廣引介,翻譯補助金這時候就發揮作用了。

部分金額也將做為在開發中國家的翻譯補助金。

「我們把企圖心設在這個層次。為了執行這個策略,我們需要取得不同於以往的更多其他資源才行,」海倫.施傑藍說。

(圖片來源)



Tack!

apropå Posted on Sun, July 27, 2008 22:10:15

Blog Image
Ett stort tack till LW och B-O för en underbar resa i Norrland!



「譯者才是寫書人」av Lars Ryding

apropå Posted on Sat, July 12, 2008 00:03:48

昨天《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專欄作家Lars Ryding寫了一篇名為「譯者才是寫書人」(Det är översättaren som skriver boken)的文章。
中譯整理如下:

“Det är översättaren som skriver boken” (「譯者才是寫書人」)
作者:Lars Ryding
中文翻譯:陳靜芳

說來或許(瑞典)讀者會覺得訝異,不過暢銷書Flyga drake (中譯《追風箏的孩子》)不是Khaled Hosseini所寫,剛出版的續集Tusen strålande solar也不是他所寫。但是書皮和書內頁明明都印有Khaled Hosseini的大名。書背也有。書脊也有。 既然如此,我怎麼能大言不慚的說不是他寫的呢?簡單得很。Khaled Hosseini根本不懂瑞典文。他的確以英文寫了The kite runner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英文是他的語言。後來書經過翻譯,瑞典讀者閱讀的是譯者Johan Nilsson的語言,瑞典文。Johan Nilsson身為譯者,當然依循Khaled Hosseini的文本,但是文字選擇、語調和層次拿捏,都是譯者Johan Nilsson的巧思與心血。
語言和語言之間並沒有僵化機制的對應關閉,因此每一個字並不是只有一個可能的翻譯或表達方式。(謝天謝地,還好沒有,否則就太枯燥乏味了!)試想,讓三個不同的人將The kite runner翻譯成瑞典文。結果當然是三個不同的文本!類似,但是絕對不同。
將屠格涅夫(
Turgenjev)的小說Rudin翻譯成瑞典文的譯者Nils Håkansson在提到新譯這本書時,曾經做了個比喻。我們在觀賞一幅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圖畫時,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市政廳,而是建築師Ragnar Östberg之心血創作的重製品。同樣的,翻譯乃是以一個新的語言,透過個人的詮釋,來重新組織文本。因此Håkansson認為譯本有兩個作者。
書評家如果以「文字生動
優美,躍然紙上」來描述某位外國作家,顯然是沒搞清楚狀況了。Christina Gullin在其著作譯者的聲音》(Översättarens röst)曾提到某瑞典評論家的評語:「文字平衡感大師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在新書中歡慶勝利。」伯吉斯懂瑞典文耶!
任職本報的瑞典著名譯者Caj Lundgren在Gullin的書中,將譯者一職比為鋼琴師。譯者無法更改樂譜上的音符,但是譯者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音樂。鋼琴師和譯者都是在明顯界定的框架內創作的藝術家。
偶爾在音樂會海報上,鋼琴師名字的字體會比作曲家的名字大得多。但是在書本的世界,可不是這麼一回事。讀者永遠不會看到書皮上這樣寫:
Blog Image
譯者Johan Nilsson著
(書名)Flyga Drake
改編自Khaled Hosseini的小說

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辯論議題,我已經聽到出版界傳來哈欠聲連連,對出版界而言,作者才是大明星,譯者只是幕後工作者。
在此筆者希望表示一點異議,畢竟本人也曾經在幕後代打過一些雜工。筆者在此有個不情之請,希望讀者下回在讀到某翻譯書籍且看得津津有味時,能夠至少在心裡對譯者表達一半的心意。至於譯者的名字,只要讀者認真在書上翻找,應該可以找到的。

文章出處



瑞典文學短波

[nyheter] news Posted on Fri, July 11, 2008 00:48:02

Blog Image
去年瑞典作家Sara Stridsberg以《夢學院》(Drömfakulteten) 獲頒北歐理事會文學獎。今年《夢學院》也將出版西班牙文版。瑞典文化部提供的百萬翻譯補助金,由《夢學院》在內的四十多本著作均分。(臺灣的官方翻譯補助金快來吧!)
《夢學院》以Valerie Solana為主角,她在六零年代寫下SCUM宣言 (Society for Cutting Up Men)以及試圖槍殺Andy Warhol不成,聞名世界。不過Stridsberg在序言中表示,該書純屬虛構。

幾位頗有名氣的瑞典作家繼續拓展海外市場。Klas Östergren的紳士們(Gentlemen)將橫掃匈牙利,Steve Sem-Sandberg的泰瑞斯(Theres)則進軍波蘭。
Östergren的
紳士們寫於一九八零年,二零零五年才出版續集幫派份子》(Gangsters)。用二十五年的時間醞釀一本書,也算是文壇少有。紳士們的有聲書由瑞典演員Björn Kjellman朗誦,我覺得他的語調和書中的斯德哥爾摩城裡人調調非常貼近,節奏也掌握得相當好。
說到有聲書,不得不附帶一提,朗誦這工作不是嘴巴念念就算。曾擔任過瑞典文化部部長的Leif Pagrotsky自己非常喜歡Karin Boye的
凱洛因》(Kallocain),毛遂自薦錄了有聲書。凱洛因這本小說真的很具獨創性,下回再詳細介紹。可惜的是Pagrotsky的聲音太過低沉,簡直把這本好書毀了。他當政客還行,朗誦這項專業,還是交給演員吧。

在青少年文學方面,Maria Gripe的多本故事書將出版立陶宛文版。此外,Johanna Thydell
的《屋頂上星光閃爍》(I taket lyser stjärnorna)於二零零三年獲頒瑞典重量級的奧古斯特文學獎之兒童青少年文學獎項,該書除了將改編成電影,也會出版塞爾維亞文譯本。
Maria Gripe剛於去年辭世,享年八十三歲。她的作品風格帶超自然與魔幻風,刻意與大多數走商業取向討喜風格的兒童青少年作品做區隔。她的有聲書由瑞典大腕演員Pernilla August朗誦。Pernilla August曾經參與柏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以及「星際大戰」的電影演出。

瑞典童書舉世聞名,在日本亦然。在斯德哥爾摩和一個東京女生聊天,她提到小時候就看過小飛人卡爾森的故事書(2008年天下雜誌即將出版)。
為了日本這塊廣大的市場,今年瑞典文化部首度參加七月在東京登場的國際書展,向桃太郎們推廣瑞典兒童文學。



北歐書架—Made in Sweden

[nyheter] news Posted on Thu, April 10, 2008 10:37:46

Blog Image(圖片來源)

北歐國家之間書籍彼此輸出的情況相當普遍。
有個奇特的現象是,瑞典作家到北歐鄰國開疆闢土,戰績斐然令人刮目相看,反觀挪威、丹麥和芬蘭作家出征IKEA國度卻較難打下一片江山。瑞典作家究竟有何魅力,讓北歐讀者為之風靡?

斯堪地那維亞子民舉凡歷史、語言與文化有諸多類似之處,也有不少北歐作家魅力橫掃北歐全境。觀察去年北歐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即可一窺究竟。例如瑞典犯罪小說天王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這兩年異軍突起的史提格.拉爾森(Stieg Larsson,見註一)、犯罪小書女王麗莎.馬克倫(Liza Marklund)以及以反骨形象著稱的揚.基尤(Jan Guillou)不僅是雄踞瑞典排行榜的常勝軍,在北歐鄰國亦有廣大讀者群。挪威方面,曾任司法部長的安妮.霍特(Anne Holt)以及去年以《紅胸膛》(Rødstrupe)入圍CWA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匕首獎決選名單的喬.涅斯柏(Jo Nesbø)是北歐讀者熟悉的挪威暢銷犯罪小說作家。丹麥作家成功在北歐鄰國打開市場者並非沒有,不過大多為純文學小說家,例如享譽國際的彼得.霍格(Peter Høeg) 、近來瑞典書評家強推的卡斯頓.詹森(Carsten Jensen)以及以《狗頭》(Hundehoved)一書被喻為劃過丹麥文壇天際的慧星之新銳作家莫頓.朗斯蘭(Morten Ramsland)。芬蘭作家似乎較難打入北歐市場,少數例外是繼續以姆米/嚕嚕米童書系列征服北歐國家小朋友的朵貝.楊笙(Tove Jansson)。

Blog Image

雖然北歐地區語言與文化類似,但是在北歐某國暢銷的作家,到了北歐另一國家並不見得必然熱賣。例如橫掃瑞典、挪威、丹麥書市的史提格.拉爾森之「千禧系列」(見註一),東征芬蘭卻硬是被諾基亞王國子民們冷處理。由此可見,即使全世界正興起一股北歐文學浪潮,但是仔細分析這浪潮的源頭,卻可細分出彼此之間微妙但明顯的差異。北歐,畢竟是具有多樣面貌的北歐。

瑞典作家在北歐稱霸,所向披靡,其中一個常見說法是北歐讀者對於其書中描述場景感到熟悉。芬蘭讀者閱讀瑞典作家曼凱爾的犯罪小說可能比閱讀英美小說來得有親切感。但是反觀北歐作家要打入瑞典市場卻不是那麼容易,或許是因為瑞典讀者啃本國作家的書即可充分滿足地域認同的需求,沒必要再叫外賣。有些丹麥出版商認為形成此一現象的其一原因是深諳生存之道的瑞典人較能迅速調整寫作方向以迎合市場所需。不論這說法是否貼近事實,可以確定的是,丹麥作家已經厭倦了瑞典人席捲丹麥書市、硬是在去年丹麥十大暢銷排行版喧賓奪主搶下九席的惱人事實。

丹麥人關起門來自省,認為這和丹麥盛行的高調文化氣候不無關係。丹麥大出版社如Gyldendal將版圖重心擺在純文學書籍,在北歐各國創下銷售佳績的犯罪小說充其量只被視為次級品文化。反觀瑞典出版業龍頭邦尼耶集團(Bonniers)不僅出版重量級文學作品,對於能吸金且以娛樂取向為主的「輕文學」也同樣重視。

Blog Image

挪威方面,雖然挪威文和丹麥文的差距在語言上比瑞典文更接近,但是挪威讀者對於瑞典作家的熟悉度與接受度卻遠高於丹麥作家。能夠攻下挪威讀者心防的丹麥作家屈指可數,除了頗具知名度的彼得.霍格(見註二)之外,或許以《弑君》(Kongemordet)一書擠進挪威十五大暢銷排行榜的漢娜.維柏克.霍斯特(Hanne Vibeke-Holst),還有以小說《例外》(Undtagelsen)一躍成為版權人人搶的當紅作家克里斯.雍格森(Christian Jungersen)算得上是挪威讀者大致熟悉的丹麥作家。挪威人普遍與瑞典人較接近(註三) (雖然兩國人民喜歡耍嘴皮互貶),挪威人也看瑞典電視,而且許多挪威讀者直接閱讀瑞典原文書籍。也難怪挪威十五大暢銷書排行榜,瑞典人臉不紅氣不喘輕鬆摘下十二席。

Blog Image

至於芬蘭書市,瑞典作家曼克爾依舊穩坐芬蘭暢銷排行榜龍頭寶座。芬蘭作家想在北歐闖出一片天向來不容易。北歐讀者有印象的芬蘭作家大概只有在歐陸比在北歐知名的亞托.帕希里納(Arto Paasilinna),以及使用瑞典文寫作的席爾.威斯特爾(Kjell Westö)。這不禁讓謙虛內斂的芬蘭人有懷才不遇的慨嘆。

Blog Image

根據赫爾辛基大學北歐研究中心的研究分析,瑞典毫無疑問是北歐地區最懂得市場行銷的國家。瑞典人是超級推銷員,他們將家具(IKEA)、服飾(H&M)和烈酒(Absolut)行銷到全世界。因此瑞典人書也賣得好,絲毫不令人意外。

儘管瑞典作家橫掃北歐市場,但是正在全球書市興起的北歐文學浪潮,首航者卻是以《蘇菲的世界》走紅全球的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以及可惜未在臺灣打響知名度的丹麥作家彼得.霍格。提到喬斯坦.賈德,他可說是挪威Aschehoug出版集團在全球書市的最大出口主力,他的書在閱讀口味不盡相同的許多國家包括德國、巴西、日本和臺灣等地狂銷熱賣,但奇怪的是丹麥和瑞典讀者偏不買他的帳。可以說臺灣讀者對這挪威佬的欣賞遠超過他的瑞典和丹麥鄰居呢。

註一:
史提格.拉爾森是瑞典犯罪小說一則現代傳奇。拉爾森於二零零四年辭世,享年僅五十歲。隔年夏天他的犯罪小說三步曲「千禧系列」第一集《憎恨女人的男人》(Män som hatar kvinnor)才問世。接下來兩年陸續出版了第二集《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與第三集《爆炸的空中樓閣》(Luftslottet som sprängdes)。光是在人口區區九百萬的瑞典,「千禧系列」就狂賣兩百萬冊。「千禧系列」亦攻下挪威和丹麥去年十大暢銷書排行榜前三名。

註二:
彼得.霍格是極重視隱私的作家,一九九二年以《情繫冰雪》(Frøken Smillas fornemmelse for sne)贏得舉世讚譽,在國際文壇奠定其地位,該書曾改編為好萊塢電影。霍格自一九九六年起隱居彷彿自人間蒸發。與讀者睽違十年之後,二零零六年才打破沉默,以《沉默的女孩》(Den stille pige)重出江湖,堪稱文壇一絕。

註三:
挪威與瑞典本是一家,挪威自一九零五年才從被迫與瑞典合組的聯盟脫離,成為獨立國家。

Blog Image



《陽光草地》Sunnanäng av Astrid Lindgren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Thu, March 27, 2008 11:38:46

Blog Image

Författare作者/ 阿思緹.林格倫 (Astrid Lindgren)
Illustratör繪者/ 瑪莉特.同克維思特 (Marit Tornqvist)
Översättare瑞典文-中文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Utgivningsdatum出版日期/ 20080305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Blog Image

本書內容簡介 Beskrivande text
《陽光草地》是林格倫(Astrid Lindgren)筆下一則美麗的故事。讀者隨著她的筆觸,進入一個天寒地凍的世界,一對饑寒交迫的窮苦兄妹馬提亞斯與安娜無依無靠,過著非人的生活。讀者期待著奇蹟,紅鳥於焉出現。
Sagan
om Mattias, Anna och den röda fågeln, från Sunnanäng är en av de
vackraste Astrid Lindgren skrivit. Den kom till 1959 och ges nu ut som
bilderbok. Kölden har sällan varit svårare och våren aldrig skirare än
här.

插畫家Marit Törvqvist以畫筆成功勾勒出這對孤兒兄妹寄人籬下掙扎求生的感人故事,從灰暗毫無希望的農舍到五彩繽紛的陽光草地,一幅幅圖畫牽動著讀者情緒。
Marit
Törvqvist har gjort en mästerlig iscensättning av berättelsen om de
fattiga föräldralösa barnens kamp för sin existens hos bonden i Myra
och mötet med den röda fågeln som visar vägen till körsbärsblom och
gröna ängar och en mor som ropar “Kom alla mina barn”.

林格倫在本書編織了一則早年窮苦社會中兒童被迫工作的真實記錄,並以天堂般美麗遠景做為強烈對比。耀眼的白雪、紅花與綠地,對應日常生活中的灰暗,在插畫家Marit Törnqvist的作品中亦真實呈現,令人難忘。
Astrid
Lindgren har komponerat en gnistrande sagoväv av en sann “dokumentär”
om barnarbete och fattigdom med en vacker vision av paradiset.
Gnistrande snö och körsbärsblom, mot fattiggrå obevekliga vardag också
i Marit Törnqvists oförglömliga bilder.

插畫家Marit Törnqvist一九六四年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五歲時舉家遷往荷蘭。一九八二年起定居阿姆斯特丹,已婚,育有二子。她不僅為童書做插畫,也寫書。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童話樂園Junibacken,也可見到她的藝術巧思。
Marit
Törnqvist är född 1964 i Uppsala. Flyttade till Holland fem år gammal.
Bor sedan 1982 i Amsterdam med man och två barn. Hon illustrerar mest
barnböcker, har hittills författat en bok och har gjort scenografin
till Astrid Lindgrens miljöer på Junibacken.

媒體推薦
【97年3月誠品選書】無依無靠的小兄妹馬提亞斯和安娜,被一個壞農夫收養後,開始了悲慘的日子。每天有做不完的農事,而且吃不飽、穿不暖,兄妹倆一心期盼冬天趕快來,他們就能去上學。終於,冬天到了。某天,他們在放學途中卻意外來到陽光草地,在那裡春暖花開,還有豐盛的食物及玩伴。然而,轉眼冬天又要結束了,這對小兄妹該如何留住他們的陽光草地呢?

■作者簡介
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瑞典童書作家,曾撰寫超過八十部繪本與青少年小說等作品,一九五○年代出版的《長襪皮皮》系列廣受喜愛。林格倫獲獎無數,包括國際安徒生獎、德國書商和平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等,其作品除了翻譯成數十種語言之外,也改編成電影、電視節目與戲劇。二○○二年逝世後,瑞典政府以她的名字成立兒童文學大獎,一方面紀念這位舉世聞名的國寶級作家,同時提供高額獎金,鼓勵創作,備受國際矚目。

■繪者簡介
瑪莉特.同克維思特 (Marit Törnqvist)
一九六四年出生於瑞典,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學習插畫,曾獲得荷蘭重要獎項「銀畫筆獎」。除了本書之外,瑪莉特也是林格倫《牛牛亞當生氣了》、《陽光草地》等繪本的繪者。

■譯者簡介
陳靜芳(Jamie Chen)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麥可‧康納利《詩人》和《黑暗回聲》、《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愛因斯坦的夢》作者艾倫‧萊特曼之《診斷》、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和《蓋布瑞的禮物》以及瑞典文的青少年文學作品《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等書。現居瑞典。



《夜遊者》(Nattorienterarna)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Sat, February 23, 2008 12:38:09

Blog Image
兩個女人的夜半囈語。

Nattorienterarna av Kristina Lugn

這是瑞典女詩人(也是瑞典學院院士)Kristina Lugn的劇本,一九九八年在斯德哥爾摩的布侖街四號劇場(Teater Brunnsgatan Fyra)上演,導演Åsa Kalmér,劇中只有兩位女性角色的對話,由瑞典著名的兩位女演員Lena Endre和柏格曼愛將Pernilla August分飾Vera和Bricken。一九九九年,劇本付梓出版(Bakhåll)。

Kristina Lugn在瑞典是出了名的一句大師,劇中不乏她的經典一句,通常會先令人淡淡一笑,接著是微微的心痛。兩個女人的夜半囈語,很棒。



挪威圖畫書《赫曼的夏天》獲波隆那國際書畫展大獎殊榮

[nor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Mon, January 28, 2008 13:31:22

Blog Image

也看北歐童書翻譯在瑞典

第八屆北歐兒童書國際會議將於挪威Stavanger舉行。Stavanger也是2008年的歐洲文化首都,將會舉辦超過千場活動,Stavanger 2008將是挪威最大的文化盛事!

今天瑞典SvD報紙藝文版探討在瑞典翻譯出版北歐鄰國童書的情況。根據統計,瑞典翻譯童書大多譯自英文(58%),其次是日文(18%,包括七龍珠在內的許多日本漫畫),而翻譯自北歐鄰國的童書(竟)僅有7%的市場占有率。

SvD訪問了挪威圖畫書(bilderbok,有別於童書barnbok,市場定位不限於兒童閱讀)作家Stian Hole,他的新作《赫曼的夏天》Hermans sommar (挪威原文標題Garmanns sommer)將於三月推出瑞典文譯本。

Stian Hole不僅是圖畫書作家,也做插畫和封面設計。挪威著名作家Lars Saabye Christensen的小說作品封面皆由他設計。《赫曼的夏天》是Stian Hole的第二本圖畫書,第三本將於秋季在挪威出版。

2007年春天,《赫曼的夏天》在波隆那國際兒童書畫展擊敗來自世界超過千本作品,獲頒波隆那國際兒童書畫展最佳選書大獎—(Bologna Ragazzi Award)。

「當代挪威圖畫書面貌正在改變。全新一代的圖畫書作家其作品訴求對象不再侷限於兒童。在這個特別的對話空間,作者訴說故事的方式不僅針對兒童讀者,同時也試圖挑戰傳統印象,並且處理一些難解的生命議題。」

Stian Hole表示,這項挑戰牽涉到童書主題的美學傳統—包括新的美術技巧、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有別於傳統的當代主題,可能是有精神疾病的母親,或是有暴力傾向的父親。《赫曼的夏天》的主題則是改變。一個六歲的小男童準備上小學,還有三個不久人世的老婆婆。

「我在兒子即將上小學時,創作了這本書。本書嘗試以六歲孩童的角度看世界。構圖完全以數位相機照片輯繪完成。赫曼的人像可能以三十張不同的臉部照片構成。我不會畫畫,不過我一向喜歡剪剪貼貼。到目前為止,就圖畫書而言這項技術並不普遍,不過我相信應該會慢慢普及。」

《赫曼的夏天》和許多北歐圖畫書一樣,有著飽滿豐富的北歐大自然風景。
「我從報導上得知英國的情況正好相反。英國的圖畫書為了國際市場考量,通常會將英國特有的環境去除。這想法相當不可思議。就《赫曼的夏天》而言,目前該書已有十種語言的譯本,而且是在截然不同的國家出版,包括南韓、巴勒斯坦、美國和俄國等等。這顯示即使故事場景設在北歐,但是書中所探討的主題—凡事有結束的一天,但是也會新的開始—放諸四海皆準,是全世界的人都能有所認同與體會的。」



瑞典作家Åsa Nelvin (1951-1981)

[svenska författare] Posted on Fri, January 25, 2008 17:22:57

瑞典作家Åsa Nelvin於一九五一年出生,母親在她十歲時過世。她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寫書、畫畫,也當過演員。十五歲即申請進入瑞典哥特堡Göteborg 的戲劇學校就讀,是該校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不過她在半年後即退學。

雖然Åsa Nelvin未完成正規戲劇訓練,不過仍爭取到在瑞典電視劇Friställd演出,該劇共有十集,由Bengt Bratt製作、Jackie Söderman擔任導演(正是瑞典橫跨三十年的電視劇Hem till byn的製作和導演。Hem till byn從一九七六年演到二零零五年,演員們完全不用化老妝,一生歲月在戲劇中自然完整地被記錄下來。Hem till byn是瑞典從傳統農村社會進步(?)到現代機械化大量生產農業的縮影寫照,現有DVD)。Friställd於一九六九年在瑞典國營電視SVT播出,同年Åsa Nelvin出版了第一本童書,當年她十八歲。

當時也在Rabén & Sjögren出版社擔任校閱的Astrid Lindgren(正是享譽世界的童書作家,《長襪子皮皮》Pippi Långstrump的作者是也。前幾天正好有瑞典朋友問我Pippi Långstrump中文怎麼說。我說是長襪子皮皮,瑞典人覺得皮皮和Pippi感覺好像不是同一個人呀)也拜讀了Åsa Nelvin的手稿。(又,Astrid Lindgren的書之所以在Rabén & Sjögren出版,是因為當年瑞典大出版社邦尼耶Albert Bonniers Förlag不識貨地退了Astrid Lindgren的稿子。如今此事成為瑞典藝文界津津樂道的一個註腳,也是想出書但屢遭退稿的新作家常拿來自我安慰的例子。) Astrid Lindgren曾在一封信上寫著:「Åsa Nelvin有一天將會成為大作家。」Åsa Nelvin初試啼聲,令Astrid Lindgren驚豔的首部童書作品是《白熊們》(De vita björnarna),於一九六九年出版。書中插畫由Hans Arnold操刀,Hans Arnold以陰森恐怖畫風見長,成功營造《白熊們》的氛圍。

Åsa Nelvin的下一本作品是”Det lilla landet” / The Little Country (一九七一年,Bonniers出版社),同樣是童書,之後又出版了兩本小說:”Tillflyktens hus” / The House of Refuge (一九七五年,Norstedts出版社)以及”Kvinnan som lekte med dockor” / The Woman who played with dolls (一九九七年,Norstedts出版)。最後一本作品是詩集,或者應該說是散文集,書中描述了童年以旁觀者姿態看世界的印象。”Gattet” / The Inlet (一九八一年,Norstedts出版)出版時大受書評家讚賞,但Åsa Nelvin已不在人世。她在該書出版前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歲。



En vintersaga i Uppsala

[nyheter] news Posted on Thu, January 17, 2008 17:47:01

Blog ImageUppsala Stadsteater烏普薩拉市立戲劇院一月推出強檔新戲–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En vintersaga / The Winter’s Tale)。戲劇院為了促銷票房,相當有心特別安排了免費講座,為觀眾介紹故事內容。

講座主講人做了三個可愛的布偶介紹劇情,讓聽眾立即進入狀況(當然隔壁就是供酒吧台的事實可能也有助於營造朦朧的藝術氣氛)。她提到瑞典導演柏格曼也曾於一九九四年將《冬天的故事》搬上舞台,在斯德哥爾摩皇家戲劇院Dramaten盛大演出,之後甚至到紐約公演了四場。不過《冬天的故事》在紐約的演出反應相當兩極化,不如柏格曼所預期,因此取消了繼續轉戰倫敦的演出計畫。柏格曼官網的說法是,柏格曼本人認為倫敦的表演場地無法呈現出該劇原有的舞台氣氛與效果,因此取消了倫敦行。究竟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已入土的柏老自己清楚吧。

講座席間盡是銀髮族。主講人一問,果然有位白髮蒼蒼的老者表示當年在皇家戲劇院欣賞了該劇演出,頓時在場聽眾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

《冬天的故事》主題是原諒,和解。男人搞砸,女人原諒,大和解。主講人說,生命就是如此。席間一位祖母級的瑞典女性立即加了一句tyvärr! (真是太糟了/可惜)。在座其他瑞典伯伯表情有如烏鴉飛過。她說她可不會輕易原諒男人,語氣聽來可能是一位年輕時受過情傷如今仍懷恨在心的堅強女性啊。



Bon anniversaire, Simone de Beauvoir!

[nyheter] news Posted on Wed, January 09, 2008 15:52:31

今天(0109)是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的百年誕辰紀念日。瑞典國營電台SVT 2為了慶祝,前天就開始撥放西蒙波娃和沙特的相關影片。分別是七號播放的「花神咖啡館的戀人」(Les Amants du Flore/ De älskande på Café de Flore),昨天和今天晚上(22:25)則是播放上、下兩集以沙特做主軸的「沙特–激情的年代」(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 / I passionernas tid)。兩部影片截然不同,分從不同的年代與角度切入。在Les Amants du Flore,西蒙波娃的角色著重在女性追求經濟獨立與性自主的描述,在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她則是被賦予一個近似母親的看護者與旁者角色。

或許正如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La mort de l’auteur)所言,文本才是主角,讀者的詮釋才是重點,推敲作者的本意沒有意義。或許西蒙波娃與沙特的生命在成了眾人探討的文本之時,詮釋權屬於讀者,屬於觀眾。作者本身已被消音,無法發聲。也或許,讀者的詮釋構成了文本的一部分。畢竟,如果沒有眾人的推崇,不會有今日的西蒙波娃和沙特。文本與文本的詮釋不再處於對立的狀態,也不是一體兩面,而是在一種保持些許距離(Derrida所謂的play)的曖昧關係。

SvD專文連結 (今天得忙著趕稿,這篇文章有興趣的人先看看吧!)



God jul och gott nytt år!

apropå Posted on Mon, December 24, 2007 12:27:05

Blog Image

(圖片來源)

祝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成!

“Lägg dig med det gamla å vakna upp med det nya”!



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priset 2007

[nyheter] news Posted on Thu, December 06, 2007 23:50:11

2007年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

今年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由男性作家包辦三大獎項:文學類、非文學類以及兒童與青少年文學類。文學類獎項得主Carl-Henning Wijkmark在強敵環伺之下以Stundande natten 突破重圍擒回奧古斯特獎座,跌破瑞典文界”專家們”眼鏡。原本頗被看好的Åsa Linderborg之Mig äger ingen (No one owns me)以及瑞典文壇重量級作家亦是一九九五年奧古斯特文學獎得主Torgny Lindgren的Norrlands Akvavit 紛紛槓龜。瑞典文化部長Lena Adelsohn Lijleroth跟著文壇潮流走,在頒獎前表示自己只看了這兩本。根據瑞典網路書店銷售量統計,Åsa Linderborg入圍作品銷售量遠在得獎作品Stundande natten之上,比例相當懸殊。得獎消息一公布,Carl-Henning Wijkmark表示自己也很訝異(謙虛?):「我相信許多人都很驚訝,尤其是我自己。我沒想到書中所探討的主題會是奧古斯特文學獎所偏好的主題。我以為該奧古斯獎立意在於銷售大量書籍。死亡在犯罪小說以及刀光劍影類電影中頗具娛樂效果,但是等待著我們所有人的那平淡的死亡則非如此。」Stundande natten 探討瑞典醫療系統為了經濟效益考量,不願或無法提供病人所需的長期照料。甚至社會上對於安樂死議題的辯論,作者也認為是一種隱憂。

文學類獎項得主(Augustpriset för årets svenska skönlitterära bok)
Stundande natten av Carl-Henning Wijkmark (出版社:Norstedts Förlag)

Blog Image

文學類入圍名單:(共有來自25家出版社的113部參賽作品)
Har någon sett mig någon annanstans? av Beate Grimsrud (Albert Bonniers Förlag)
Mig äger ingen av Åsa Linderborg (Bokförlaget Atlas)
Norrlands Akvavit av Torgny Lindgren (Norstedts Förlag)
Synopsis av Ulf Karl Olov Nilsson (Symposion)
Världens sista roman av Daniel Sjölin (Norstedts Förlag)
Stundande natten av Carl-Henning Wijkmark (Norstedts Förlag)

非文學類獎項得主(Årets svenska fackbok)
Med livet som insats av Bengt Jangfeldt (出版社:Wahlström & Widstrand)

Blog Image

非文學類入圍名單:(共有來自44家出版社的132部參賽作品)
Herrarna i skogen av Kerstin Ekman (Albert Bonniers Förlag)
Med livet som insats av Bengt Jangfeldt (Wahlström & Widstrand)
Lärarna av Hans Lagerberg (Ordfront Förlag)
Djävulssonaten av Ola Larsmo (Albert Bonniers Förlag)
Den svenska kakelugnen av Susanna Scherman och Michael Perlmutter (Wahlström & Widstrand)
Fågelliv av Staffan Ulfstrand (Ellerströms)

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獎項得主 (Augustpris för Årets svenska barn- och ungdomsbok)
《姊姊在哪裡?》(Var är min syster?) av Sven Nordqvist (出版社:Opal)Blog Image

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獎項入圍名單:(共有來自20家出版社的103部參賽作品)
Bryta om av Åsa Anderberg Strollo (Alfabeta Bokförlag)
Isdraken av Mikael Engström (Rabén & Sjögren)
Nöff nöff Benny av Barbro Lindgren och Olof Landström (Rabén & Sjögren)
Sonja, Boris och tjuven av Eva Lindström (Alfabeta Bokförlag)
Flickan som var vacker i onödan av Janne Lundström (Natur & Kultur)
Var är min syster? av Sven Nordqvist (Bokförlaget Opal)



“Nakentavla”

apropå Posted on Thu, December 06, 2007 22:18:17

“Jag älskar sitta här. Allt är vad det är, ger inga tecken. En ren närvaro som är av djupaste frånvaro: att leva mitt inne i den nakna tavlan.”
–“Nakentavla” av Katarina Frostenson



《黑暗回聲》The Black Echo by Michael Connelly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51:34

Blog Image

Titel書名/《黑暗回聲》(Black Echo)
Författare作者/ 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7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作者簡介: 美國享譽全球的知名作家麥可‧康納利是經年蟬連暢銷書榜的作家,獲獎無數,曾在洛杉磯時報擔任犯罪新聞記者的他,以其獨到的觀察與筆鋒寫出冷硬派的犯罪小說,今仍創作不輟,作品風行全球、翻譯成十多種語言,《血型拼圖》於2001年被改拍成電影。
麥可‧康納利1957年生於東岸費城附近,1980從佛羅里達大學畢業,主修是新聞學,副修文學創作,之後曾於《洛杉磯時報》主跑犯罪新聞。洛杉磯工作三年後,康納利決定開始著手創作,更從新聞記者搖身變為推理大師。他的第一部小說《黑暗回聲》(The Black Echo)發表於1992年,故事根據洛杉磯一宗罪案改寫而成,不但贏得美國偵探小說最高榮譽愛倫坡大獎(Edgar Awards),更奠定其在文壇的地位,此外也帶出一系列以探長哈瑞.鮑許(Harry Bosch)為主角的作品,包括著名的《黑冰》,《水泥中的金髮女子》和《最後的美洲狼》。鮑許探長系列之外,康納利亦寫了多部單本的偵探作品,如《詩人》、《血型拼圖》等,作品陸續獲美國安東尼大獎、尼羅˙吳爾夫獎、麥克維提獎等。他曾任美國推理作家協會2003、2004年主席,現居佛州。

譯者簡介
陳靜芳(Jamie Chen),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詩人》(麥可‧康納利作品)、《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愛因斯坦的夢》作者艾倫˙萊特曼之《診斷》、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以及瑞典文的青少年文學作品《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等書。現旅居瑞典。

精采文摘:
他們在黑暗中爬行。麥道斯在前,他們節省使用手電筒燈光,最後來到通道盡頭,是條死巷。麥道斯在地道的泥土地板上四處戳著,終於找到密門。他撬開門,他們往下進入地道迷宮第二層。麥道斯不發一語地指著一個方向,然後逕自往前爬去。鮑許知道兩人必須分頭行動,遂往另一方向前進。他們將各自獨行於地道內,除非前方有越共埋伏。鮑許走的是一條蜿蜒通道,燠熱有如蒸氣浴。地道潮濕,隱約有股公廁氣味。他在見到那名失蹤士兵之前,已聞到他的味道。士兵已死,屍體腐爛發出惡臭,坐在地道中央,雙腿往外岔開伸直,靴子前端朝天。屍體靠在一根插在地道地板中的柱子上。一條鐵絲線深深割入他咽喉,然後往後繞到柱子,將他固定。鮑許擔心有詭雷陷阱,因此未碰觸他。他將手電筒照向死者咽喉傷口,沿著乾血跡往下照向身體前方。死者身穿綠色T恤,上面印有白色字體寫著其姓名艾爾.克羅弗頓。那名字被血跡覆蓋。蒼蠅被黏在死者胸膛上凝固乾血中動彈不得,鮑許納悶牠們如何有辦法尋路來到這地底下。接著他將燈光轉移至死者胯部,那兒同樣滿是黑色乾涸血跡。褲子被撕開,克羅弗頓狀似遭到野獸攻擊抓傷。汗水開始刺痛鮑許眼睛,且呼吸聲漸顯急促。他立即意識到此狀況卻難以自制。克羅弗頓左手掌朝上擱在地上貼近大腿側。鮑許將燈光移到那手掌,赫見一對血淋淋的睪丸。他強忍住沒當場嘔吐,卻克制不住驚慌而呼吸緊迫。
他雙手捂住嘴,試著緩和呼吸。沒用。他無法克制自己。他驚慌不知所措。他二十歲之齡,恐懼不已。地道牆壁似乎離他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他踉蹌往後,遠離屍體,手電筒不慎掉落,光束仍照著克羅弗頓。鮑許慌張踢著地道泥牆,身體蜷縮成一團。方才落入眼中的汗水此時換成淚水。剛開始淚水悄悄流下,不久後啜泣使全身克制不住地顫動。黑暗中,哭聲似乎在四面八方發出回聲,那聲音飄抵好整以暇等待著的敵人所在處。飄抵地獄。



《詩人》The Poet by Michael Connelly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43:07

Blog Image

Titel書名/《詩人》(The Poet)
Författare作者/ 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6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譯序/ Översättarens förord

「張開眼睛,正視那黑暗的角落」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日傍晚,十歲大的瑞典小女孩海倫(Helén)在自宅附近失蹤。瑞典軍警出動大批人力連日搜尋海倫蹤跡,數百名民眾也加入搜尋行列,但毫無所獲。六天後,海倫屍首被人發現裝在黑色塑膠袋內棄置林中。一個小生命,就此結束。
法醫鑑定人員發現,凶手不但多日拘禁了海倫,未給予任何食物,而且對海倫進行性侵害與嚴重肢體凌虐,最後以兇殘手法加以殺害。海倫生前照片刊登在各大報紙頭版,生前可愛模樣與慘死過程引起瑞典社會一片震驚與氣憤,要求警方迅速破案。不過儘管警方全力查緝,但事隔多年仍毫無斬獲,案情陷入膠著。
或許也算是老天有眼,在案發十五年之後,眾人引頸期盼的好消息終於傳來。二○○四年瑞典警方透過在英國進行的DNA成功比對,終於逮捕到了五十三歲嫌犯歐爾森(Ulf Olsson)。歐爾森於二○○五年被判處無期徒刑。
我們衷心盼望,所有侵害兒童的犯罪案件最後都能如水落石出,令人痛恨的做案者都能被繩之以法。是的,我們如此期盼。但是全世界還有許多類似海倫的案例,而且許多性侵害兒童者仍逍遙法外,繼續犯下令人不齒的惡行,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而人們仍堅稱,對此問題束手無策。直到下次悲劇重演。
二○○四年,在海倫命案終於出現破案契機時,我正在閱讀美國作家麥可˙康納利的這本小說。小男孩躲在衣櫃中,男子的魔掌即將伸出。我想到海倫的遭遇。多麼希望這一瞬間好萊塢影片中的神勇警探突然現身,大腳踹開木門,手腳俐落制服惡徒,拯救了小男孩。但是閱讀的此刻,我只能仰賴作者的慈悲。
本書作者康納利曾在《洛杉磯時報》擔任犯罪新聞記者。由於此一工作經驗,康納利有機會深入犯罪現場,對於報界競爭生態、人性黑暗面、犯罪事件調查及警界內部官僚運作有深入了解,因此書中所描繪勾勒的世界與現實緊密呼應,且各色人物之性格刻劃鮮明頗具說服力。
康納利冷眼觀察這脫序的世界,冷硬派風格犀利精采,得獎記錄也相當輝煌,幾乎囊括了推理界所有大獎。一九九二年第一部推理小說The Black Echo一出版,即贏得美國偵探推理小說最高榮譽愛倫坡大獎(Edgar Awards)。以洛城警探哈瑞˙鮑許(Harry Bosch)為主角的精采系列推理小說,就此展開。康納利的小說陸續贏得美國安東尼大獎(Anthony Awards)、尼羅˙吳爾夫獎(Nero Wolfe Award)、麥克維提獎(Macavity Awards)、法國.38口徑推理小說獎(.38 Caliber)、法國推理小說最高榮譽推理文學大獎(le 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Policière)、日本馬爾他之鷹獎(Maltese Falcon)、義大利書報亭獎(Premio Bancarella)等,並曾獲英國推理小說最高榮譽推理小說作家協會匕首獎(CWA Dagger Awards)提名。
或許一日記者,一世記者。康納利在完成四本以洛城警探鮑許為主角的小說之後,對於往昔的記者工作仍念念不忘,於是決定以記者一角為新書主人翁。如康納利本人表示,犯罪新聞記者都有一個夢,那就是有朝一日成為破案功臣,而非只是追著新聞與警察跑的旁觀者。(在所有警察包括韋蘭德警探(註)眼中,記者可不是受歡迎的人物。)於是康納利在成為專職作家之後,透過本書圓了當年擔任記者時的夢想。
本書於一九九五年出版。在一場簽書會上,有位讀者向康納利提出一個問題。由於以前從未有讀者提過類似問題,因此原本忙著為讀者們簽名的康納利好奇抬頭。這位讀者詢問康納利:「您沒有小孩,對吧?」當時康納利確實尚無子女。康納利抬頭禮貌微笑,以問句代替回答:「為何您如此認為呢?」
「因為這本書,」該讀者回答。「為人父者不會這麼寫。」
一九九七年,康納利在刊於《華盛頓郵報》一文中提到這段小插曲。當時他有了第一個女兒,於是又回頭翻閱這部作品。他以初為人父的心情重新檢視自己的著作,開始能夠理解該讀者的心情。不過康納利也表示,書中關於惡徒對兒童剝削部分之描述,大多以暗喻手法帶過,並未刻意著墨抹繪。此外,現實世界遠比書中虛構的世界來得殘酷。如果小說無法正視那黑暗的角落,無法映照出那蔓延社會的精神荒蕪,無法直搗黑暗之心,而選擇漠視現狀,選擇低頭沉默繞行過那恐懼之丘,選擇將人性黑暗留在文本之外,對於作家而言或許也算是另一種罪行吧。
我們深知正義在現實世界無法完全伸張,因此我們閱讀犯罪小說。我們期盼作者建構一個是非善惡涇渭分明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惡人終會受到報應。我們如此冀望。在這正義凋零的世界裡,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救贖。

註:韋蘭德警探(Kurt Wallander)是瑞典犯罪小說作家曼凱爾(Henning Mankell)筆下主角。曼凱爾也是瑞典導演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女婿。

譯者 陳靜芳
二○○六年仲夏於斯德哥爾摩

後記:根據臺灣內政部警政署發布的性侵害被害人統計資料,臺閩地區一九九八至二○○五年計有二二○七八人遭性侵害,男女受害者人數各為五九四人與二一四八四人。○至五歲幼童遭性侵害者計有五九七人,男女受害者各為五一人與五四六人。六至十一歲兒童遭性侵害者計有二一三六人,男女受害者各為一六六人與一九七○人。總計○至十七歲遭性侵害者計有一四二一五人,佔受害者總比例百分之六四,男女人數各為四七二人與一三七四三人。
(資料來源:http://www.npa.gov.tw)



《詩人》The Poet by Michael Connelly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41:12

The Poet by Michael Connelly
《詩人》
麥可.康納利 著

《詩人》
譯者導讀

「黑暗的層次與其他」

「我想在這世上我可能只確切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真相並無法讓我們自由。」
—麥可.康納利

美國重量級推理小說家麥可.康納利生於費城,十一歲時舉家遷居佛州羅德岱堡。家中有六個小孩,康納利排行老二。由於愛爾蘭裔的父祖都在建築業工作,因此康納利就讀佛州大學時主修的正是建築結構。康納利本身對建築科系並無多大興趣,成績普通,夜晚多流連於佛州根茲維的酒吧、書店與電影院。倒是大二的一次觀影經驗,讓他人生轉了個大彎。
這部影響康納利人生方向的電影正是根據美國推理小說大師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同名小說改編,由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執導的「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該片劇本由布雷克特(Leigh Brackett)操刀。當時康納利並未拜讀過錢德勒原著,單純受到電影劇情吸引。隔天晚上康納利已無心建築課業,回到電影院重新觀賞這部電影。接下來一週內,康納利拜讀錢德勒所有著作。他當下決心成為推理小說家,於是改修新聞及寫作課程,與水泥的漫長關係自此劃下句點。

康納利深知擔任犯罪新聞記者不僅可鍛鍊文筆,也能實際觀察犯罪調查過程與脆弱人性遭受暴力摧殘的反應,以及一窺警界與政界機制運作不為人知的內幕。因此大學畢業後首先在佛州達托納灣與羅德岱堡地方報紙謀職。一九八五年任職於《羅德岱堡太陽哨兵報》期間,曾參與報導由羅德岱堡升空在達拉斯墜機的Delta航空一九一班機事故,花了一年時間深入訪問生還者。一九八六年該系列精采報導獲普立茲獎提名,康納利也因此被挖角到美國西岸的《洛杉磯時報》。
康納利來到了洛杉磯,此地正是他敬仰的文壇前輩錢德勒筆下描繪之城。康納利白天當記者四處採訪,晚上與週末則埋首於小說創作,並謹守大學時期寫作課老師庫魯斯(Harry Crews)的叮嚀,每日必提筆寫作。
康納利一九九二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黑暗回聲》(The Black Echo)。《黑暗回聲》不僅叫好叫座且獲美國推理小說文類重要指標愛倫坡大獎肯定 。自此康納利與筆下主角鮑許探長(Hieronymus “Harry” Bosch)這黃金組合共同闖盪江湖,終結一樁樁懸案,給犯罪率節節攀升的洛城帶來一絲正義的希望。讀者經由康納利的小說窺見今日洛城面貌,正如同讀者透過錢德勒之筆一同與私家偵探馬羅(Philip Marlowe)感受四、五○年代洛城脈動。

康納利在書中不僅述及洛城的犯罪問題如毒品氾濫(The Black Ice)、色情猖獗(The Concrete Blonde)以及種族議題和警界貪污腐敗黑幕(Angels Flight),也在書中提及發生於洛城當地的實際事件,如灌叢火災(The Black Ice)、九四年洛杉磯大地震(The Last Coyote)、九二年因羅德尼.金(Rodney King)事件而起的洛杉磯暴動和掀起美國種族風暴至今餘波未平的辛浦森案(Angels Flight)。康納利於文本中穿插這些真實事件,在虛構的小說世界營造更為寫實的氛圍。
事實上,真實事件在康納利的小說及其作家生涯中扮演極重要角色。一場墜機悲劇,將康納利從佛州帶到美國西岸大報社。記者生涯所目睹之無數犯罪事件與實地採訪報導成為他步上作家之路的最佳基石,一系列以鮑許探長(Hieronymus “Harry” Bosch) 為主角的小說架構逐漸成型。更巧的是,就在康納利前往《洛杉磯時報》進行工作面談前一天,洛杉磯正好發生不可思議的銀行大搶案,事發經過有如電影情節,該案至今未破。
洛杉磯地底下有綿延數百公里之排水管道,在發生水災時供泄洪之用。一群聰明搶匪駕駛全地形機動車,一路開進地下排水管道,進入銀行五十公尺範圍內。接著他們在銀行金庫下方挖鑿地道,趁週末時清空銀行保險箱所有財物後逃逸無蹤。搶匪至今仍逍遙法外。這件轟動一時的真實搶案成為康納利之鮑許系列第一部小說《黑暗回聲》的背景題材。

繼廣受好評且獲愛倫坡大獎肯定的《黑暗回聲》之後,康納利接著出版了The Black IceThe Concrete Blonde。在The Concrete Blonde中記者仍佔重要角色。不過在完成此書之際,康納利終於辭去《洛杉磯時報》工作,結束記者作家雙重身分的生活,專心與鮑許共同打擊犯罪。
鮑許探長的角色與推理小說中常見的警探形象有不少相似處。中年單身男子,成長經驗不甚愉快,婚姻不順遂 ,痛恨一切不公之事與不義之人,對於急速攀升的犯罪率深有無力感,眉頭深鎖扛著沉重的破案壓力,偶爾尋求酒精慰藉,聽爵士樂紓解心情。但洛城警局的鮑許探長與喬治.派勒卡諾斯(George P. Pelecanos)筆下的華盛頓偵探德瑞克.史特蘭奇(Derek Strange)或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筆下的波士頓偵探派崔克.坎西(Patrick Kenzie)又是那麼截然不同。他們脾性南轅北轍,各在各的地盤思考、試探、經歷甚至質疑所謂黑∕白、光明∕黑暗、正義∕邪惡之間的模糊界線。在洛城警局,鲍許一方面要與躲在暗處的惡徒周旋鬥智,一方面還得提防警局同事冷不防扯他後腿甚至要他性命。

除了推理大師錢德勒之外,特立獨行文風迥異的美國推理小說家詹姆斯.艾洛依(James Ellroy)對康納利作品也有影響。此一影響可從鮑許母親一角看出。鮑許探長之母的形象塑造與艾洛依之母的遭遇極為類似。鮑許之母一九六一年遭人謀殺棄屍,當時他十一歲,父不詳,在寄養家庭長大。事隔三十多年仍是一樁懸案。小說家艾洛依之母一九五八年遭人謀殺棄屍,當時艾洛依十歲。事隔將近五十年,至今也是一樁未破懸案。
母親遭人謀殺三十多年後凶手仍逍遙法外,對於以「還死者公道」為職志的鮑許探長而言無疑是最深的痛。在The Last Coyote一書中,鮑許決定面對糾纏自己三十多年的夢魘,拂去舊檔案上的灰塵,決心找出弒母凶手。康納利在該書將時光倒轉,呈現錢德勒時代的洛城,有著向大師致敬的意味。
經過四本暢銷的鮑許系列小說,求新求變的康納利改以記者為破案英雄,寫出非鮑許系列但同樣叫好叫座的驚悚小說《詩人》。《詩人》不僅獲安東尼大獎與尼羅.吳爾夫獎肯定,更被評為和湯瑪斯.哈里斯之驚悚經典《沉默的羔羊》同屬水準之上的佳作。甚至驚悚大師史蒂芬.金也寫序真情推薦。

從康納利的作品可窺見其閱讀品味之廣,包括尼采、孫子、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Seicho Matsumoto)、美國冷硬派黑人小說家契斯特.海姆斯(Chester Himes)、專寫美國南方的推理小說家詹姆斯.李.博克(James Lee Burke)以及比爾.穆蒂(Bill Moody)都曾出現在康納利文本中。為何寫推理小說?康納利在非鮑許系列的《血型拼圖》一書中間接為讀者回答了這個問題。書中主角亦是聯邦調查局退休探員泰瑞.麥克凱勒柏(Terry McCaleb)見友人巴迪.洛克利奇(Buddy Lockridge)閱讀松本清張及比爾.穆蒂作品,於是兩人針對推理小說有段簡短對話。麥克凱勒柏表示現實生活中看多犯罪事件已疲於奔命,何必閱讀虛構的推理小說。洛克利奇則認為推理小說是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井然有序,善惡定義分明,惡徒終究會得到報應,英雄獲得最後的勝利凱旋而歸,誰都別想逃過法律制裁。相較於現實世界不知多少命案凶手逍遙法外的不爭事實,推理小說給讀者提供了定心丸。儘管前聯邦硬漢探員麥克凱勒柏認為這顯得乏味,洛克利奇卻認為推理小說相當令人安心。這是推理小說的理想狀態,但對於採訪犯罪事件有十幾年經驗的康納利而言,推理小說之凶手終究逃不過法律制裁的傳統並無法真實反應社會現況。康納利在《詩人》一書中試圖挑戰此一傳統。不過康納利在現實人生當上父親後,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八年後寫了《詩人》續集The Narrows。現實與虛構交互影響的痕跡處處可見 。

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一日,《洛杉磯時報》記者康納利報導了維克.威斯(Vic Weiss)命案 。五十一歲的維克.威斯是洛杉磯體育掮客、經紀人兼生意人。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四日威斯在比佛利山莊某飯店與人談成交易後,駕著勞斯萊斯汽車於返家途中失蹤。交易內容乃是關於從內華達大學挖角籃球教練傑瑞.塔坎尼(Jerry Tarkanian)至洛杉磯湖人隊一事。三日後威斯的勞斯萊斯座車被人發現停放在某飯店停車場。警方打開汽車赫然發現威斯陳屍於後車箱內,頭部遭槍擊身亡。十年後記者康納利報導此案件時,案子仍未偵破。這件真實命案也成為作家康納利鮑許系列Trunk Music之故事主軸。
康納利在本書讓鮑許與曾出現於《黑暗回聲》的聯邦調查局女探員艾莉娜.威許(Eleanor Wish)重逢。兩人關係出現一絲曙光,讀者可以感受到康納利作品中難得一見的「希望」元素。但是到了Angels Flight,兩人婚姻已岌岌可危。或許推理小說的英雄注定得一生踽踽獨行於這罪惡橫行的世界?

一九九八年康納利再次挑戰非鮑許系列的作品,寫出情節架構幾近完美的《血型拼圖》。本精采佳作不僅勇奪法國推理小說最高殊榮推理文學大獎(le 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Policière)以及麥克維提獎,也為康納利贏得第二座安東尼大獎。本書更獲好萊塢青睞,由克林.伊斯威特改拍成電影。
《血型拼圖》描述退休的FBI探員麥克凱勒柏剛進行完心臟移植手術正值復原期間。一女子拿著一對母子照片前來求助,希望他調查照片中女子的命案。麥克凱勒柏表示自己已退休,不想再干涉世事。女子表示他得到的心臟捐贈正是來自照片中受害女子,是女子的心臟救了麥克凱勒柏一命,倘若麥克凱勒柏不肯相助,如何對得起自己良心。麥克凱勒柏聞言深懷生還者的罪惡感,也想釐清一樁看似簡單搶案的重重疑點,於是重出江湖。麥克凱勒柏憑著數十年辦案經驗抽絲剝繭逐漸驅散案情迷團,但真相遠非他所能想像。小說靈感來自康納利友人接受心臟移植的親身經驗。

Angels Flight鐵道位於洛杉磯市區,號稱世界最短的鐵路線,鐵道上名為Sinai與Olivet的兩車廂交互運輸旅客上下坡。Angels Flight也是康納利繼《血型拼圖》後的鮑許系列作品書名。洛杉磯著名的黑人律師霍華.艾立亞(Howard Elias)週五午夜遭人槍殺陳屍於Angels Flight鐵道車廂內。艾立亞的法律訴訟案件專門針對洛城警局,指控警員執法時濫用暴力、種族歧視、貪污收賄等等,因此被洛城警局視為眼中釘。他遇害前正在處理一件指控洛城警員偵訊嫌疑犯時濫用暴力的官司,希望藉由官司再次讓洛城警局好看。週一開庭日在即,艾立亞卻遭人槍殺身亡。洛城警局每個警員都有嫌疑。沒有哪個警探想接這燙手山芋,當然這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就落在鮑許頭上。自家警局同事成了命案嫌疑犯,鮑許該如何調查?如果原本該執法守法維持正義的警員成了冷血手刃敵人的劊子手,正義的定義何在?如果正義的最後堡壘都已淪陷,區區一個命案組探長又有多大能耐可改變現狀?這深沉的無力感困擾著鮑許與讀者,真相也無法帶來救贖。

如果說Angels Flight瀰漫著一股無以名之的黑暗,那麼這股黑暗到了A Darkness More Than Night更形具體。比夜晚更甚的黑暗。康納利在本書致謝文中特別感謝前輩錢德勒給了他書名靈感。錢德勒在論及美國二、三○年代反映當代社會現況的冷硬派推理小說時如是寫:「書中人物活在一個失序的世界……。人為了利益與權力將法律玩弄於股掌之上。街道籠罩著一股比夜晚更甚的黑暗。」
康納利在本書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深入觀察鮑許,探索鮑許身處罪惡橫行的世界,多年執法看盡靈魂黑暗面,對於自身性格可能造成的改變。鮑許在直搗黑暗之心時,是否可能披上了黑暗的陰影?
FBI退休探員麥克凱勒柏(《血型拼圖》主角)受前同事之請,幫忙調查一樁案情陷入膠著的難解命案。麥克凱勒柏翻閱命案現場記錄,憑多年辦案經驗逐步拼湊細節,發現重重疑點指向一個不可能的嫌疑犯。麥克凱勒柏越是分析鮑許性格,越是懷疑鮑許一生與黑暗交手,真能絲毫不受影響全身而退嗎?人性的善與惡是絕對且恆久不變的特質嗎?鮑許是否可能如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言,在對抗惡魔的過程不慎自己也成了惡魔?在久久凝視黑暗深淵時,也被那黑暗深淵看透了內心?
本書另一焦點是與鮑許同名的十五世紀荷蘭畫家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畫作。康納利在本書提及多幅波希以原罪、天堂與地獄為主題的作品,善與惡在混亂怪誕的場景中呈現於世人眼前。波希畫中世界充滿瘋狂失序之感,與鮑許身處的骸骨之城(City of Bones)隔著時空互相映照。

康納利記者生涯報導過的一樁樁懸案成為筆下精采的小說題材。和現實世界犯罪事件不同的是,這些懸案到了小說中有了令人安心的結局。而推理小說弔詭之處就在於,做案者手段越是令人髮指,受害者遭遇越是淒慘,作品越能衝擊思維震撼人心。讀者在閱讀過程,一步步靠近內心最深恐懼,進行類似驅魔儀式。結局處,一切返歸平靜。

譯者 陳靜芳
二○○六年夏於斯德哥爾摩



《鯨騎士》Whale Rider / 賀!《鯨騎士》獲選為2006年時報開卷好書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9:44

Blog Image

Titel書名/《鯨騎士》(Whale Rider)
Författare作者/ 威提.伊希麥拉 (Witi Ihimaera)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允晨出版社(Asian Culture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6
Språk語言 :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賀!本書獲選為2006年時報開卷好書 【最佳青少年圖書】

「翻譯書的選擇,除了考量文本的價值,評審也特別注意譯文的良莠。入選的《鯨騎士》……便達到這兩部分的要求。《鯨騎士》原作者以樸素如詩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激昂迷人的故事,翻譯者也準確、生動的將原文的韻味呈現,傳達出飽含海洋聲息的美感,使讀者在故事性與精神性兩方面,同時獲得滿足。」
李崇建—開卷評選委員

一位與傳統奮戰的英雌,突顯人與自然互動的重要。看似警世的現代寓言,卻全無說教氣味;猶如古毛利人神話,卻如此真實動人,作者文字如詩如歌,讓人讀後思潮澎湃不已。
張文婷—開卷評選委員

關於本書:
八歲大的卡瑚(Kahu)渴望得到祖父的關愛。祖父是紐西蘭北島東海岸旺格拉(Whangara)的科諾希(Ngati Konohi)部族族長,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這個部族是傳說中的「鯨騎士」後裔。自鯨騎士起的每個世代,族長傳子不傳女,但是現在沒有男性繼承人—只有卡瑚。她將是新生代的領袖人選,但是她的祖父受傳統蒙蔽,認為女孩沒有用處。卡瑚不會就此認命,她要讓祖父對她刮目相看。在奮鬥的過程中,卡瑚發現自己從鯨騎士身上繼承了與鯨魚溝通的能力……。

關於作者:
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一九四四年出生於紐西蘭吉斯本。伊希麥拉是以英語寫作毛利文化的先驅者。一且七二年出版的《綠岩綠岩》(Pounamu Pounamu)是毛利人所著的第一本短篇故事選集,一九七三年的《葬禮》(Tangi)則是毛利人所著的第一本小說,也贏得當年的Wattie文學獎。之後又以家族史詩小說《女族長》(The Matriarch)和《吉普賽女王》(Bulibasha, King of the Gypsies)兩度獲得紐西蘭的蒙大拿年度好書大獎(Montana Book of the Year)。至今已發表八部長篇小說、五部短篇集、亦涉足舞台劇、交響樂編寫、編劇和童書寫作。他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為榮和書寫重心,數十年來熱情推廣毛利文化∕文學,對提拔後進亦不遺餘力。伊希麥拉曾擔任外交官多年,現任教於奧克蘭大學,教授英文、毛利文、太平洋文學與寫作。

允晨文化網站



Hunden som log av Ulf Stark《微笑的狗》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7:13

Blog Image

Titel書名/《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
Författare作者/ 沃夫.史達克 (Ulf Stark)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遠流出版社(Yuan-Liou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5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本書譯自瑞典文

《微笑的狗》
書背簡介:
昔日活蹦亂跳的大狗狗小霸王,
竟然變得虛弱不堪。
為了重病的愛犬快樂過完最後的日子,
小主人小喬和一群好朋友決定幫助小霸王實現許多的願望。
他們一起冒險同樂,假扮導盲犬進入兒童樂園、
幫忙追求牠心儀的母狗小公主……。
儘管最後一刻無情地到來,
但是,闔上雙眼的是一隻微笑的狗。

作者簡介:
沃夫.史達克 (Ulf Stark)
一九四四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主修教育與心理學,曾擔任瑞典職訓部講師,其後便全心投入寫作。他最早的兒童青少年作品為《彼得與紅鳥》(Petter och den röda fågeln, 1975)和《彼得與壞豬》(Petter och de upproriska grisarna, 1976)。是全歐洲最受小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

史達克曾說:「我認為,就是因為有悲傷,喜悅才會如此可貴。」因此,沃夫.史達克的作品,雖然經常描繪兒童的恐懼與悲傷,也同時帶給青少年讀者面對真實生活的勇氣與希望。他並且呼籲有能力者別忘了對弱勢者負起關照之責。

史達克為年輕讀者寫過十幾本小說,其中好幾本被拍成了電影,或是編成舞台劇,也擁有二十多種語言的版本,贏得世界各地青少年的心。他的文字幽默而深刻,因此多次獲得兒童文學最高獎項—國際安徒生獎的提名,重要作品如《讓北極熊跳舞》(Låt isbjörnarna dansa, 1986)等,中譯著作有《微笑的狗》(Hunden som log, 1995)、《哈娜,你會吹口哨嗎?》(Kan du vissla Johanna, 1992) 、《寂寞知心俱樂部》(Tor och hans vänner, 1996)、《爸爸帶我看見宇宙》(När pappa visade mej världsalltet, 1998)。

遠流出版網站



《捕捉天堂》Catching Heaven by Sands Hall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5:22

Blog Image

Titel書名/《捕捉天堂》(Catching Heaven)
Författare作者/ 霍爾 (Sands Hall)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2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by Hanif Kureishi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3:59

Blog Image

Titel書名/《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Författare作者/ 哈尼夫.庫雷西 (Hanif Kureishi)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4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全日午夜》
書背簡介:
我們選擇情人的眼光極準;選擇錯誤情人的眼光更準……似乎有一種本能,
猶如磁鐵或天線般盡被不適合的人選吸引……更糟的是,
總以為他們幾乎就是適合的人選,因此愛情總在擺盪之間。

作者簡介:
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ureishi),生長於英國肯特郡,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修哲學。他是現今英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多才多藝,創作包括小說、舞台劇、廣播劇以及電視電影劇本等,亦為電影導演。

父親為巴基斯坦移民,母親是英國人,此背景使其作品敏銳刻劃出多元社會的現實,也繼承了細膩的英國文學傳統。作品中喜好探討的主題包括:種族認同、青少年成長、階級差異、男女關係以及性解放。並擅以幽默反諷手法呈現議題關懷,受到世界文壇的注目與無數讀者的好評與歡迎。

電影劇本《年少輕狂》 / 又譯《美麗洗衣店》 (My Beautiful Laundrette)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劇本提名,舞台劇本《市郊》(Outskirts)曾獲得喬治迪凡獎。小說《郊區佛陀》(The Buddha of Suburbia, 1990)獲得惠特布萊德獎。小說作品包括《蓋布瑞的禮物》、《黑色唱片》(The Black Album, 1995)、《愛在藍色時代》(Love in a Blue Time, 1997)、《親密關係》(Intimacy, 1998)及《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等。



《蓋布瑞的禮物》Gabriel’s Gift by Hanif Kureishi

[översatta böcker] Posted on Wed, September 26, 2007 23:32:02


Blog Image

Titel書名/《蓋布瑞的禮物》(Gabriel’s Gift)
Författare作者/ 哈尼夫.庫雷西 (Hanif Kureish)
Översättare譯者/ 陳靜芳 (Jamie Chen)
Förlag出版社/ 新雨出版社(New Rain Publishing)
Utgivningsår出版年/ 2003
語言 Språk:繁體中文 (Traditionell kinesiska)

《蓋布瑞的禮物》
書背簡介:
他終於了解為什麼大人說悄悄話,
也知道有哪些事情不能明說。
因為有個秘密。
這個世界只是表象,
超越表象之後,有座夢工廠製造夢境和故事。

十五歲的蓋布瑞熱愛搖滾樂與素描,
吉他手痞子老爸被母親逐出家門
他們正在尋找人生的方向……
音樂的天賦和大明星送的手繪能幫上什麼忙?

作者簡介:
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ureishi),生長於英國肯特郡,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修哲學。他是現今英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多才多藝,創作包括小說、舞台劇、廣播劇以及電視電影劇本等,亦為電影導演。

父親為巴基斯坦移民,母親是英國人,此背景使其作品敏銳刻劃出多元社會的現實,也繼承了細膩的英國文學傳統。作品中喜好探討的主題包括:種族認同、青少年成長、階級差異、男女關係以及性解放。並擅以幽默反諷手法呈現議題關懷,受到世界文壇的注目與無數讀者的好評與歡迎。

電影劇本《年少輕狂》 / 又譯《美麗洗衣店》 (My Beautiful Laundrette)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劇本提名,舞台劇本《市郊》(Outskirts)曾獲得喬治迪凡獎。小說《郊區佛陀》(The Buddha of Suburbia, 1990)獲得惠特布萊德獎。小說作品包括《蓋布瑞的禮物》、《黑色唱片》(The Black Album, 1995)、《愛在藍色時代》(Love in a Blue Time, 1997)、《親密關係》(Intimacy, 1998)及《全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 )等。



« PreviousNext »